关于申请解除“限摩”政策的建议书
尊敬的市交通管理部门: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结构的变化与公众出行需求的多元化,摩托车作为高效、灵活的交通工具,其在城市通勤、物流配送、特殊群体出行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特此提交申请,建议对本市现行“限摩”政策进行科学评估,并在保障交通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解除限制,实现城市交通治理的精细化与公平化。
自1985年北京实施首个“禁摩令”以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出台“禁摩”或“限摩”政策,初衷多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然而,随着技术进步、交通治理手段升级,以及公众出行权利意识的提升,传统“一刀切”式的禁限政策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治理的需要。
解禁城市的成功经验
西安是全国首个系统性解禁摩托车的省会城市。自2017年解禁以来,摩托车保有量从14.7万辆增至19.5万辆,增幅达33.1%,但涉摩事故却逐年下降。通过设置专用车道、加强执法、推行“带牌销售”等精细化管理措施,西安不仅缓解了拥堵,还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成为全国城市交通治理的典范。
2025年,西宁成为首个全面解除摩托车禁行的城市(仅特定路段限行),标志着“限摩”政策进入新的转折点。解禁后,西宁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完善交通标识、加强安全教育,初步实现了摩托车与汽车、行人和谐共处的交通生态。
解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交通效率提升:摩托车占用道路资源少、通行效率高,能有效缓解高峰拥堵。西安解禁后,核心区高峰拥堵指数从7.8降至4.95,进入“轻度拥堵”区间。
2. 民生需求回应:对于外卖、快递、城乡通勤等群体而言,摩托车是刚需工具。解禁不仅提升其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保障其基本出行权。
3. 技术与治理手段成熟:现代交通管理系统已具备对摩托车进行精准监管的能力,包括电子牌照、智能识别、信用积分等手段,可有效防范违法行为。
我们建议本市借鉴西安、西宁等地经验,试点“分区、分时、分类”管理,推行“带牌销售”、电子证照、专用车道等精细化措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与执法,确保解禁后的秩序与安全。
摩托车不是城市交通的“敌人”,而是可以被科学治理的“伙伴”。我们恳请有关部门以开放、科学、公正的态度,重新审视“限摩”政策,让城市交通更加多元、高效与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