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川剧艺术 ·秦巴闲士· 复杂而热闹的川剧锣鼓声,吸引着滨河路众多的游人 年近八旬的曾昭谓先生与他振兴川剧的伙伴们 川剧玩友在群众的簇拥下演唱 “龙丑龙壮工壮工壮”,“才而来太次来太”······ 2010年3月14日(星期天)下午,初春乍暖还寒,达州滨河路公园建设大厦段,久违的川剧锣鼓声响了起来。达州市文化活动中心为振救川剧艺术,自发地组织达州市川剧玩友及爱好者在滨河路公园敲打座唱 。玩友座唱又叫“打围鼓”,借以切磋技艺,或迎送宾客,或娱乐群众,还参于红白喜事、神会庆典等社会礼仪活动。 川剧是四川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之称。在清乾隆时期,当时的川戏博采众长,融合多种地方优秀声腔和舞台表演形式于一体,到清末时期逐步形成了川剧的独特风格。表演形式完美、细腻、幽默、风趣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雅中有俗,俗中求雅”,深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群众喜爱。2006年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复杂的川剧锣鼓,这与它诞生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处于西南的四川人既有西部人的粗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温柔 ,川剧锣鼓源于西南民间祭祀锣鼓,经过发展演化逐步走上舞台为川剧伴奏,保留了很多民间原生态的艺术在里面,显得异常热闹,这是与其他戏剧艺术相区别的部份。之二,独特音韵的高腔伴奏。之三,巨大的包容性将五大声腔统一在川剧体系之中。 近些年,因群众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特别是电视、电脑的普及,川剧观众急剧萎缩,达州市川剧团无可奈何花落去,消亡解散,合并于艺术剧院,达州川剧艺术濒临灭绝。原达川市文化馆馆长曾昭谓先生,热爱群众文化及戏剧艺术,退休后,组织成立达州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将川剧老艺人及其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川剧玩友协会,达州川剧艺术得以幸存至今。现在,川剧老艺人所剩无几,加之川剧锣鼓的复杂性,须由8至12人才能完成打击演出,达州川剧艺术将随着锣鼓传承人断绝而消亡。 今天,曾昭谓先生及其川剧玩友自发相聚在一起为振兴川剧而座唱,但,振兴川剧口号已喊了了二十多年,难有起色,达州的川剧艺术消亡,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 这里,笔者有如下建议:为抢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达州艺术剧院或相关部门应在现有的人员中组织安排学习川剧艺术,当然,这不是为了演出,而是古董的保留。或者,调拨一定的资金,由达州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组织学习保留川剧艺术。 难得曾昭谓先生,难得达州川剧艺术老艺人,难得达州川剧玩友,难得达州川剧爱好者,为振兴川剧艺术,为抢救川剧艺术作出自己的努力!
川鼓与川剧大锣 川剧大钵 川剧小锣 川剧二胡
川剧锁呐
川剧玩友认真演唱
他可是在唱川剧花脸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