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杨升庵转世

与天涯同步推出: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不得不看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姊妹篇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在外,写了没网,没有更新,只有现在一次性更新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的杨升庵已经很愤怒了。所以,他开动了他那神奇的脑袋,想了一个绝妙的并且很有用的救李凤的主意----并且还想一石二鸟,借此除掉为祸朝庭的江彬。
首先,他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当然直接送是送不进去了,皇帝不想看他的奏折。是李公公帮忙送进去的,并且按照杨升庵的吩咐读给了皇帝听。
真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皇帝不是不看杨升庵奏折吗?没事,说是赞美他的他就会看了。于是,杨升庵用了一大堆优美的词语,赞美了皇帝答应放李凤的行为,同时用不那么多的字数,报告了江彬拦下了李凤一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楞了----居然我说话还真有人敢不听;江彬怕了----这个事可大可小啊,往大了去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李凤似乎有救了,若皇帝还是一个正常的皇帝的话。
可是当时的皇帝不是一个正常的皇帝!
听了杨升庵的奏折后,首先是江彬解释一下,是因为李凤“疯”了,才没让她走的;而皇帝居然也就不多说他了,而且还让江彬治好“疯”李凤,还留在豹房......真的是无语了,听过反复无常的小人,还没有听过这样的皇帝!
当然杨升庵知道了这个消息,也知道了一石二鸟的妙计行不通了。但是他还知道了一:李凤活着;二:李凤“疯”了。
又是李公公帮忙,探知了李凤是装疯,并告知了杨升庵救她的下步计划----继续装疯。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不管江彬怎么治疗李凤,她都是“疯”的,而且当着皇帝和江彬的面时更“疯”----认不出皇帝了,有时叫江彬为皇帝,有时说皇帝不象皇帝----不疯谁敢啊。
于是,在很复杂的情况下,通过杨升庵的努力(若不是他,可能李凤都被暗算了),皇帝终于同意真正放了疯李凤。而张龙和李凤也才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龙和李凤很感谢杨升庵,但我觉得他们更要感谢李公公。毕竟杨升庵是大臣,而李公公却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居然没有和江彬一伙同流合污,很不容易的。
高升店的这出悲剧总算以喜剧方式尾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张璁不得不重新提一下----看似他当了好人,帮了张龙他们找了杨升庵,他却是别有用心的。
从这场杨升庵与江彬的较量中,他看到了朝庭的力量分配,也为他以后从政顺从哪股力量积累了经验......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是一个人,聚这些称号于一体的一个人。
呵,这人够牛了哈。知道这人是谁吗?提示一下,是个女的----真是废话哈。
其实这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杨升庵鳌头独占、午门任考时都提过----她还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才女。
她是杨升庵的第二任老婆,名叫黄娥。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不写写杨升庵的原配夫人,却要写这个第二任呢?----实在是因为我主要是写牛人,但原配夫人杨王氏我连她本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这个第二任夫人呢,可真真是一个牛人,实在值得一写。
1417年,因为不满正德的腐朽生活,不满朝庭的坏风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愤世嫉俗),杨升庵同学装病回了四川老家新都。
当然,他回到了老家,无非就是读读书、写写词、谱谱曲、种种花、酿酿酒、做做糕点、会会文友......写不完,他会的太多了。
他做这些的时候,他的夫人杨王氏帮不上太多的忙。虽说在相貌上,他们也算是才子佳人,但他们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杨王氏算不上杨升庵同学的知音。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点,当时的杨王氏,已然患上了较重的病,很多时候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当时的杨升庵同学的生活是比较无聊的----所以,这期间他把他发明的桂花糕、桂花酒以及用桂花或荷花作原料或辅料的小吃发扬光大了,越做越好吃。
当然,期间也还是和黄峨有过接触----通过诗词歌赋,互相有了点知音的味道----就象当初唐玄宗和杨玉环,虽然是一个是翁一个是媳,但是是知音。
杨升庵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1418年,杨王氏病逝了----杨升庵也算是解脱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今天就写到这儿了,明天再写了。不知道今天1000字够了没有啊。。。。。。

发表于 2010-8-1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在哪儿了解的这么多历史呀

发表于 2010-8-1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写得还不错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就又回到了黄峨身上。其父黄珂为当时的户部尚书,与杨廷和同朝为官。两家又是同乡,本就是世交。要不是黄峨在杨升庵男大当婚时太小(比他小了整整10岁)的话,可能杨升庵原配就应该是黄峨了。
在黄峨13岁那年,她在午门任考时见证了杨升庵的过人才学,当时就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可能也就把择偶标准定在不低于杨升庵了吧----问题是能有杨升庵这样才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整个明代也就三人(大明三大才子):谢晋,是朱元章时期的人,他没戏;徐谓,嘉靖元年的出生,又比她足足小了23岁,也没戏。
所以,她就等到自己都已经成了大龄女(21岁)都还没出嫁。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父亲和哥哥都是高官的才女,到这时都还没出嫁,真真成了剩女!可人家铁定了心就是不嫁。
终于,1418年,杨王氏去世了。这时,黄峨都迫不及待了,但人家还是不能老婆一死就又马上取吧。
所以,又苦苦等了一年,1419年,杨升庵终于八抬大轿到遂宁,把一个才貌双全的剩女接回了新都,在桂湖旁边的庭榴阁把婚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黄峨完成了她13岁时的诺言:非杨升庵不嫁,也终于成就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在后来,这位才女妻子还将在嘉靖皇帝面前,为自己的夫婿据理力争,为杨升庵求请,使他少挨了五十庭仗----也是因为“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个特殊身份,这是后话了。

发表于 2010-8-1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悉力妹


    你我都碰到高人了,楼主肯定是专门研究过杨升庵的撒!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悉力妹


    你我都碰到高人了,楼主肯定是专门研究过杨升庵的撒!----------------------------------------------------------------------------
不敢当不敢当,只是在写此帖时查了些杨升庵的资料,不需继续加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悉力妹


    你我都碰到高人了,楼主肯定是专门研究过杨升庵的撒!----------------------------------------------------------------------------
不敢当不敢当,只是在写此帖时查了些杨升庵的资料,不需继续加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子第一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兄王宴驾,朕入继大统,四海待兴,特召翰林院修撰杨升庵急速回京,任经筵讲官之职,为朕讲授先贤古圣之道,安邦定国之策。钦此。
真是牛人身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牛事件,这天子第一诏为其一。
这是嘉靖皇帝当上皇帝后,除了《登极诏》以外的天子第一诏,可见朱厚熜对杨升庵同学的器重之情。
当然,有个传说,说是在杨升庵午门任考时,当时还是兴献王子的朱厚熜以的现场,而且在当上皇帝之前还和杨升庵打过几次交道,所以才有这个天子第一诏。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真是这样,杨升庵一家可能就不会遭受以后的“议大礼”之祸了。
杨升庵中状元之时,朱厚熜才5岁,他再是神童也不会就有机会和状元相交嘛,再说,他老爹被封王在湖北安陆,可不能随便进京的。
所以,这天子第一诏,绝不是因为嘉靖想卖个人情给杨升庵,而是他当时确实胸怀大志,想为祖宗留下的大明江山做点事情,而又知道当时的杨升庵是怀才不遇,装病在新都家中,所以下了这一诏,请他来帮他而已。
最有趣的是,杨升庵不是在四川新都老家接到这个诏书的,而是在京城接到的。

[发帖际遇]: 杨升庵转世看见野笏流了一地口水,被城管抓了,罚款小米椒6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真是这样,杨升庵一家可能就不会遭受以后的“议大礼”之祸了。
杨升庵中状元之时,朱厚熜才5岁,他再是神童也不会就有机会和状元相交嘛,再说,他老爹被封王在湖北安陆,可不能随便进京的。
所以,这天子第一诏,绝不是因为嘉靖想卖个人情给杨升庵,而是他当时确实胸怀大志,想为祖宗留下的大明江山做点事情,而又知道当时的杨升庵是怀才不遇,装病在新都家中,所以下了这一诏,请他来帮他而已。
最有趣的是,杨升庵不是在四川新都老家接到这个诏书的,而是在京城接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升庵不是在四川新都老家装病吗?是的。但是,他一听说新皇帝登基了,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自己的抱负可以实现了,所以,在这一诏书还没下达之前,就赶往京城了。而且,在京城里遇到了宣旨官,当街指了圣旨,还借了宣旨官的快马进宫谢恩去了。
这一年是1521年,也是张璁第七次春考的时间。这一年,他成功了,考上了进士,虽然成绩在二甲的倒数第二名。
这一年,也是黄峨作为杨夫人第一次进京。以前他到过京城,都是做为户部尚书之女来的,住的地方也是黄珂的府邸;这次不一样了,住的是首辅的府邸了。
为什么要提张璁和黄峨呢?因为嘉靖、张璁、黄峨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历史上各占一个“最”字。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