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论坛之上,本只想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听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日媒体舆论屡屡爆出家乡广安“垃圾围城”,“行洪道占用”,“低水平城市化代表”……众口烁烁,言之凿凿。且当下,又举“环城”一措。实则忍无可忍,权当家乡愤青一声吼吧!
举凡中国城市建设大都离不开个“借”字——借位、借势、“借”经验;其中,大多数不善“借”法,临摹其表,生搬硬套,可谓:成也“借”,败也“借”,画虎不成,反类犬。致使中国城市千城一面,毫无地域城市特色可言。不可否认,广安也是“跟风者”之一,但平心而论,家乡自04年以来,在市党政一系列精明决策的努力下,“广安速度”有目共睹。如此“速率”,伴生一些弊垢在所难免,此非绝症顽疾,乃“产前阵痛”!只是“阵痛”成就了一批人,牺牲了一批人,造福了一批人,苦累了一批人——是这整个社会的现状,非人力所能及,自然无可厚非。
因错而改是好事,改而错或因改而错是否就“过”了呢?环城路规划建设合理与否?应考察其有否遵循2个原则:1、缓解当地交通压力;2、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从上图不难看出,该环城路既未在已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图上有所体现,也不存在缓解某地交通压力的必要,可归属于非必建范畴。且现处于“无资金”应对上述(舆论)问题当头,这笔建设经费难道不应该花在更急需的“别的刀刃”上呢?譬如:解决垃圾,改善民生,修缮城建…… 即使着眼长远,需要提前规划环城路,也应当照顾到以下因素: 其一:环城路的建设在传统城市交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可以预见到城东轻工业园区—城西南枣山交通枢纽—城北小平故居保护区—思源广场几条道路将随着城市发展迎来车流高峰,城区交通压力陡增。 其二:地图是许多游客对旅游景区的第一印象,景区的交通状况决定着旅客旅途舒适度的高低,是旅客对景区的直观印象。广安定位红色旅游城市,交通方面应下足功夫。 其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方便当地民众出行为原则,尽量少的占用民间资源。 个人建议:各项条件满足时,可依(见上图)“黄色实线圈”建设为第一环城路——西接枣山交通枢纽,北接小平故居保护区,东接护安镇、奎阁工业园,可极大改善、缓解现有城区交通拥堵状况;且正圆型设计着重旅客对广安第一印象的营造,同时作为地图标示可提升城区民众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其凝聚力、向心力。间接促进广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壮大到一定程度时,根据交通状况建设以“绿色虚线圈”(大)为线路的第二环城路。(详见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