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89|评论: 7

印度种姓制度给中国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0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种姓制度给中国的启示
作者:龙兴春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11-28
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8 14:02:54
阅读量:546次
http://images/article_img_3.gif

   某人当官或升官了,老百姓很自然地猜测他不是某某更高级别官员的儿子就是某某的女婿。这也怪不得老百姓胡乱猜,因为存在决定了思维,类似的事例见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势。除了官二代,其实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系统,都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二代现象”。
  这职业世袭现象跟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产生极为相似。古印度种姓制度是源于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主管祭祀、学习和撰写经书、制定教义教规;一部分人主管行政和打仗;还有人从事商业;大多数人从事农牧生产等体力劳动。这些人的职业界限并不明确,也不是一成不变,他们之间可以相互通婚,职业也不是世袭的。但后来,由于神灵崇拜盛行,掌管祭祀和宗教神权的僧侣阶层逐渐扩大了他们的权势,形成了婆罗门;武士贵族阶层形成了刹帝利;商人阶层形成了吠舍;而从事低贱职业如洗衣、理发清扫、屠宰、收尸等职业的人形成了首陀罗。占据社会分工最高的婆罗门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占据优越地位,编造出“原人说”,指婆罗门是原人的口,刹帝利是原人的上臂,吠舍是原人的下肢,而首陀罗是原人的脚。提出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将这种职业世袭神圣化、合法化,就这样炮制出了影响印度三千多年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下,各种姓所从事的职业是固定的,实行严格的职业世袭,且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高种姓对低种姓进行种姓歧视和种姓压迫。即使是在同一种姓内部也根据具体职业不同分成若干亚种姓,最低种姓首陀罗内部地位较高的首陀罗也对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亚种姓首陀罗实行种姓歧视和种姓压迫。
  古印度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浩瀚的印度洋,东面和西面都是崇山峻岭,把印度与亚洲大陆其它部分隔开,仅有少许山口可以通行,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称为印度次大陆。印度的地缘安全环境绝对称得上是易守难攻,只须守住这些山口便可安全无忧。可种姓歧视下,印度的种姓认同很强,国家民族认同很弱,表面上统一的国家,实则是一个分裂的社会,使印度在历次外来侵略中不堪一击。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不愿意为维护印度当时的制度卖命,相反,外敌入侵还可能打破印度的种姓制度,使低种姓人不受高种姓人的压迫和歧视。印度虽然国土庞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文明。但却先后遭到马其顿亚历山太大帝、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及英国人的入侵,且均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入侵者很容易地就在当地建立起长期统治的政权。特别是伊斯兰教随阿拉伯人等入侵传入印度后提倡“神面前人人平等”,大量印度低种姓人改宗伊斯兰,不再受印度教种姓制度的约束。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这种制度鼓励分裂,使社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种姓制度使印度缺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印度在历史上长期都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印度直到英国殖民统治后引入了不分种姓的新式教育,不分种族宗教均可报考文官,印度的种姓制度才开始出现淡化。印度独立运动的思想家们无不是通过革除印度教的弊端来凝聚人心。独立后,尼赫鲁坚决主张世俗主义,反对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现在印度种姓制度正在淡化,印度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社会现在不仅存在着大量的职业或身份世袭现象,更有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巨大鸿沟。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其父母工作所在地上学升学,造成中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留守儿童现象。农村教育投入、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低水平,使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最终也只能当农民或农民工。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弟也会发现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大学生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间社会地位和能力的竞争,而不是自身能力的竞争。
  而且,国家的很多社会权利和福利也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和职业身份给予有差别的对待。如社会保障制度就不是全国人民同一套制度,而是根据不同的身份,设计不同的制度,实行差别待遇,农民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这种差别待遇不但造成国人苦乐不均,而且阻碍了身份的转换,限制了人才的流动。户籍制度更是造成城乡隔离。城市户口的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愿意与农村户口的人通婚,农村户籍的男子绝对不可能娶到城市户籍的女子,但城市男人在找不到城市户籍老婆的情况下,不得己才娶农村户籍的女子,相当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顺婚”(高种姓的男子在娶不到本种姓妻子的情况下可以娶低于自己种姓的女子,但低种姓的再聪明能干的男子也绝对不可以娶高种姓的女子)。农民进城工作十多二十年,其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无法享受到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这种制度安排似乎是要赋予差别对待合法性,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身份”和“行业”。让本来在职业分工中已经占据巨大收入优势的阶层获得更好的国家福利待遇,其结果只能进一步增加身份转换的难度,降低社会流动性。这样从制度上把中国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不但与社会主义制度和民主平等原则背道而驰,而且也制造了社会分裂。
  当今世界已经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文明时代,开放的中国当然不大可能形成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但大量“二代”现象的存在和强化,中国社会的确出现了像印度种姓制度造成的社会分裂。社会分裂使弱势阶层失去对国家的认同,削弱现政权的合法性,在国家遭遇外来侵略时变成一盘散沙。职业世袭还会阻碍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使国家发展的缺乏创造力,削弱国家长远竞争力。社会流动不通畅,下层民众挫折感上升,导致国内社会动荡。种姓制度导致的社会分裂使古印度在外来入侵面前不堪一击,造成印度衰败与落后。种姓制度淡化与废除促进印度社会团结、发展与进步。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教训可以带给当代中国很好的启示。中国政治和社会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给予每个公民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形成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创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发,自己顶

发表于 2010-12-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也

发表于 2010-12-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顶贴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12-6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顶

发表于 2010-12-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多了,学生至少让你考大学,考上大学你在城里工作就是城里人,农民至少让你进城打工,有钱买房你也是城里人了。总之,现在虽有万般不公,但至少给了所有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像有的时代由出身决定社会地位
发表于 2010-12-7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才有国民待遇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