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88|评论: 1

【魅力大英】大英·印象节选(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0 10:46 | |阅读模式




    江与国文明

      在旭日东升的华彩中,郪江如练,云影波陈。淙淙的河水,不急不徐,如庸容华贵的美妇人,温柔地环抱着这片红土地,纵使山川更迭,物换星移,郪江,以母亲一般的胸怀,呢喃着远古的歌谣,微笑着,守护着这里的文明与沧桑……

      郪国,便是郪江的孩子。这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度,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繁衍生息于郪水之滨,并建立起部落式王国,先后统辖今三台县郪江镇、大英县蓬莱镇、射洪县金华镇、中江县仓山镇等地,以郪城为首都。

      郪人占据巴蜀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即今涪江以西的郪江流域,利用这里山丘密布、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物产丰富等有利条件,辛勤劳作,繁衍族裔。虽历经蜀商之战、巴蜀之争、蜀秦争霸等连连战火,郪人仍以坚韧乐观的态度、不屈抗争的毅力保存了王国。直至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郪国也同时灭亡。然而秦王感念郪人顽强勤劳的作风、执着朴实的态度,不废其王,称其国都为郪王城。

      汉高祖元年,西汉灭秦、楚之后,新置郪县,改郪国首都为郪县县城。

      到此,一个跨越时空五百年之久的王国,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土里。而郪人则渐渐与汉族融为一体,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而坚韧的活着。直到今天,漫步在郪江畔,遍地朱瓦青砾,俯身拾起,轻放在手心,抹开岁月沉淀的红土,你听到了吗?那是穿越千年的精灵,如泣如诉,纵使尘归尘、土归土,坚韧朴实的心随着历史的河流默默无言,转一个弯,继续奔腾向前……

      大英汉陶博物馆

      大英汉陶博物馆于2003年10月1日开馆。此馆展出的文物有南北朝时期高古瓷103件,汉代大小佣280件,青铜器800件,汉陶马车2辆等千余件,其中西王母座神灯是非常稀有的文物,陶倌、说唱俑、抚琴俑等也是不可多见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收藏家协会理事何人老先生捐献的。

      汉陶博物馆分为汉风民俗、车马出行、青铜古韵、古墓复原四个展区,展出的文物包括祭祀俑阵、陶动物、厨房、青铜器、陶棺等,文物形象生动逼真,涉猎全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郪国人生活画面。

      这些文物大多出土于郪江两岸,逼真地再现了郪国文明。郪国人民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耕种养殖、捕鱼狩猎、音乐舞蹈、说唱杂耍,既继承了祖先对神的崇拜,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郪国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在进入“天国”前都要为自己营造墓室,将自己日常用品大部分用土陶复制后放在墓室里。墓室的简陋与豪华与其主人的身价相当。随葬用品或鸡鸭猪狗牛羊,或车马青铜砖瓦。这一随葬习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汉崖墓遍布,闻名中外。

      走进大英汉陶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触摸远古文明,感受汉代生活,聆听时代回声。

      杜甫客馆留题

      大英古称“蓬莱”,人杰地灵,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旅居、畅游,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代“诗圣”杜甫曾以文相赠,给后人留下一段传世佳话。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繁荣走向衰落,此后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目睹这一转折的杜甫带着疲惫的身心举家迁往成都。经好友介绍结识了时任唐兴(今大英)县宰的大画家王潜,二人一见如故,以诗画交心,完成一幅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作品。为感谢好友款待,杜甫欣然应允为当时唐兴正修建的一座驿馆作记,即《唐兴客馆记》。文章生动记述并热情赞颂了王潜急公好义,不增加百姓负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重建客馆的德政。这篇美文也是杜甫传世不多的散文之一。

      贾岛主簿长江

      “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有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东出大英县城40公里的回马镇长江坝便来到诗中所指的明月山。这是一座丘陵地区常见的山,苍翠的树下挤满了青嫩的野草,苔藓石旁点缀着七彩的小花,几条由勤劳的人们踩出的小路,带着土沙特有的红丽,蜿蜒而上,仿佛通达的经络,生动了山。
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此山又是不凡的。

      晋时山上有亭一座,朱栏重檐,赏月观风,是为“玩月亭”。直至唐朝,因了那一缕诗魂的钟爱,更为“明月亭”。至此,山与亭同名,名与月同辉。后人为纪念这位苦吟的诗人,更在亭址上追建了“贾公祠”。

      贾公者,贾岛也,字浪仙,一作阆仙,早年出家,号无本,本是阆苑仙葩、淡倦如风的男子,却为了一段传为万世佳话的“推敲”邂逅,失了清静宁和,误入红尘俗网。可叹三十年苦苦奋斗无为,空留下“十年磨一剑”的感慨和“朝分是与非”的无奈。

      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九月,年近六旬的贾岛才被解谒责授遂州长江县(今大英县)主薄。虽说好不容易得篆官符,但是离开繁华的长安,远赴僻县,这让已经在京城声名鹊起的贾岛难以自喜。于是乎发出了“逐客”“迁人”的怅叹。

      幸运的是,这座偏远的小城,并没有想像中的无趣,反而以它别样纯朴与清澈,洗涤着他、抚慰着他……当所有狂狷乖张随风逝去,贾岛终于敞开胸怀,爱上这片土的平和茂盛。他邀明月踏青山,登眺吟观秀水,欣欣然写下了“言心俱好静,廨署落辉空,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若任迁人去,西溪与剡通。”这首《题长江》堪称贾岛的千古力作。轻描白画间,将长江县美景传说、山川风貌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诗境清丽幽峭,煅字明净隽秀,诗人对长江县的感激与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是宋人把他一生心血铸成的诗集命名为《长江集》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后世称其为“贾长江”。

      韩愈在《赠贾岛》中赞到“孟郊死葬自邙山,日月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在人间。”然而对于长江县的百姓来说,贾岛并不是为文而来的。贾岛在任三年,“卷不择手”,政绩卓著,率民众开涪江,避水患,深受百姓爱戴。任满离乡时,两袖清风,惟书籍箱笼。百姓结队欢送,至十里长亭。三年后,岛卒于任所。长江县百姓遂建贾公祠,千年供奉,敬若神明。至今祠堂前楹柱上还刻有两联,一曰“嘉惠长江遗迹古,炳灵明月载英多”;又一曰“谪宦我同方,只落到槛外长江山头明月;瘦诗谁继起,最难忘亭前致祭驴背推敲”。

      千年一瞬,苍海桑田,贾公祠一次次的毁了,又建,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却执着以最简单的方式崇敬着这位风骨自清的迁客,怀念着这位清雅苦吟的骚人。如若有灵,已“赴天台为近邻”的诗魂也一定不会忘记。因为这山、这水、这片土地还有这些平实而幸福的人们,偶尔漫步云端,故地重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1-30 15:34 |
历史悠久啊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