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记事(五)湖北省博物馆(4)《曾侯乙墓》展馆之编钟乐器(上)
再要先大家介绍的就是震惊世界的发现:曾侯乙编钟。 都知道古人乐器最早有:宫、商、角、徵、羽,而宫、商、角、徵、羽则分别对应我们现代音乐只能供1、2、3、5、6。这曲调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且用各种乐器都能演奏出曼妙的音乐,像小提琴曲《梁祝》可谓是经典之中经典了,再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可谓是举世闻名的二胡曲,瞎子阿炳是无人不知哪个不晓得啊。至于《江河水》《赛马》萨克管演奏《回家》实在是令人听之神往啊,可是你知道吗?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国家的乐曲演奏就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此次在湖北省博物馆所见到的《曾侯乙墓》展馆中的“曾侯乙编钟乐队”可谓令人大开眼界,让你真正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绝不亚于今人!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并用木架悬挂成一排。说到这里,我倒想起电影《十面埋伏》中的一个场景,那是章子怡扮演的小妹组成一个大圆圈的场地上有那么一圈鼓,这小妹用水袖按次序击鼓,组成一组玄妙的音乐,我没有听到过编钟演奏,只是在电视里听到过,我想这和发生在唐代的故事《十面埋伏》中的击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吧。 参观中看到,编钟旁有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木棒敲打编钟,因为编钟大小不一,所以敲打起来,就能发出不同的声响,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在电视里听到过,这些编钟敲击出来的音乐是很优美的。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展馆中展出的编钟,据资料记载:这是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展馆中展示的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我们参观时确实被这些编钟所震惊,特别是这套编钟上的饰品铸造精美,有人、兽、龙等装饰物,同时编钟上刻有错金铭文,来表明这些钟的发音,可别小看这些编钟,它们可是公元前433年的珍品,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里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是相当高了,同时从这些编钟上也可看出,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要早出近二千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