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45|评论: 21

重庆文化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0 03:42 | |阅读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晚报 → 周刊频道 → 聚焦 2005年04月17日 第 14 版


重庆文学 企盼新曙光

--------------------------------------------------------------------------------

2005年04月17日 6:18:00

重庆文学究竟是缺乏传承还是人才?虹影在重庆又接受过哪个大师的传承?重庆暂无余华、苏童或刘

震云,将来会不会有?文学中的重点——小说的希望在哪里?新世纪中的新曙光
我们是缺乏传承还是人才?
“我认为,重庆文学上升之所以缓慢,还由于它缺乏大师的传承。不错,重庆是来过不少大师,但他

们来了又走了。老舍抗战期间在重庆用英语写作《四世同堂》,你能说那是重庆的作品?”3月25日,在

探讨重庆文学的上升空间时,王继认为,重庆文学没有突破性作品,不能单纯责怪作家们不努力,这中间

既有天赋问题,也有传承问题,“我从武汉来重庆10多年了,这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城市,但没出过文学大

师,也缺乏文学传承。”
在王继看来,一座城市有无文学氛围,与有无大师关系很大,“武汉大学上世纪初开办后,有很多近

代文学大师在那里生活和创作,他们影响着武汉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如果说武汉能出方方、池莉、胡

发云、董宏酋等有全国影响的当代作家,与大师的传承是分不开的。传承并非手把手的教,而是一种心领

神会。”之所以陕军中有贾平凹、陈忠实,湘军中有韩少功、何立伟等领军人物,“人家那地方都出过大

师,哪怕广州,也有写《三家巷》的欧阳山呢,而成都文学领先于重庆,与巴金、李颉人、沙汀、艾芜等

大师在那里呆过不无关系。大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作家许大立对此“不敢苟同”。他举出一个例证:目前在海内外华文文学界颇具影响的女作家虹影,

“她在重庆接受过哪个大师的传承?完全凭生活、天赋和灵性嘛!事实上,虹影以重庆为题材的小说除《

饥饿的女儿》外,其余代表作包括《孔雀的叫喊》、《阿难》、《K》等全是放眼世界的结果嘛!就文学

创作而言,人才本身的素质是第一位的。”
“其实,重庆文学的传承和人才都不缺,”王群生认为,“同时,重庆文学也不需要引进人才,也不

可能引进——某个作家在上海写得好,但他对重庆未必了解和热爱,未必能写好。我认为重庆文学要上升

,最缺的是培育机制。”
王群生希望有关方面积极对文学进行扶持。“如果全靠市场,许多优秀健康的作品很可能被挤掉。作

协有义务为作品找婆家,将他们引荐给出版界。如有可能,还可以介绍给影视界。千里马不缺,缺的是伯

乐。我所说的伯乐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一种扶持、引导机制。”
为何没有余华、苏童或刘震云?
文学的上升还必须依靠作家的眼光和胸怀。这是重庆工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易忠的观点,“重庆作家

队伍整体实力不强,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套话。为什么不强?却很难有科学的分析。我个人认为,重庆

作家在创作上存在较大缺陷,这种缺陷并不是写作技巧上的,而是对社会的整体判断。”易忠分析,“重

庆文学上升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码头文化带有封闭性,导致重庆文学抗拒外来事物,有点固步自封。”
“其实码头文化也没什么不好,但重庆作家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解读太浮浅,”文学爱好者、重庆利宝

传播公司老总杨新认为,“缺乏想象力是作家们最大的硬伤,其实重庆作家拿到手的题材都很不错,抗战

的、陪都的、三线的、移民的等等,但为什么写出来不感人?没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作品不能给人阅

读时飞翔的快感,而格非、余华、苏童或刘震云的很多东西,题材并不好,但就是耐读,可惜这样的作家

在重庆很难见到!”
作家张世钟告诉记者:城市作家不一定要以本市为主题,重庆作家却总是跳不出这个框架,“他们本

身不会写城市,但又写硬写,不会写爱情,却偏要风花雪月。怎能吸引读者?”
“其实还有一大阵地我们没去争取,”文学批评家杨晓升说,“那就是各院校广泛活跃着的校园文学

,他们绝对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看看文化和出版商是如何激烈地争夺校园的吧,那里有很大一群读者!他

们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一群。”杨新对此表示赞同:“所谓少年作家,常常词不达意,但书却卖得很火,他

们抓住了校园一族。重庆作家有谁在这方面尝试过?”
“因此,我们作协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抓人才培养,”周火岛告诉记者,“作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手里堆积的长篇选题上百部,如何从中发现好题材、培养潜力作家,是我们经常性的议题。”
有哪些空间可以上升?
李元胜认为诗歌还可能上升。“大浪淘沙后,仍在坚守的诗歌作者和新进来的爱好者,都是掏心掏肺

热爱诗歌的人。特别当我们身处物质的小康时代,对人的心灵缺失已经具备关怀实力后,诗人和诗歌爱好

者可以越来越多地享受文学创作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引导。我相信,重庆诗歌在未来时日里,仍能在全国诗

坛占有重要地位。“
隆学义称重庆的戏剧文学由于有优良传统,也具有上升空间,“过去人们常说蜀出相、巴出将,以为

我们很粗鲁,其实,巴文化中的文学根基是很厚实的,特别在戏剧文学这一块,重庆曾出了不少名家,如

还珠楼主李寿民,他还是武侠创作大家,其《蜀山剑侠传》连金庸都非看不可。再如长联圣手钟云舫、川

剧大师冉樵子、李明璋等,都是大家。我认为,巴文化的特色绝不亚于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只要认真抓

,重庆戏剧文学创作的成果并不比京味作品差,《金子》就是一个实例。至于是重庆的语言特色,除了韵

律感强,还具有刻毒、犀利的特点,表达上往往一步到位,只是我们的作家研究得不够。”佐证隆学义观

点的是《金子》已经取得的成就:除获得多项全国大奖外,现已上演数百场,收入上百万,不久将赴法国

25个城市巡回演出,“我相信重庆戏剧文学还能推陈出新。”
王群生认为,不仅重庆文学,全国文学都有上升空间,“我们不要用西方百多年前的诺贝尔文学标准

,来衡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暂时没有。但我们的大作品肯定是有的。重庆

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只要努力,写出社会赞同,群众买账,党委、政府认可的作品,不是没可能!”
小说的希望何在?
但涉及到文学的重点小说时,许多作家认为不好说。
“重庆为什么就出不了汪曾祺、马原、或李冯、李洱呢?80年代《红岩》杂志推出过《许茂和他的女

儿们》及周克芹,但那毕竟是四川作家;90年代重庆把阿来的《尘埃落定》否定了,人家却去别的地方整

回一个茅盾文学奖。我认为,真正懂文学的优秀编辑在重庆也非常缺乏,这方面比武汉差得多。”王继回

忆,“我能从武钢的一个工人成长为作家,与当年《长江文艺》的编辑是分不开的。但重庆优秀的文学编

辑太少了。”
市作协副主席、《山城棒棒军》编剧王逸虹的观点是:我们对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评判标准,其中之

一是看它是否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重庆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显然是不平衡的。但让人高兴的是,重庆现在

的文化体制有所突破,已经呈现作家社会化的趋向,不像以前那样由文化单位把作家养起来。目前实施的

重庆市文艺精品重点创作项目签约制,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奖励创作的好办法。“目前我正在创作的《

通远门》,已经写了几十万字,反映的是清末明初,生活在重庆通远门三户人家的恩怨以及在那个动荡时

代里,重庆人独特的生存状态。”王还对记者说,作协会加大对青年作家培养的力度,向他们提供多方面

的帮助。“另外,重庆作家队伍正在逐渐壮大,特别是涪陵、万州、黔江等地区一大批作家融入重庆文学

阵营后,我们的力量加强了,这些地区两年内出了300多部文学作品。我相信三五年后,我们会拿出有影

响力的好作品。”
据记者调查,非作家人群的创作热情正在高涨,如西南师大教授、画家古月,已完成长篇小说《微尘

》和《盗墓贼》,下一步还有若干长篇计划,“我不能不写。我们那一代要告诫后人的太多!”重医附二

院党委书记、《水龙》的作者王雨出言比较谨慎:“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基本上,我觉得重庆文学还是

有希望的,特别是长篇小说。”
周火岛认为重庆作家忽略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很多作者一上来就整个莽的,不能说这就是浮躁,

但文学创作应该循序渐进,特别是中篇小说,写好了影响力可能超过长篇。”
“事实上,如今文学正在回暖,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阅读人群正大幅度上升,”王继说,“譬

如《小说月报》的发行量超过了10万份,《收获》和《花城》的发行量也超过了10万份,说明只要是优秀

作品,大众仍然喜爱。”
那么,重庆小说的突破口在哪里?王逸红认为,重庆是革命文化历史名城,有小说创作的条件,这个

资源无可比拟。现在的缺陷不是小说的数量而是质量。小说要以塑造艺术形象为标准,忌讳无病呻吟,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应该与大众感同身受,“这就要求作家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倾注真切的情感。”
让黄济人欣喜的是,重庆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曙光,“这是一批正在全国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作

家,如诗人李元胜、冉冉,小说家张者、阿蛮、谭竹、谭小乔等,以及重庆的网络作家们,他们正引起全

国文坛的关注,他们正在上升,他们是希望。”
这希望,还将由大众来认同。
■记者 张卫 陈国栋
重庆文学曾经有过的辉煌
王群生认为:重庆从来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即使在动荡时期,重庆也有过辉煌的文学。但一些人的

观念还停留在以地域来划分。“所以,不仅是重庆本地的作家促进了重庆文学的发展,重庆作家在外地创

作的作品,也应算成本地作品;外地作家在本地创作的作品也应看成是本地的作品。”
王群生、隆学义和张世钟等认为,重庆文学在历史上有过辉煌,这既有本地作家的贡献,也有外地作

家对本地的贡献。如重庆的“还珠楼主”李寿民,写的武侠小说《巴蜀剑侠传》、《青城十三侠》等,在

武侠小说界非常有名,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之王”。后来的金庸、古龙等都应是他的学生。可惜,中国

文学史上没有提到他。同时,李白、杜甫、刘禹锡、巴金、老舍、曹禺等虽不是重庆人,应当说也对重庆

文学作出过贡献。抗战时期,各地文人云集重庆,使重庆文学空前繁荣。
当然,从重庆也有一大批作家,长期在外地创作,他们成名后,几乎再也没有回重庆。如写《画梦录

》的何其芳,写歌剧《江姐》的阎肃,以及写过许多诗歌的张永枚等。
市作协创研室主任周火岛称:1999年重庆市作家协会成立是重庆文学的转折点。这之前,重庆文学有

过三大辉煌:一是小说《红岩》的出版,成为建国以来发行量最大的文学书籍,数量超过1000万册,其延

后的影响“红色经典”至今还给重庆带来效益,仅2004年“红色经典”在重庆的旅游收益就达4000万元。

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重庆诗歌,以李纲、傅天琳为代表,李纲的《蓝水兵》和傅天琳《绿色音符》都曾

荣获全国诗歌奖,他们与舒婷、北岛齐名。三是黄济人的纪实文学和王群生的短篇小说。黄济人的《将军

决战岂止在战场》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发行量达200多万册,翻译成七八种文字;王群生的《

彩色的夜》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即鲁迅文学奖前身。
在此之后,重庆作家默默耕耘,新世纪以来重要的获奖包括戏剧文学《金子》先后荣获全国文华奖、

中国戏曲奖、中国艺术节大奖等三十余个奖项;李元胜诗集《重庆生活》获人民文学奖;虹影的小说在海

外获多项大奖。

网络编辑:翁正平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5-9-10 14:54 |

顶楼上的

重庆一天到黑就是没素质的鸡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14:43 |
林妹妹,这是重庆文化界的自我反思,你不要跟我来扯。至于说成都文化的反思,你们不是经常在帮我们找嘛,我就懒得费这个劲了,我找出来的东西你看了又会不爽。我觉得重庆文化人的反思是值得推崇的,他们反省自身是为了今后有更大的提高,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心胸开阔的表现,这些才是重庆真正的建设者,是精英。相反,那些看到自我反省的文章心里就莫名酸楚、莫名激愤的人,他们到底是重庆的建设者还是破坏者呢?

发表于 2005-9-10 11:13 |
LZ找点成都文化的反思吧!

发表于 2005-9-11 23:05 |

同意成渝一家亲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1:58 |
正帖不回,就知道忙着骂人,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那几位重庆朋友怎么不来参与讨论了呢?

发表于 2005-9-12 12:39 |

汉朝的司马相如、杨雄...到唐朝的李杜诗篇...到宋朝的西蜀花间词派...到现在影响全国的《星星诗刊》

知道吗?这就是成都的文化传承!

重庆呢?就是‘川江号子’而已!

发表于 2005-9-12 12:48 |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3:27 |
以下是引用玉昆仑在2005-9-12 12:39:00的发言:

汉朝的司马相如、杨雄...到唐朝的李杜诗篇...到宋朝的西蜀花间词派...到现在影响全国的《星星诗刊》

知道吗?这就是成都的文化传承!

重庆呢?就是‘川江号子’而已!

所言极是!不过我想那些含血愤天的所谓重庆人大概听都没听过这些吧?呵呵

发表于 2005-9-12 13:32 |

前几天发了一些成都人文简介,不知道那极小部分重庆人看到没有。

发表于 2005-9-12 20:44 |

就是就是你乖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20:40 |

谁说我不公正啊,呵呵。 第一,我不骂脏字。 第二,我就事论事,有理说理。 第三,我以事实和证据来驳斥对方的挑衅,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引用的材料都要附上来源网址,让大家可以自己去核查。 第四,我对重庆人民抱有好感,那几个马甲绝对不能代表重庆人民,广大重庆人民是勤劳善良的。我没有指责过广大重庆人民嘛,对不对?从以上几点来看,我还是公正的,尽量不带感情因素,但是遇到一些无理取闹的泼皮,起码的正义感和血性还是要有的撒。

发表于 2005-9-12 20:05 |
有点鬼扯-顶![em06][em01][em03][em06][em01][em03]

发表于 2005-9-12 20:30 |
  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write (usercolor('27','弼马瘟'));
    </script>
复制代码
弼马瘟

你原来多公正的 还指责过我

你现在也不一样 我以前也公证但重庆如此不讲道理只能逼我们改变

发表于 2005-9-12 22:08 |

9494,LZ乖乖~~

[em06]

发表于 2005-9-12 23:10 |
当上世纪40年代 重庆女人在坐美国车 穿棋袍的时候,   成都女人还在打猪草 谢谢.

发表于 2005-9-12 23:28 |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23:19 |

打着猪草还在支援抗战,何等可贵的精神!

发表于 2005-9-12 23:17 |

楼上,说这些真的有点可笑,让大家感觉重庆说去说来都还是要政府给点政策才能和其它城市比起来有优越感,管他是“前朝”还是当今。

发表于 2005-9-12 23:49 |
抱歉 楼上那位县城的朋友 自己去查查历史 巴文化在前还是蜀文化在前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