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文献丛书》序 温勉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长久性、基础性。物质有可能昙花一现,而文化将永久不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而不溃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条血脉作纽带,代代相传。 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世世代代的蓬溪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蓬溪重教兴学,人才辈出。从宋至清,蓬溪有四十余人考中进士,故有“ 梓东邹鲁,文献名邦 ”之誉。他们中“或以才略冠时,或以文章见志。”明代席书,学术纯正,才识优长,乃嘉靖时名相。清代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为杰出的治河专家,时称贤相,乃有清一代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玄孙张问陶,号船山,不仅是清代蜀中诗冠,亦是乾嘉诗坛泰斗、书画名家。张氏一门,风雅相继,著书满家,极一时之盛,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后人赞曰:“风雅之集,荟于一家,海内所罕有也。”清代张氏家族与宋代眉山苏氏家族、明代新都杨氏家族,构成了巴蜀地区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家族。由此可见: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资源积淀,形成了极大的比较优势,即使把这些放到全省全国的背景上看,也是毫不逊色的,极具开发前景,特别是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内容上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事业发展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家谱、方志、作家别集、诗文总集、文史资料、地方人士著作等等,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 一部完整的地方文献,就是一部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史,一部地方人文教育的教材,是后人竖起的地方精神标杆。文化是层累而进的,正是这些地方文献,以一地汇之,则成就一地之文化的辉煌,并成为文化再创造可借鉴的资源;以一国汇之,则见证民族文化之演进,成为华夏文明的巨大财富。挖掘与利用地方文献,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的意义和重要价值,正在于此。2009年5月,我县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开展以家谱、方志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宣传、研究和开发利用蓬溪家族文化;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 《蓬溪文献丛书》的编辑出版,是蓬溪地方文献挖掘与利用的一大成果,是对蓬溪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梳理,让人们看到了蓬溪历史文化家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蓬溪县志》之外,便有了一座鲜活生动、足以让寻常百姓涉足感受的蓬溪地域文化殿堂,巴蜀文化的大局,也便有了更加踏实的基础。从保存文献的角度看,又仿佛是一部蓬溪地方的《四库全书》,其功甚伟! 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我希望大家,特别有关方家和广大读者,贡献你们的聪明才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推动我们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并期待着蓬溪地方文献的循环利用之花,一定会盛开在蓬山溪水间。 2009年8月 (作者温勉双,四川省蓬溪县政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