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镇中心小学地震科技实践活动报告
陕西省高陵县耿镇中心小学 宋军良
电话13720556110
邮箱
sjl8.8@163.com
一.活动背景
备注:耿镇中心小学离震中不远,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余震波及到我校,2009年11月5日早上7点31分西安市辖区与高陵县交界处发生4.4级地震,我校接近震中,我们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地震的存在,小学生对地震充满了好奇与思考,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惧心理。地震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同学们都希望知道个究竟,希望去观察地震、探索奥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生存的地球,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积极应对地震,消除恐慌心理,学会自救互救,我校在2008年5月12日就开始了地震科技实践活动,并成立了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地震科普活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成立了自己的地震科技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学生中全面开展地震科技实践活动,并且上网学习,积累知识,及时对我校的教师学生进行培训指导。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地震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观察、探究的方法和收集、处理、运用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与维护,并通过实际考查,对所掌握的书面知识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成功与快乐。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环境、关心人类、关心地球的意识,培养学生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竞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能力目标:
1、 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新华书店、网络等,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记录资料到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们逐步形成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科学的习惯,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三、活动时间 2008年5月~2010年1月
四、活动人员 耿镇中心小学地震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五、指导教师 宋军良
六、活动设想 坚持“一个主题,两个立足点,三个走向”开展活动。
一个主题:认识地震 科学应对 研究发展
两个立足点:立足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实践是活动的基础
三个走向:走向实地,走向知识,走向科学
七、活动内容
(一)营造活动氛围
1、2008年5月12日,辅导教师召集地震科技实践活动小组的成员进行活动的规划与研讨,让小组成员提高认识明确本活动目的。
2、2008年5月13日我校召开了全校地震科技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校长在大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动员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都要学科学、爱科学、研究科学。同学们的地震探索热情空前高涨,为活动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地震基础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教材,使科普活动有了基本理论依据。
(二)举办科普讲座
每学期定期开展宣传,学生初步掌握了地震常识、地震预防的方法;具备了通过各种途径自学、探索的能力;更深入地了解地震的实质。
(三)开展多彩科普活动
1、2008年5月13日,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地震基础知识》,克服恐惧心理。
2、2008年5月13日,举行了防震演练。
3、2008年5月份,地震知识普及月。
4、2008年5月份,地震知识大讨论。
5、2009年5月12日,举行了防震演练。
6. 2009年5月13日,地震知识演讲赛。
(四)工作现状:
(1)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反应迅速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余震波及到我校,我校迅速启动防震应急预案。马玉石校长第一时间指挥全体师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学生安全、有序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无一人伤亡及财产损失。
我校制定有防地震紧急预案,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防疾病预案等。此次事件充分说明了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反应迅速。
2009年11月5日早上7点31分西安市辖区与高陵县交界处发生4.4级地震,我校师生在校长阮家俊同志和教师指挥下,安全有序撤离危险区,未发生人员踩踏及其它安全事故。针对5.12和本学期的地震情况,危房及时上报,启用新教学楼,确保师生安全。
(2) .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防震宣传有条不紊
我校制定有各项安全制度并在校委会、全干会、晨会、班会上宣传,对学生进行教育。平时加强演练。
2008年5月13日早,马校长向全体师生进一步宣传防震知识。下午1点30召开了校委会,就防震工作进行了布置。下午2时召开全体教师会,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1 .教室前后门打开,便于学生撤离,可翻越花坛草地。
2. 三年级从二楼撤到多媒体,二年级从二楼撤到音乐室,六年级撤到幼儿园。以上班级从二楼撤到一楼,便于学生撤离。
3. 组织学生听哨音进行演练,第一声蹲在课桌下,第二声撤离教室。
4. 校门锁上,防止家长进入,发生拥挤。
5 .断电、火等设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6. 远离墙,楼、树,进入安全地带。
7.对学生进行防震安全教育。
我校及时张贴和印发了“家庭地震应急一二三”、“急救常识”等,并组织学生及时学习。而且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泛宣传。
2009年11月5日早上7点31分西安市辖区与高陵县交界处发生4.4级地震,我校师生在校长和教师指挥下,安全有序撤离危险区,未发生人员踩踏及其它安全事故。2009年11月6日举行了防震演练。
(3). 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教育教学 ;一手抓文化建设, 一手抓思想教育。
以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以优秀的文化熏陶心灵,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1.我校并未因为地震而放弃教学任务,而是积极稳妥有序组织教学。2008年5月20日接上级通知,学生在室外上课。各班划定区域进行教育教学、课间活动有序进行。2009年11月5日早上7点31分西安市辖区与高陵县交界处发生4.4级地震,我校师生在校长和教师指挥下,安全有序撤离危险区,未发生人员踩踏及其它安全事故。针对5.12和本学期的地震情况,危房及时上报,启用新教学楼,确保师生安全。在新楼启用前,学生在室外上课。各班划定区域进行教育教学、课间活动有序进行。
2.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校加强文化建设。2008年5月30日如期举行了“庆六一活动”,其中四年级诗朗诵《我们在一起》等节目,充分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成果,让学生通过“庆六一”,结合抗震救灾,对学生进行心灵熏陶。焦昊驰老师在教学语文作文《父母的爱》中,引用了5.12地震中的照片,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3.我校坚持德育为首,充分利用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008年5月19日,我校组织了抗震救灾募捐活动。马校长带头捐出100元。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同志积极踊跃,纷纷捐献出一片真挚的爱心。我校教师捐款数目将近千元。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捐款踊跃。全校捐款将近二千余元。退休老教师和病休老师、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积极的参与其中。我校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550.00元
2008年5月19日——5月21日 ,降半旗。5月19日下午2时28分,全体师生列队为在四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同时收听中央CCTV1实况转播,并对全体师生进行防震知识教育。
通过以上实际活动,我校对学校进行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珍爱生命,勤奋学习”教育,这些活生生的教材,有力推动了我校德育建设。
总之,目前我校教育教学有序进行,师生思想稳定。
八、总结
虽然我的学生,他们翅膀稚嫩,但他们在尝试,在努力想飞起来,因此,我们不能用审视的眼光去苛求他们,只要他们有一星星进步,都让我们欣慰,因为他们起飞了。
现把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参与的广泛性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为全体学生,210人。参与率为100%。
实践的综合性
本次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认识地震,感受地震,开展地震灾害社会实践活动。亲临现场,亲自体验(远离危险区,要家长陪同或老师带领)。现场宣传,现场示范,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把问题带回来,上网,上图书馆,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整理实践报告,并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形成文本材料,表达出来。
活动的系列性
本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认识地震 科学应对 研究发展” 开展了几个系列活动:1、地震知识普及 2、防震演练 3、科普讲座 4、地震知识大讨论 5、献爱心捐款等。
方法的探究性
本次活动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际,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新华书店、网络等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记录资料到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们逐步形成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思想的教育性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环境、关心人类、关心地球的意识,培养学生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九、结论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加强预防,研究科学方法,积极应对,没必要恐慌。
十、附宣传资料
1020638797@qq.com
4月16日通过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