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川剧的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但就川剧整体而言,是在萎缩,在衰退。当然,戏曲艺术的不景气,不仅仅是川剧如此,其他剧种也不例外。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四川全省川剧团的过去和现状。粉碎“四人帮”后,在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恢复和重建了川剧团134个,从业人员1700多人;1978年增至254个剧团,从业人员19900多人;1979年减至248个,从业人员20464人,川剧团占126个;1982年再降为223个剧团,撤销了31个,从业人员10070人,川剧团占88个;1991年80个剧团。到1992年初,县川剧团仅有67个,而且其中38个剧团已经决定撤消或“保牌”,不能正常演出,还有8个剧团条件太差,地方党政部门倾向撤消。而生存发展前景乐观的县级川剧团仅剩21个(以上数据来自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的《中国川剧通史》,作者邓运佳)。
2006年3月29日,《四川日报》在第六版刊载的《川剧,在欣喜与忧虑中前进》一文批露的四川省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杜建华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四川省川剧院团有44个,13个院团的人数在15人以下,19个院团人数在25人以下,有的只是退休人员在领工资的挂牌院团”。另据笔者调查,目前全省县级剧团几乎为零,有的新建市根本就没有专业剧团,能坚持常年演出的市级剧团极为少见,有的地市将几团合并成为了综合性艺术团体,不再演川剧或不能演川剧了。形势非常严峻,剧团的保护,后继人才的培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各地党政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不力,经费投入不足;二、对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的公益性、特殊性认识不到位;三、地方政府没有切实履行应由政府承担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职责,将剧团视为包袱,片面强调市场化。”
文章链接: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yxlw002/yxlw2-5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