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请
[登录]
或
[注册]
[去市州]
阿坝
巴中
成都
重庆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绵阳
南充
内江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宜宾
资阳
自贡
搜索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首页
Portal
论坛
教育观察
问政
云养一棵树
网红四川
版务
四川手机报
本版
用户
管理日志
社区银行
版务
最新主题
最新回复
管理日志
最新图片
社区银行
积分商城
问卷调查
活动中心
群众呼声
麻辣杂谈
新 时 代
生态环保
律师在线
舆情监测
成都
绵阳
德阳
巴中
南充
乐山
内江
达州
广安
广元
遂宁
泸州
宜宾
凉山
资阳
眉山
雅安
自贡
营山
南江
新都
南部
摄影
楼市
旅游
川剧
汽车
桌游
招聘
教育
航拍
彩铃
健康
装修
美食
租房
论坛
›
大话四川论坛
›
重庆论坛
›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麻辣社区小程序
麻辣社区APP
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麻辣社区微博号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群众呼声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返回列表
阅读:
871
|
评论:
0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复制链接]
anybody
anybody
当前离线
积分
448
发表于 2005-10-2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luohongencode("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作者:王定天
概念的兴起
我眼拙,重庆直辖以前,未曾见识过 “巴渝文化”这么个概念、至多,于“巴”、“巴人”、“巴国”、“巴渝”、“渝州”这些相关地域历史概念有些印象。与考古发现有关的“巴文化”词语似乎在望中也出现过,却就考古论考古,远未形成为系统的、标志性的、地域亲缘性或文化发生论的概念,重庆人对它也没有多少认同感。千百年来,巴渝地区人民与四川盆地生活的各族居民一样,文化上认同四川、四川盆地、巴蜀、蜀学、盆地意识,有强烈的归属感,并进而经由“四川”,归属于主流的中华大文化。证之历史,从《史记》开始,古籍记载就总是巴蜀并举。“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郡,西并巴蜀。”(《史记?李斯列传》)即使巴渝学者们最常引用的西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免不了一样并论巴蜀:“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其中的原因,如徐中舒《论巴蜀文化》所说:“春秋战国时代巴的历史,一点记载都没有。”史料委实太少,根本就分不开。当代巴蜀史学专家如徐中舒、童恩正、邓少琴等,他们的著述中,更都是巴蜀并论。一个文化概念的形成从来是严肃、科学的。主要的一种形成方式是考古发现,比如“仰绍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有严格的、不容混淆的概念界定和考古实物支持。另一种“次生”的文化概念形成方式,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无、或也有出土文物支持。应用很广泛,如西夏文化、吴越文化等。这种方式也是地方文化学者们常采用的。千万年的独特物质遗存,数千年的文字传载,才能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并非容易的事。四川盆地这么大一块独立的地理构造板块,一方水土一方人,连动、植物遗传都没有差异,几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巴蜀文化”的指称,并显然从属大中华文化,是一个支派。“巴渝”这个称谓,虽然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书?礼乐志》作“巴俞”,颜师古注:“巴,巴人也;俞,俞人也。”巴、俞显然是两个民族)沿用至今。所指代地域、人群却变动不居,由巴西到巴东,由嘉陵江到长江,由川东到重庆,概念并无确指,随意性极大。文化渊源上,巴渝地方从汉以来,只是蜀地的边缘形态,并无明显的特性。直辖以后陡然冒出来的“巴渝文化”,于史无记载,于考古乏支撑,指揆任意。三峡文化学者蓝勇直指:“‘巴渝’是直辖后的概念,就指新重庆。”
199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重庆直辖,同一天,《重庆日报》开辟了一个“巴渝风”专版,整整两个版,设置了“巴渝儿女”、“巴渝风情”、“巴人春秋”、“重庆与世界”栏目,发表了《巴人起源之谜》、《巴国与巴都》、《巴渝舞》、《南北战争中的四川首府——重庆城》等文章,要为直辖市文化张目的意旨初现端倪。但理论上还比较谨慎,只是散碎地述古,不求过多建树。这个专版没开几期,便因时机不成熟,应者寥寥,无疾而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为直辖市文化张目的热情再度掀起,7月3日,《重庆日报》发表了朱晴方《重庆文化当唱“大风歌”》一文,文章里横空出世,首次出现了“巴渝文化”这个新词“巴渝文化博大精深,品位不凡。”从全文看,论述是落足在传统的“巴文化”上,今天看来没什么新意,似是偶然提到“巴渝文化”。接着,7月20日,《重庆日报》开辟“重庆文化大家谈”专栏,约了当时西师中文系教授王泉根(泉根目前已经离渝赴京,权执北京师大文学院牛耳)主笔,撰写了《重庆文化思考》之一、之二、之三三篇文章,分三期载出。在第二篇文章《巴渝文化与陪都文化》里,正式提出了“重庆文化精神(或特点)……四大母题”,“巴渝文化”概念赫然便在其中。有趣的是,在这篇专论文章中,王泉根几次用的都是“巴渝(传统)文化”这个词语,显示他虽用了“巴渝文化”概念,在这里只是“巴渝传统文化”的一个代称,概念还没有硬化,或者说还只是描述性的,他的态度还有些游移。王泉根毕竟是一个有素养的学者,对一个根基不稳定的新概念,他表现得很谨慎。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巴渝文化” 不是本地域文化的最终概括,也不能概尽本地域多元文化要素,尚不足成为地域文化的共名。
从朱晴方到王泉根,“巴渝文化”完成了它走出象牙之塔的过程,其实还远未成型。但对于一件功利性巨大的事业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其实还有一个先知先觉者,早在6月8日,直辖市挂牌之前,王群生就在《重庆日报》发表文章,疾呼《为新重庆“地域文化”定位》,只不过,他主张的是“三峡文化”)。从那时以来,直辖八年到今天,在本市,“巴渝文化”学术研究团体和“巴渝文化”学者已然“遍地英雄下夕烟”;以“巴渝文化”为名目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栋,大炒冷饭;本地十余家新闻媒体上,每天都不难找到“巴渝文化”字样。“巴渝文化”整天在重庆人民耳边吹,耳熟能详了,于是俨然成为重庆地区最显赫也最通用的词汇概念。
续这“文化”的人看来比较匆忙,无暇虑及两位肇始者的谨慎与顾忌,在他们手里,“巴渝文化”就是“巴渝文化”,一个足够硬化了的概念。
回溯“巴渝文化”概念的诞生兴起过程,两点很明显:一、“巴渝文化” 最大的孳生地在媒体,它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身价,重庆媒体“功”不可没。二、这个概念的兴起,适应了直辖市成立的政治需要,是应运而生的。直辖市行政地位的合法性之外,它的形象、体面、尊荣还系于文化。“神授天定”,自炫、自神,是文明古国民族潜意识里的情结,连皇帝都要自称“天子”,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都知道捣鬼,在鱼肚子里藏一块字绢,以示其造反“应天顺人”,“直辖市”当然也有兴趣寻找能引来更深广荣耀的理由。如果能有一种文化上的自系渊源,数典有宗,事情岂非就臻于完美?本地学人敏感到这一政治机遇,做出了这一理论建设,得到直辖市当局的首肯和支持,以至几年间飙升为本地显学。学人趋之若骛,就不以为异了。但这一过程也说明了:“巴渝文化”概念不是诞生在学科发展的必然基础上,而是服从现实的政治需要,在媒体的煽惑下,以一种极其廉价的方式诞生。这注定了“巴渝文化”是一种只能在实用层面解读的文化形态——它还得到了一个机遇:重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地位由直辖市、西南大区、省属市、单列市、直辖市,反复变迁,几十年沉浮,市民心态也由尊荣到失落,再尊荣,屡经变化,因而被扭曲,乐于与四川(根柢是与成都)区别。适应这种心态,“巴渝文化”就容易有成。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片凯歌声中,今天,仍值得警示的恐怕是:“巴渝文化”无论如何鼓噪,它也只在重庆直辖市范围或原川东地区流行,影响所及只限这一地区,域外应者寥寥;巴渝学者虽众,全部都只在直辖市内;“巴渝学”也没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问题还在于:直至今天,在域外人眼里,地理或文化概念上,仍然只有四川、四川人,四川重庆人,文化形态巴蜀一体。
概念的内涵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此说听来顺理成章,其实是虚假命题,“源”与“流”并不一致。如上节所述,“巴渝”概念虽然所指屡变,内涵并不确切,毕竟古已有之,要害在“文化”二字,它是直辖以后在古典“巴渝”概念上羼入添加形成的,“巴渝文化”因而是现实命题,只能在现实层面解读;因而是伪古典、真现实的概念。
巴族、巴国终止于秦,此后,这块土地的历史更多地由中原入主的华夏民族书写,这块土地的文化,从此进入大中华文化形成的整体过程,这是基本历史事实。非要发掘秦以前那一段“巴渝”的文化,只须剔除羼入、臆想成分,专注“巴人”这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弱小民族,根据历史零散记载,参证考古发现,也并不难。那文化无非就是由持短剑短匕、善跳阵前舞的巴师、献头毁诺的巴蔓子所呈示的那种尚武、血勇、粗放少文的气质。这种气质固然可以扩而大之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但必需承认,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张扬为凶杀、嗜血、好勇斗狠。
由典籍记载和考古所揭示的巴渝文化核心就只这些罢。巴渝历史人物身上表现的其它气质,并无多少特异性,更多地其实从属于中华大文化。
分析此“巴渝文化”的内涵,有以下特点:
一、狭隘性。与巴蜀文化示人的人杰地灵、传说丰沛、多元发展,人文荟萃、英华辈出、出土文物富集、记述详瞻不可同日而语,实足显示其弱小狭隘。
二、封闭性。狭隘是封闭的产物。封闭性来自川东地理的闭塞,大巴山、武陵山半环,南北绝塞,东去水路瞿塘滟预堆挡道,一去一回鬼门关,唯西向蜀通达无碍。这种几千年地理的封闭,使“巴渝文化”的生成中少有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自生自灭而已。,只是一文化小支,也不具华夏民族的普遍意义。顺便说一下,不仅巴,整个四川盆地,都是封闭、缺乏交流的。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它的空间封闭和时间滞后。
三、自恋性。狭隘与封闭本身并不构成不足,世外桃源也可自得其乐,不知其苦。但这种封闭一旦打开,种种狭隘显出了狼狈像,一种自卑与自我肯定相纠结的自恋情结就会发生。而这,正是宋元以来巴渝大地经受几番移民浪潮冲击时的文化心理。抗战期间,江浙富饶发达、文化先进、精神优越的人士大量涌进,面对文化的挑战,重庆人只一句话就保全了自已、轻蔑了别人:“下江人”。有下流、不足道的意思。这与中国开放之初面对世界时表现的中华文化的情结有些相似。但中华民族今天已经走过来了,情结解开了,不卑不亢,真正具有了大国风度;而重庆,选择今天建设“巴渝文化”,要显示自己在地域文化上也是足够丰富的形态,则还在继续着自恋。
四、残缺性。对“文化”的描述应当产生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有关‘巴渝文化”(巴文化)的这种发现与记载,充其量,只能描绘出一段残缺的文化,可以领会的,仍只是这一群灵活闪动在山地中的矮小男人,好战喜斗,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强势,是野性与雄性交织的一群,尚且不懂得什么叫温柔敦厚。由于缺乏很多必要的、有关巴渝(巴)的物质生存状态、精神生活及其结构的文化要素,逼得巴渝学者们只能伸手向神话、向民间传说索取史料,甚至扭曲记载,其结果可想而知。
五、落后性。具狭隘、封闭、自恋、残缺于一身的“巴渝文化”,在华夏各种地域文化如齐鲁、燕赵、吴越等文化中,是较不发达、较少借鉴意义的,相对中华民族主流的文化形态因而是落后的。在这样基础上来生成现实的“巴渝文化”,甚且想要割断与蜀(巴蜀)文化进而与中华大文化的联系,自立门户,注定徒劳。勉强为之,最终只能酿成一股文化逆流。
")
</script>
复制代码
论“巴渝文化”应该缓行
作者:王定天
概念的兴起
我眼拙,重庆直辖以前,未曾见识过 “巴渝文化”这么个概念、至多,于“巴”、“巴人”、“巴国”、“巴渝”、“渝州”这些相关地域历史概念有些印象。与考古发现有关的“巴文化”词语似乎在望中也出现过,却就考古论考古,远未形成为系统的、标志性的、地域亲缘性或文化发生论的概念,重庆人对它也没有多少认同感。千百年来,巴渝地区人民与四川盆地生活的各族居民一样,文化上认同四川、四川盆地、巴蜀、蜀学、盆地意识,有强烈的归属感,并进而经由“四川”,归属于主流的中华大文化。证之历史,从《史记》开始,古籍记载就总是巴蜀并举。“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郡,西并巴蜀。”(《史记?李斯列传》)即使巴渝学者们最常引用的西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免不了一样并论巴蜀:“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其中的原因,如徐中舒《论巴蜀文化》所说:“春秋战国时代巴的历史,一点记载都没有。”史料委实太少,根本就分不开。当代巴蜀史学专家如徐中舒、童恩正、邓少琴等,他们的著述中,更都是巴蜀并论。一个文化概念的形成从来是严肃、科学的。主要的一种形成方式是考古发现,比如“仰绍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有严格的、不容混淆的概念界定和考古实物支持。另一种“次生”的文化概念形成方式,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无、或也有出土文物支持。应用很广泛,如西夏文化、吴越文化等。这种方式也是地方文化学者们常采用的。千万年的独特物质遗存,数千年的文字传载,才能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并非容易的事。四川盆地这么大一块独立的地理构造板块,一方水土一方人,连动、植物遗传都没有差异,几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巴蜀文化”的指称,并显然从属大中华文化,是一个支派。“巴渝”这个称谓,虽然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书?礼乐志》作“巴俞”,颜师古注:“巴,巴人也;俞,俞人也。”巴、俞显然是两个民族)沿用至今。所指代地域、人群却变动不居,由巴西到巴东,由嘉陵江到长江,由川东到重庆,概念并无确指,随意性极大。文化渊源上,巴渝地方从汉以来,只是蜀地的边缘形态,并无明显的特性。直辖以后陡然冒出来的“巴渝文化”,于史无记载,于考古乏支撑,指揆任意。三峡文化学者蓝勇直指:“‘巴渝’是直辖后的概念,就指新重庆。”
199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重庆直辖,同一天,《重庆日报》开辟了一个“巴渝风”专版,整整两个版,设置了“巴渝儿女”、“巴渝风情”、“巴人春秋”、“重庆与世界”栏目,发表了《巴人起源之谜》、《巴国与巴都》、《巴渝舞》、《南北战争中的四川首府——重庆城》等文章,要为直辖市文化张目的意旨初现端倪。但理论上还比较谨慎,只是散碎地述古,不求过多建树。这个专版没开几期,便因时机不成熟,应者寥寥,无疾而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为直辖市文化张目的热情再度掀起,7月3日,《重庆日报》发表了朱晴方《重庆文化当唱“大风歌”》一文,文章里横空出世,首次出现了“巴渝文化”这个新词“巴渝文化博大精深,品位不凡。”从全文看,论述是落足在传统的“巴文化”上,今天看来没什么新意,似是偶然提到“巴渝文化”。接着,7月20日,《重庆日报》开辟“重庆文化大家谈”专栏,约了当时西师中文系教授王泉根(泉根目前已经离渝赴京,权执北京师大文学院牛耳)主笔,撰写了《重庆文化思考》之一、之二、之三三篇文章,分三期载出。在第二篇文章《巴渝文化与陪都文化》里,正式提出了“重庆文化精神(或特点)……四大母题”,“巴渝文化”概念赫然便在其中。有趣的是,在这篇专论文章中,王泉根几次用的都是“巴渝(传统)文化”这个词语,显示他虽用了“巴渝文化”概念,在这里只是“巴渝传统文化”的一个代称,概念还没有硬化,或者说还只是描述性的,他的态度还有些游移。王泉根毕竟是一个有素养的学者,对一个根基不稳定的新概念,他表现得很谨慎。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巴渝文化” 不是本地域文化的最终概括,也不能概尽本地域多元文化要素,尚不足成为地域文化的共名。
从朱晴方到王泉根,“巴渝文化”完成了它走出象牙之塔的过程,其实还远未成型。但对于一件功利性巨大的事业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其实还有一个先知先觉者,早在6月8日,直辖市挂牌之前,王群生就在《重庆日报》发表文章,疾呼《为新重庆“地域文化”定位》,只不过,他主张的是“三峡文化”)。从那时以来,直辖八年到今天,在本市,“巴渝文化”学术研究团体和“巴渝文化”学者已然“遍地英雄下夕烟”;以“巴渝文化”为名目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栋,大炒冷饭;本地十余家新闻媒体上,每天都不难找到“巴渝文化”字样。“巴渝文化”整天在重庆人民耳边吹,耳熟能详了,于是俨然成为重庆地区最显赫也最通用的词汇概念。
续这“文化”的人看来比较匆忙,无暇虑及两位肇始者的谨慎与顾忌,在他们手里,“巴渝文化”就是“巴渝文化”,一个足够硬化了的概念。
回溯“巴渝文化”概念的诞生兴起过程,两点很明显:一、“巴渝文化” 最大的孳生地在媒体,它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身价,重庆媒体“功”不可没。二、这个概念的兴起,适应了直辖市成立的政治需要,是应运而生的。直辖市行政地位的合法性之外,它的形象、体面、尊荣还系于文化。“神授天定”,自炫、自神,是文明古国民族潜意识里的情结,连皇帝都要自称“天子”,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都知道捣鬼,在鱼肚子里藏一块字绢,以示其造反“应天顺人”,“直辖市”当然也有兴趣寻找能引来更深广荣耀的理由。如果能有一种文化上的自系渊源,数典有宗,事情岂非就臻于完美?本地学人敏感到这一政治机遇,做出了这一理论建设,得到直辖市当局的首肯和支持,以至几年间飙升为本地显学。学人趋之若骛,就不以为异了。但这一过程也说明了:“巴渝文化”概念不是诞生在学科发展的必然基础上,而是服从现实的政治需要,在媒体的煽惑下,以一种极其廉价的方式诞生。这注定了“巴渝文化”是一种只能在实用层面解读的文化形态——它还得到了一个机遇:重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地位由直辖市、西南大区、省属市、单列市、直辖市,反复变迁,几十年沉浮,市民心态也由尊荣到失落,再尊荣,屡经变化,因而被扭曲,乐于与四川(根柢是与成都)区别。适应这种心态,“巴渝文化”就容易有成。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片凯歌声中,今天,仍值得警示的恐怕是:“巴渝文化”无论如何鼓噪,它也只在重庆直辖市范围或原川东地区流行,影响所及只限这一地区,域外应者寥寥;巴渝学者虽众,全部都只在直辖市内;“巴渝学”也没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问题还在于:直至今天,在域外人眼里,地理或文化概念上,仍然只有四川、四川人,四川重庆人,文化形态巴蜀一体。
概念的内涵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此说听来顺理成章,其实是虚假命题,“源”与“流”并不一致。如上节所述,“巴渝”概念虽然所指屡变,内涵并不确切,毕竟古已有之,要害在“文化”二字,它是直辖以后在古典“巴渝”概念上羼入添加形成的,“巴渝文化”因而是现实命题,只能在现实层面解读;因而是伪古典、真现实的概念。
巴族、巴国终止于秦,此后,这块土地的历史更多地由中原入主的华夏民族书写,这块土地的文化,从此进入大中华文化形成的整体过程,这是基本历史事实。非要发掘秦以前那一段“巴渝”的文化,只须剔除羼入、臆想成分,专注“巴人”这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弱小民族,根据历史零散记载,参证考古发现,也并不难。那文化无非就是由持短剑短匕、善跳阵前舞的巴师、献头毁诺的巴蔓子所呈示的那种尚武、血勇、粗放少文的气质。这种气质固然可以扩而大之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但必需承认,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张扬为凶杀、嗜血、好勇斗狠。
由典籍记载和考古所揭示的巴渝文化核心就只这些罢。巴渝历史人物身上表现的其它气质,并无多少特异性,更多地其实从属于中华大文化。
分析此“巴渝文化”的内涵,有以下特点:
一、狭隘性。与巴蜀文化示人的人杰地灵、传说丰沛、多元发展,人文荟萃、英华辈出、出土文物富集、记述详瞻不可同日而语,实足显示其弱小狭隘。
二、封闭性。狭隘是封闭的产物。封闭性来自川东地理的闭塞,大巴山、武陵山半环,南北绝塞,东去水路瞿塘滟预堆挡道,一去一回鬼门关,唯西向蜀通达无碍。这种几千年地理的封闭,使“巴渝文化”的生成中少有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自生自灭而已。,只是一文化小支,也不具华夏民族的普遍意义。顺便说一下,不仅巴,整个四川盆地,都是封闭、缺乏交流的。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它的空间封闭和时间滞后。
三、自恋性。狭隘与封闭本身并不构成不足,世外桃源也可自得其乐,不知其苦。但这种封闭一旦打开,种种狭隘显出了狼狈像,一种自卑与自我肯定相纠结的自恋情结就会发生。而这,正是宋元以来巴渝大地经受几番**浪潮冲击时的文化心理。抗战期间,江浙富饶发达、文化先进、精神优越的人士大量涌进,面对文化的挑战,重庆人只一句话就保全了自已、轻蔑了别人:“下江人”。有下流、不足道的意思。这与中国开放之初面对世界时表现的中华文化的情结有些相似。但中华民族今天已经走过来了,情结解开了,不卑不亢,真正具有了大国风度;而重庆,选择今天建设“巴渝文化”,要显示自己在地域文化上也是足够丰富的形态,则还在继续着自恋。
四、残缺性。对“文化”的描述应当产生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有关‘巴渝文化”(巴文化)的这种发现与记载,充其量,只能描绘出一段残缺的文化,可以领会的,仍只是这一群灵活闪动在山地中的矮小男人,好战喜斗,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强势,是野性与雄性交织的一群,尚且不懂得什么叫温柔敦厚。由于缺乏很多必要的、有关巴渝(巴)的物质生存状态、精神生活及其结构的文化要素,逼得巴渝学者们只能伸手向神话、向民间传说索取史料,甚至扭曲记载,其结果可想而知。
五、落后性。具狭隘、封闭、自恋、残缺于一身的“巴渝文化”,在华夏各种地域文化如齐鲁、燕赵、吴越等文化中,是较不发达、较少借鉴意义的,相对中华民族主流的文化形态因而是落后的。在这样基础上来生成现实的“巴渝文化”,甚且想要割断与蜀(巴蜀)文化进而与中华大文化的联系,自立门户,注定徒劳。勉强为之,最终只能酿成一股文化逆流。
赞
打赏
下载APP打赏
打赏列表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本楼
举报
返回列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
详情请点击此处>>
浏览过的版块
遂宁论坛
通江论坛
乐山论坛
中国川剧
南充论坛
成都论坛
麻辣摄影
麻辣楼市
营山论坛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