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日记故事:写平常事,叙人间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日记

接着写呀,我接着看

发表于 2005-11-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11-10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珍藏的记忆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5-11-1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拜读了先生日记,点滴中藏大智,幸会!

发表于 2005-11-1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这日记,读起来特有种感觉,说清楚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0日

仲呈祥,当时好像在省社科院文学所工作,80年代被借调给钟惦裵-----50年代初是周扬的秘书,曾抵制过江青在武训调查中的极左行为。1957年,因一篇鼓吹改革的《电影的锣鼓》而罹祸---------作助手,90年代是中国电视界的不多的几位最重量级人物之一。

严福昌(笔名好像叫严肃),评论家,后来好像作过省文化厅副厅长。

高文,作过省文化厅处长,省内知名的文物专家。

因为认识张老师的原因,曾在不同的场合,与他们交谈过。当然,尽管次数,频率都不及与张老师的百分之一,我还是受益非浅。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他们应该是我有缘又有幸听过其谈吐的难得的上等名家吧。不与他们交往,以我所居的偏远而闭塞的山区小县------当年到一次成都省,先要坐4------5小时的汽车,再坐8----10小时的火车;搭别人的便车去,则两头都见黑,且颠簸得灰头土脸没个人形;而互联网还未闻其名,我最大的可能仅仅是取法乎下而得乎劣也,甚至什么也不是。今天能在这里写这些文字,很难设想没有受过他们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6 22:34: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1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而沉重
难得的人生体验
关注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11月9日 晴

今天参加了四川旅游北环线凉水至唐家河段开工活动。

这条线路从南充,阆中,苍溪,剑阁到青川,平武,与九环线相连。对推动这片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广元抓得很紧,三个县基本同时开工,要求明年5.1前全面竣工。青川段总投资7000多万元。拍了几幅片片。

下图分别为

开工现场

已有9个标段完成了竟标,施工队进场 山区群众非常关心这条路的建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21:54: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又有幸去了文江口电站开工现场。

文江口电站位于青川马鹿乡境内,1.5万千瓦,总投资1.2亿,工期26个月。系一民营企业独资建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21:52:5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3日 星期日 雨

昨夜,今晨,利用周末,自己在电脑上选了些曲目,刻录CD。

一张CD,800多MB,理论上可刻200首左右。结果暂时只选出中国曲目97首。时间跨度很大,主要有20年代的《教我如何不想她》,30年代的《秋水伊人》,《松花江上》,50.60年代的《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60.70.80年代的邓丽君及港台歌手凤飞飞,龙飘飘,刘德华,周华健,张雨生,成龙,齐秦齐豫,罗大佑,张明敏,邰正宵,本土歌手刘欢,崔健,关牧村,关贵敏,王洁实谢莉斯,彭丽媛,李谷一,李娜,才旦卓玛,成方圆,郑绪岚,苏小明,朱明瑛,高枫,郭峰,腾格尔,直到新锐王菲,黑鸭子组合,刀郎,刘若英,超女(只选一首合唱),等等。

无论如何,邓丽君都是绕不过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19:30:5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末,没人号召,没人发动,邓丽君仿佛一夜之间从地下冒了出来。改革开放之初,有海外关系的子女及有机会出国的官宦之家的后人,手提砖头式的日产录音机,出没于街头巷尾,几乎全放的是邓丽君。

这又成了滚雪球效应,没录音机的人户,则偷偷地打开自家的半导体收音机,搜求广播中的邓丽君。据说,当时的香港与澳大利亚等短波电台,争相播放“你喜爱的歌”,当然,绝大多数是邓丽君。好些人就从这里不断录下邓丽君的新歌,又据说,一些人又把它们成批地制成磁带,出售牟利。因此而发财的不为少。

82.83年代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的要清查的黄色,靡靡之音名单(不知是从哪一级下发的),邓丽君的很多歌曲赫然在目,我记得的就有“甜蜜蜜”,“香港之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在我等所居小城,居然也查封了不少。

此前我班学生周末进沟小游,有何姓学生等提的录音机,放的就是这些歌曲。清查中,我自然佯装不知,从而未引起骚动,大家相安无事。

当然,这“运动”不久就草草收场------后来得知,是亲爱的耀邦同志及时果断地制止了这场闹剧。今年是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愿他在天之灵安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14:28:0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环境渐渐宽松,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名记,还通过港台友人,联系上了邓丽君,她答应适当时候返大陆开演唱会或参加春晚,但她不久即辞世,成为两岸人民永远的遗憾。

此事,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天副刊曾有报道。这张报纸我保留过,后来不幸也弄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14:31:0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听邓丽君的歌,怎么说呢?正如后来一位歌唱家所言,“如闻天籁”。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有事外出,打住了话头。回来了,先接上一件说。

为准确起见,上网去查了一下,居然找到了张先生的简介:

张继顺(1938~1984) 笔名竹亦青,苍岙乡杨柳村人。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任职四川省歌舞团,后调入曲艺团。前期创作多为清音、扬琴、荷叶、车灯等曲艺作品,其中清音弹唱《琵琶的传说》被收入《新文学大系·曲艺卷》续编。后期专攻戏剧评论和诗歌理论。1984年6月15日病逝于成都。友人将其部分遗稿辑为《诗歌意境琐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魏明伦曾著文道及:

“蓉城诗友竹亦青,原北大高材生,因故从京华放逐巴蜀,由诗坛转入剧界,埋
没多年,潦倒半生。深知戏曲编剧清贫如洗,负重如牛,卑微如蚁,难登文学大雅
堂奥。见吾戏中有诗,测吾潜力不浅。祝酒几杯,飞鸿几页。嘱我当为奔马,勿为
栏羊。或改弦易辙,或水陆两栖,不必专一于梨园始祖太子菩萨,不妨与诗神缪斯
婚外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20:15: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说邓丽君。曾经有网友huangge1975 就 重寻邓丽君 发表评论:

作为一个从小 在父母照顾下成长的人,可以从父母那里学习爱。但并不是所有的人 都能从父母那里学到爱的真谛。因此从邓丽君的歌曲中学习爱的情感 不失是一个好方法。

邓丽君的歌曲中包含了多种爱的情感,有恋人之 间的情爱如《甜蜜蜜》、《我一见你就笑》,有对父母的爱如〈娘心 〉,有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如〈梅花〉,有对故乡的爱如〈小村之恋〉 和〈小城故事〉,有深沉的爱如〈我心深处〉,有感怀的爱如〈谢谢 你常记得我〉,有对爱的未来不确定的〈雨不停心不定〉,有婉转表 达爱的情感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有扔下往日爱的付出轻装上阵的 〈相见在明天〉,有娇嗔的提出爱的条件的〈四个愿望〉,还有一段 感情结束无法从爱中摆脱出来的〈不着痕迹〉、〈天外天上天无涯〉 及〈偿还〉等等。可以说邓丽君的歌曲含盖了爱的各个角落和层面,是培养人爱的情感的最好的教材和读本。

说了这么多,希望我们每 个人都能从邓丽君的歌曲中领悟到爱的真谛,爱象一首歌需要我们每 个人把她传唱下去,永远,永远..........。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4日 阴 星期一

利用午休,接着说邓丽君的话题。

初听邓丽君的歌,怎么说呢?正如后来一位歌唱家所言,“如闻天籁”。

现在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是自5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主要领导人的极左思想越来越严重,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愈演愈烈。文革中更是大破封资修,人道主义,人性人情,视之为大毒草,其提倡者被斗得九死一生。花儿草儿尚在扫荡之列,更不要说什么爱啊吻啊。而邓丽君的歌,正如上面网友所言,爱是主旋律。《爱你在心口难开》,《爱像一首歌》,《再见吧我的爱人》,《爱的你呀何处寻》,《眼泪中的爱》......随便举几首歌名,可见一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14:42: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丽君的歌就像中药中的“药引子”,把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人之常情,家庭之爱,夫妇之爱,父母之爱,子女之爱............的感受,全引发了出来,进而家乡之爱,故园之爱,祖国之爱...........的感受,也涌上了心头。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谈何爱家乡爱祖国。而邓丽君的歌曲,也是这样多层面的,还是看歌名吧:《又见炊烟》,《原乡人》,《海韵》,《祖母的话》,《漫步人生路》,《无情荒地有情天》,《小村之恋》,《小城故事》........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竟是如此惊人的一致。

只是当年,把它们都划入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中了。更有“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划出了一条粗大的高压线。谁碰谁灭亡!

而一旦人们发现竟有人把这些都唱进了歌中,怎不引出自己的千种思绪万种感受?所谓一拍即合一引就发是也。

当然,其前提条件是,彼时彼地政治气候也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能够容忍甚至包含这些复杂的感情了。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是否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些潜移默化,以情动人,生动鲜活的门道?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原因,是这种真挚的热烈的细微的能触发大家敏感神经的内容,是用一种久违了的(仿佛非常古远的)绝妙,平和,如泣如诉,如拉家常般的唱法,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貌如天仙的美女口中流淌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8 13:44: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1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有个小建议,把上传的图片处理小点,配置低了的机子面对图片太多的网页,很困难.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