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砰砰砰,嗨、嗨、嗨嗨、嗨嗨嗨……”一群头戴面具,手执长剑的现代“巴人”挥舞战旗,擂响战鼓,在呐喊声中舞动起来。偶然的一次,在阆中古城恰逢“巴象鼓舞”沿街巡演,看似简单的音响,却烘托出了巴山雄魂。
据有关专家考证,“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成于汉代,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土著賨人(板楯蛮)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武舞,亦称“军傩”。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阆中的巴象鼓舞,属于古巴渝舞的支系。巴渝舞系阆中賨人原始狩猎和征战的一种巫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战舞。这里说的战舞,就是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这种阵法,《华阳志》、《三国志》等古籍都称之为“前歌后舞”。所谓“前歌后舞”,是指賨人在征战时,将队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手执戈矛盾牌,狂呼怒吼,勇猛冲杀,这就是所谓的“前歌”;后面的击鼓顿足,跳跃呐喊,以增威势,这就是所谓的“后舞”。 賨人的这种阵法,常常在气势上吓倒敌人。历史上,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刘邦和项羽的关中之战,都以賨人为前锋(牧野之战称为“虎贲军”)。
当时,这种“前歌后舞”的战舞,并没有舞名,将其命名为“巴渝舞”是汉朝初年的事。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善舞,帝喜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晋书·音乐志》讲得更明白:汉高祖自蜀将定三秦,阆中范目率賨人以从帝为先锋,及定秦中,封目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善舞,高祖乐其勇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从这里可以知道,巴渝舞这个舞名,一是因为此舞是巴人中的賨人传到汉室宫廷,二是因賨人居住在阆中的渝水边上,用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的话说,就是“美其地因巴渝而取名”。
巴象鼓舞中的鼓为长柄兽皮圆形鼓,鼓面直径30至40厘米,双面彩绘太极图;柄长约80至120厘米,贯通鼓身,上端矛尖状露出约3至5厘米,击鼓之鞭为竹鞭,长约60厘米,鞭端击鼓处略成弓形。
“巴象鼓舞“的表演者为精壮男女,扎宽腰带,袒露右臂,纹面或戴面具,裤长过膝,扎黑白相间绑腿,赤足穿麻耳草鞋,鞋鼻系球形红花。表演时,一锣开道,后随鼓手10多人或数十人,一面击鼓,一面呐喊,跳跃踏步,威武雄壮。
巴象鼓舞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舞者以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变换各种队形,伴随铿锵有力的“嗨嗨”声,气势宏大,如“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巴象鼓舞”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初,板楯蛮头领范目率部助刘邦定三秦,后“巴象鼓舞”被引入汉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逐渐衰落,唐以后在宫廷基本销声匿迹,但在阆中民间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
春节前后,打巴象鼓的场景非常热闹,清末文人赞曰:“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苑三侯。”
据统计,阆中古城现有巴象鼓舞表演队23个,“巴象鼓舞”已成为当地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今年5月29日,“巴象鼓舞”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开幕式天府大巡游上,作为压轴节目闪亮登场。今年6月,阆中“巴象鼓舞·八仙鼓”商标获得了国家商标权。
(苟玉琼 宋红梅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