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楼主看过佛学道学经典没有啊,地藏王菩萨和阎罗王压根不是一个人,各是一个人,地藏菩萨,或称
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
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
画像(20张)
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 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在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
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
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
地狱、
饿鬼、
畜生、
阿修罗、
人、
天诸六道中的众生。
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
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和前之罪,加以赏罚。阎罗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
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
平等王”、“双王”等等。
佛教传说 阎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审判主,诸鬼中的大王。梵语中的另一译名「双」,据说是因阎王兄妹两人共同统管鬼世界之故。兄阎王治男鬼,妹阎王治女鬼,是统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国佛教僧人对信徒绝对不提这个「女头头」,这是因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双世」意为阎王自身苦乐并受,自身难保。「遮止」意为阎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静息」意为罪人听王示语,便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玄应音义二十一:「焰摩」或作阎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即鬼官总司也,又作夜磨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印度神话传说 阎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
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
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另据《禁度三味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
平等王,此
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编辑本段发展演变
『古印度神话中的阎王』
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
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
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
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
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耶摩神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耶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祗;进而发展成为地狱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狱的主宰者,拥有众多的下属。随着进一步的演变,耶摩神最后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祇。
西藏阎王画像
『佛教的阎王』
佛教在古代印度兴起后,采用了很多婆罗门教的神话,耶摩神的信仰也被佛教吸收。佛教中阎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平等王”、“双王”等等。
平等王: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后来,“平等”的说法和“因果报应”的说法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
双王:在梵语中,耶摩的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在汉地,阎罗王的形象一般跟判官较接近,而在
藏传佛教中,则称为阎罗
法王,是佛教的护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怖。
『民间信仰中的阎王』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
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
韩擒虎、范仲淹和
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 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 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 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 , 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 "其邻母见擒 (擒虎, 唐人讳虎字, 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 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 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 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 死做阎罗王, 斯亦足矣.”因寝疾, 数日竟卒."《
二十四史》多讳鬼神, 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 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 竟被记进本传, 可见在初唐时, 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
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 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 韩应允, 请假三天.隋文帝
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 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 自称"原是天曹
地府, 来取大王"上任.于是, 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 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 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 常能令人长相思, 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 恐泄阴理; 今欲去, 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涌幢小品》) ."寇准卒, 有
王克勤者, 见公于曹州境上, 向从者, 曰: “阎罗处政.”" (《翰苑名谈》) 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 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 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 挂起寇准图像, 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 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 因而在他死后, 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 "人死五七则见阎罗, 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
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 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 其说在宋时已盛, 《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
石玉昆: 《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
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 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
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 阳世之冤, 阴司必报, 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 才能了结冤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