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山市井研县王村镇红砖村,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瘦瘦的老人,背着一个陈旧的药箱,快步穿梭在坑洼的田坎上。这位老人叫廖正祥,今年61岁,是一位赤脚医生,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已经有近40个年头了。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廖正祥从来都是随叫随到,附近的村民都亲切地叫他“廖老师”。 一个药箱
随他行走近40年
近日,记者来到廖正祥家中时,他还在地里干活。廖正祥的老伴打电话让他回家,然后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她说,眼前的这几间平房是他们自家修的,其中一间专门腾出来给老廖做了卫生室。记者看到,这间卫生室不足10平方米,简单而卫生,墙上挂着卫生部门监制的“卫生室”牌匾,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就是接诊看病的地方;一个三门衣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药品;旁边桌上的一个旧药箱格外引人注目,药箱上的“红十字”标志已经模糊不清,应该有些年头了。廖正祥的老伴说,自打老廖当赤脚医生开始,这个药箱就一直跟着他。
不一会儿,廖正祥提着箩筐回来了,这位老人打着赤脚,满脚泥土,他看起来有些瘦小但精神矍铄,话不多,做事很麻利。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了,没啥值得称道的。”老廖笑着说。回忆起自己的行医生涯,老廖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1972年,村里需要一名医生,廖正祥被推荐去学医,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和两年多进修,老廖回到村里做起了赤脚医生,从此也开始了东奔西走的日子。
一个电话
他将药品送上门
正聊着,电话铃响了。老廖接完电话说:“老王家打电话让我送药,我得去一趟。”他配好药,并在药袋上写好服用次数和数量,背起药箱就走,记者跟随老廖前往。几分钟后,老王家到了。
老王的肠胃不太好,近一年来三天两头吃药。老廖把药交给老王,并且叮嘱他按时吃药,有什么新的情况随时打电话给他。“每次药吃完了,我打个电话,廖老师总是很快就把药送来了。”老王说,老廖上门治病,出诊费、挂号费都不收,药价也比外面便宜,花钱少又管用,好多人身体不舒服都习惯给他打电话,只要一喊,他无论如何都会来的。
随后,老廖又来到五保户马明昌家里,为他做了个常规检查,没有收钱。马明昌双目失明,拄着拐棍一定要送他到路口,被老廖拦住。
老廖说,给五保户、残疾人检查身体,不能收钱,他们本来就需要更多的关怀,自己能帮就多帮帮他们,这样他们心里会更暖和一点。
一份责任
救治病人风雨无阻
老廖的卫生室比较偏僻,离村道还有一公里多的土路,交通很不方便,所以上门来看病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住得较近的乡亲。“到老王家送药,算是最轻松的了。”老廖说,他出诊的时候占绝大多数,而且几乎都是晚上出诊。
“廖老师,快来看看吧,我爱人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 9月10日晚上11点过,已经睡着的廖正祥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位村民打电话向他求助。情况紧急,廖正祥赶紧起床,将药物装进药箱,朝患者家跑去。到达后,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经过检查,廖正祥估计她的疼痛是尿道结石引起的,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并留下来观察病情。等一切都忙完,已经是凌晨4点。第二天,患者到医院检查,果然是尿道结石,于是立即准备手术。
廖正祥说,深夜打电话找医生,必定是有急病,救治患者,绝对是风雨无阻。2009年8月的一天晚上,廖正祥冒雨到一位发高烧的患者家里给他看病,凌晨3点过回家途中,雨越下越大,由于山路湿滑,他从田坎摔到两米以下的水田里,浑身都湿透了,抠出陷进稀泥里的手电筒,他爬上田坎继续赶路,回家才发现,自己成了个“泥人”。
一生所爱
选择从医无怨无悔
老廖很少出远门,走哪儿都不忘揣着电话,随时听候病人的召唤。有空时,他习惯到地里干干活,照料一下自家的庄稼和果树。
事实上,做赤脚医生,每个月只能给老廖带来300多元的收入,远不如务农所得,但他一直坚守这份事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责任,那么多乡亲都很信任我,为了这份信任,我也得干下去!”对老廖来说,从医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每当看到病人在他的医治下恢复健康,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廖正祥心中一直有个梦,他希望有关部门在红砖村村民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建一个医疗点,并完善医疗设施,方便群众看病,这样,他也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了。
罗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