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搞金宝新区建设?
第一,建设金宝新区,是贯彻落实市委“城乡一体、两化互动”战略的关键举措
就全县总体情况而言,我县城镇建设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城镇功能太弱,二是有城无“市”,不具备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城镇功能太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城本身功能弱,二是对乡镇场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弱。有城无“市”,主要表现在缺乏产业支撑,全县具有一定人口聚集规模、产业发展基础的中心镇未形成,可以说,很多小城镇都是有城无业无市的空城。贯彻市委“城乡一体、两化互动”战略重点,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推进路径在哪里?
按照平昌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我们把金宝组团的功能定位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的开放型经济开发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
从县城拓展的空间来看——“南拓、北控、东保、西优”,实施跨河发展,建设金宝新区,是县城发展的优化选择。
从金宝片区建设的前置条件来看,该片区用地条件较好;土地征用手续正办理;加之“两路”站点和连接线的带动,启动金宝新区建设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我们就是要用五年时间的努力,在金宝片区再造一座新城,把金宝新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示范区。
第二,建设金宝新区,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首要选择
目前,我们的经济结构就是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这种巨大的差距不仅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更为我们“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潜力。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靠什么去追赶、靠什么去跨越?加快发展的载体在哪里?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是最关键、最基础、最要害的东西,而城市与产业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城市建设抓得好的地方,往往产业积聚强,经济发展好;产业发展快、经济发展好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支撑在产业,载体在城镇。启动实施金宝新区建设,不仅为产业积聚提供了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金宝大道、金宝大桥与火车站、高速公路形成通道,为金宝片区产业的积聚提供更多的要素条件。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把金宝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三,建设金宝新区,是疏解旧城压力,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要求
从县城建设发展的历程看:起步晚,推进慢。2001年我们启动汉王庙街道建设;2002年启动县城第一个小区改造(金佛小区);2003年才开始做县城规划;同年启动信义大道建设;我们推进城市建设有力、有序,与我们周边的县、市、区,就与川东北的三、四线城市相比,我们起步不是早了,而是晚了;推进的力度和节奏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而且,我们错过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愈来愈高,难度越来越大。
从县城建设发展的现状看:旧城太堵,新区太小。老城区太堵,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新区太小,弹丸之地,不足以彰显城市的品位、个性与特色。尤其是信义大道出城段,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但这么一点,不足以彰显平昌的大气、品质、个性的特色,更不值得我们骄傲。以一、二、三台阶为主的老城区规划滞后、建设乱;人口太密、交通拥堵,城市建设功能缺失、建设品质低,人们生活的环境差、品位低。以汉王庙、信义大道为主的新区,在道路建筑特色、功能布局都有明显的提升,受用地条件和当时规划水平的局限,与现代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
从县城建设发展的前景看:重点在金宝新区,亮点在金宝新区。首先,金宝新区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用地条件和两路两桥的交通优势)。其次,金宝片区建设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三是通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尤其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把金宝新区规划建设成平昌一流的城市名片。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一是实施组团建设符合市委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用组团推进的方式可以解决政策在一个区域统一,有利于统筹整合力量,化解矛盾,整体效果更好。二是从建设的时序安排上,组团推进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降低社会的总成本。
因此,疏解旧城压力、提升城市品位,我们都迫切需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金宝新区,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