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岁的小女孩,无比兴奋和喜悦的穿上一条妈妈刚给她买的新裙子,兴高采烈地玩耍······奔跑中摔倒,裙子脏了,也摔破了。孩子看着自己刚刚穿上的、非常喜欢的裙子,情绪从兴奋转变为懊恼、不知所措和难过······都快要哭了。妈妈发现后指责了她一通,“怎么这么不小心······”
这使孩子焦虑到了顶点,她哇哇大哭······妈妈们更加指责,“还哭,有理哭了还?”一切就变得混乱并交织了起来······
妈妈不知道孩子内在发生的故事,她还处于对自己的情绪不自知的状态。这种夹杂着妈妈的情绪,以及妈妈指责之后再孩子的内在再次产生的情绪,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复杂了,最后导致孩子的内在一片混乱,孩子还无法理清,结果她内在的情绪只能像乱麻一样阻塞在孩子的身体中。
一系列变故突然发生,孩子不知所措,然后新的痛苦又突然一下子累加了上来。
这位妈妈说,对她来说好似她的意识里有一个不能被人破坏的既定模式或者说路线图:新衣服、不弄脏,不磕碰,不摔倒,不哭,像蝴蝶一样飞舞过后完美回家。要是这路线没走好,情绪就会不可遏制的涌出来。这反映了一种意识上的强制状态。
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低下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时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它也会时不时出来作怪。
如果妈妈不累加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只需面对裙子脏了、破了的沮丧,她自己就会调整。或许哭一哭,沮丧就哭了出去;或许坐在那儿和沮丧待一会儿,也能把情绪释放出去。趁着孩子还小,生命中的调节功能在爱和自由中会自行启动,因此父母应该趁早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避免阻碍孩子的自我调整。
情绪会来,但孩子可以让情绪像孩子的身体一样成长,最终达到成熟。伴随着自我逐渐的形成和成熟,我们就可以真正管理我们的情绪了,情绪也就会来去自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