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雪竹 的帖子
汉源县河西乡溶洞群探秘纪实(来自“大渡河”博客)
向目标进发
1月21日至25日,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探险家杨本华率领的华藏山社队员一行抵达汉源,对位于该县河西乡境内的胡家岩洞、老鹰岩洞进行科考探秘,以期揭开洞底的秘密。
本报记者全程采访,记录下惊险历程。
1月21日上午,阳光照耀在汉源坛子山东麓,流沙河中游西岸汉源县河西乡群山中,山上的冰雪还未融化。
站在市荣乡太平村麦子坪的山顶上,河西乡的群山尽收眼底。
“河西溶洞群大大小小的溶洞,至少有10多个!”河西乡党委书记李锡荣介绍。
“这里景观雄伟,确实是开发的好地方。”在山顶上,杨本华指着河西乡的山脉说。
河西乡的溶洞群,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地有很多村民都曾进入过溶洞,但因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一直未将每个溶洞探完。溶洞深处的秘密无人知晓。
“这次,我们定会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杨本华瞭望群山,目光坚定。
探险家杨本华
边探秘边赏景
下午,经过上午的地形勘测后,探险队共12人,穿上迷彩服,戴上安全帽,帽上绑矿灯,腰缚电瓶,集体换装后,向胡家岩溶洞进发。
越野车将杨本华一行送到银厂沟(当地小地名)处。抬头一望,发现远处峰丛矗立,近处则是峭壁四围,高高的一片荒坡呈现在眼前。
“这个洞叫胡家岩洞,里面的景致可谓奇绝。”循着向导手指的方向,上面的悬崖上还挂着冰凌。
胡家岩洞的海拔高度为1460米。位于东经10234'59.18",北纬2923'19.80"。
挤石缝,爬岩洞,探险队一行人进入洞中。
手脚并用、或攀或爬,或者相互推扶,或者相互接递随身物品,人们得以艰难入内。
在大功率的照明灯光下,溶洞的景色显得更加壮观。
“飞檐走壁”
“哇,简直太美了!”“这是人间仙境呀!”当探险队进入到溶洞时,沿途都能听到赞美声。
琳琅满目的钟乳石,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有的像飞鸟……栩栩如生的造型,晶莹剔透的乳白,鬼斧神工的造化,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奥妙。
你看,这像不像只孔雀……”“你看,这儿是一株树……”溶洞内不时传来惊喜声。
“当看到目不暇接的钟乳石扑面袭来,人们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难以想象在一片荒山坡地下,竟然隐藏着如此瑰丽多姿的景致。
行走在潮湿的洞穴中,头上不时有滴落的水珠,脚下深达胸腰的积水,光滑润湿的洞壁,无不暗示着洞穴里面隐藏着正在发育的地质秘密。
在洞中,最让大家惊喜的是一个“巨无霸”石笋。这个石笋连基座高12米左右,圆周为11.7米。它屹立于洞中,形成一个宽敞的石室。
“这在国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巨型钟乳石了!”杨本华说。
洞内奇观
边学习边通行
每一次,当地村民们相约一起进入溶洞,大多数人都只能到达“巨无霸”石笋高处。因为这里有一个8米左右的高坎。
“杨国军,准备绳索。”随着杨本华一声令下,杨国军将绳索系在牢固的石柱上,第一个下到石笋处。
“这么高,能下去吗?”有人问。
“放心,你能下去,我来给你系绳子。”说着,杨本华为每个人系上绳索,小心的放下去。
“腰打直,脚上用力。”边放绳索,杨本华边教大家怎么做。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使用登山绳索,下去显得有些笨拙。
当杨本华最后一个下到石笋处,大家才知道什么叫身手矫健。
12人安全下得8米高陡坡,一行人继续往前深入。
史前“宫殿”
或爬行,或直立,一行人继续往前走。
溶洞最深处是一个20余平方米的水池,水池内有小虫子样的小动物生存。
水池前是一个宽大的石室。四周岩壁上悬挂着色彩各异的蛋状钟乳石,石壁上的“乳汁”如流水般流淌……
像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像是在原始森林。面对溶洞中各种形态的石笋、钟乳石,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你可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形容,也觉得无法表达心中的感受。
众人打开灯光,纷纷在此留影。
“这里仿佛是人间仙境。”杨本华说,“这个溶洞虽然直线距离不到100米长,洞内落差只有20米左右,但因路线跌宕蜿蜒,给人以洞穴很深的感觉。洞内景观保存完好,可观赏性强,同样具有开发价值。”
艰难入洞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222538.jpg
“对话”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233576.jpg
迷宫穿行
洞中有洞
1月22日一早,探险队一行12人重又踏上河西乡,进入老鹰岩溶洞,他们此次重点是探得老鹰岩溶洞的深度。
这次,探险队分成了两个小组。华藏山社团队和当地向导组成的第一小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往前行,以探明溶洞深度和绘制图纸。
老鹰岩溶洞位于河西乡银厂沟的一个悬崖上,距离胡家岩洞直线距离783米。
沿着干涸的水沟,扶着树木往悬崖处行进。溶洞洞口宽3米、高2米,茂盛的荒草将洞口隐蔽起来。
东经10235'29.40",北纬2923'21.53",海拔高度1568米。这是洞口的具体地理位置。
距洞口两米处,有两块岩石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阳光挡在外面。那个黑暗的、未知的世界,吸引着众人前去探索。
第1小组早已消失在洞内的黑暗之中,记者一行人带着照明工具慢慢进入溶洞。
洞穴低矮,人只能蹲着前行。洞口入口处宽度大约1米左右,但上下岩石的距离却在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要进入,只能匍匐而下。
本想躺着下去,但看到上面岩石上众多不规则的石块,队员们又转过身来,趴在洞里,慢慢往下滑行。往下滑行的速度特别慢。虽然洞子的坡度在30到50度之间,但洞内太窄,如果用肘关节使力,那么头就会被撞着。队员想尽了一切办法,把能用的姿式全部用上,手脚并用,往洞中前行。
通过12米长的狭小洞口,只见洞内岩石构成非常复杂,既有砾岩、页岩,也有石灰岩。各种岩石错落其间,中间的空隙成为别致的风景。崖壁如一个个漏斗,最高处有十米高。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洞中洞,每隔二三十米左右,在你的左右都会看到一些大小不一的洞穴,低头钻进一看,有的洞穴只有一米来长,而有的洞却深不见底,令人望而却步。
除了奇观还是奇观
我们的路线一直是往下而行,行走150米左右,走廊里有四五个如井口的圆洞。
向导李新年选择一个稍大的洞口下去。洞口只容一个人匍匐钻过。穿行于狭窄的洞内,石柱、石笋交错,美景不断。
岔洞越来越多,洞也越来越窄。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洞内行进了大约了270米,来到一处走廊。有人惊呼:“哇,你看,那不是吊灯吗?”随着灯光往上照,4米高的顶部突然悬吊着一根大柱子,柱子前端呈圆盘状,下面还长出四根大小不一的石笋,完全像客厅里的吊灯。
很多人到达此处后,就不会前行,因为前面有一个高4米左右的坡度。不过,虽然不是专业组,有专业探险家杨本华指导,有21日下8米高陡坡的经验,这个坡自然不在话下。
越往下走,越发现溶洞的宽敞。两侧生长着姿态各异的钟乳石。洞壁悬垂的仿佛是冬季里的冰凌,晶莹透亮,吸引着众人。
头顶不断有水滴下,地面形成一个白色“石蛋”,柔滑无比。
地上的石笋天然凸出,“戈壁”滩上,一只“骆驼”正眺望远方。
左右两侧不时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的石笋,而倒挂的钟乳石不断在吐出“乳汁”滋养着地面,俨然一幅山水画。
石达开的兵工厂?
在大功率灯光的照耀下,溶洞的景色让探险队员们眼花缭乱,地上石块很是引人注意。
从狭窄的入口处开始,在相对宽敞的溶洞中,每隔几米,就会发现一堆堆放整齐的矿石。
“我们第一次进入溶洞时,就发现了这些矿石。”李新年曾多次进入溶洞探险,对于“矿山”,他迷惑不解。
沿着溶洞往下走,还发现有些下坡路有人工凿出阶梯。
当地老人对此并不知情。
李新年和河西乡乡长罗万庆经过走访,得知了事情的大概。
话说1863年,翼王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据说石达开有一个秘密的兵工厂,专门制造兵器和火药。当年战事已进入火炮时代,火药的原料之一就是硝。
李新年猜测,老鹰岩溶洞可能是当年石达开的一个秘密兵工厂,是部队专门炼硝的地方。
“溶洞内的空间,确实能够住下很多人,堆放整齐的石块确实说明有人来过。”李新年说。
时间已经过去100余年,不管当年石达开的兵工厂是否就在这里,堆砌如山的矿石表明,当年这里曾经人声鼎沸。
这些静默的石块,在黑暗中等了100余年,终于等来了重见天日的一天。但它们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难解的谜团。
深入地底两公里
时间指向下午3时,不知不觉间,2组队员已经在洞内呆了4个多小时,1组还在往前探险中。
1组的五名队员带了充足的给养,准备在溶洞中过夜,而2组则按时间沿路返回。
当2组一行人快到洞口时,传来了1组队员的声音,他们返回了。
“找到洞口没有?”众人好奇地问。
“我们走了1.3公里,有一处高岩有30来米高,绳索用完了,我们下不去。”杨兵解释说。
仅仅5个小时,他们就走完溶洞中1.3公里的路程,并且返回时还赶上2组队员。
“里面的岔路很多,可以观赏的景点同样很多。”杨国军说。
经大家开会研究,决定让1组队员带足绳子再去探明溶洞最深处。
1月24日早上,经过一天的休整后,1组队员再次进入老鹰岩溶洞。
“杨哥,找到溶洞最深处了。”当晚7时左右,杨国军在老鹰岩洞口给杨本华打来电话,这是距上午11时杨国军进入溶洞时的第二个电话,也就是说,他们在洞中呆了8个小时。
这次,1组队员已经到达溶洞最深处,根据杨国军所画地图,可以确定是汉源新县城萝卜岗方向。垂直深度大约为650米左右。
加上沿途探过的五六个叉洞,1组队员在地底前行了两公里左右。
“溶洞底部有一个200多平方大的大厅,高度在30米左右。”杨国军说,“沿途有5个大厅,都非常壮观。”
杨国军在洞底大厅发现与溶洞内不一样的石块。“溶洞内最深处的石壁都是潮湿的,而我发现一些干燥的石块,这些石块与溶洞内的石块不同,像是人工堆砌的,也就是说,溶洞的出口极有可能被人为封堵了。”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240963.jpg
岔洞奇观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248781.jpg
堆积如山的矿石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254640.jpg
“戈壁驼铃”
溶洞出口或已找到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西乡村民在山上寻找水源时,无意间发现高山上的悬崖峭壁上隐藏着众多溶洞。
近年来,河西乡的溶洞群人尽皆知。河西乡溶洞群,主要集中在庄子村,有梅花洞、天宝洞、旋空洞、胡家岩洞等几个天然溶洞。其中,老鹰岩溶洞深不可测,无人知晓有多深。
两年前,雅西高速公路开工时,在汉源县萝卜岗附近开挖隧道,隧道打到128米长的溶洞。为了不破坏溶洞,施工方当时回填了溶洞。
大家猜测,老鹰岩溶洞的出口有可能就是在当时修建隧道时封堵了的洞石。
1月25日,杨本华一行来到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新县城萝卜岗隧道处考察。
“这里的海拔高度在903米,和我们在溶洞内下探到的海拔高度吻合。溶洞底部堆砌有大量的破碎性石块,石块的形态与我在洞外看到的也一样。其次,溶洞底部有积水,现在,我们在高速路公路边也能看到有水渗出。我觉得,这里应该就是老鹰岩溶洞的出口。”杨国军说。
“一般说来,同一溶洞的出口只会在一个山梁上,老鹰岩溶洞周边山体中目前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这个山梁。”杨本华告诉记者,“根据溶洞走向和洞内距离、海拔高度,结合地面数据,高速路隧道截断这个溶洞的出口是可能的。”
http://www.beiww.com/uploadfile/info/uploadfile/201101/20110130030303766.jpg
洞内大厅
专家观点
杨勇,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因临时前往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杨勇未能一同参与科考。但他一直关注着河西溶洞群的探秘进展情况。28日,他在详细研究了前期科考资料后对河西溶洞群给予了极高评价。
杨勇说,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的溶洞具有极大的开发优势,一是这个海拔高度的溶洞一般都是冬暖夏凉,洞内空气质量高,适合游客参观游览。其次,在雅西高速公路这一阳光旅游线上,目前发现的具开发价值的溶洞群还只有这里,具有唯一的资源优势。
杨勇对洞内的景观也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首先是景观保护良好,这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重视。其次,洞内景观发育成熟,基本包罗溶洞的地质奇观,具备科考性和趣味性、观赏性。而“石达开兵工厂”的发现也让此溶洞更加神秘。
就溶洞出口在哪里的问题,杨勇说,一般说来,溶洞的出口在河床附近,但由于地质的变化,河床也在不断变化。目前还不能排除溶洞有其他出口的可能性。
就开发前景,杨勇认为,溶洞开发前景如何,要兼顾其他因素,比如交通、接待设施,地面景观等等。他说,汉源得天独厚的阳光资源,溶洞附近84平方公里的汉源湖,雅西高速公路即将通车,汉源其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等等有利因素都为河西溶洞群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