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很多县城,看到别人把他们县的历史人物宣传的很到位,尽管有些人物是需要百度一下而且还要仔细找的。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为历史文化名人设立广场,比如西充的纪信广场,射洪的陈子昂广场,蓬溪县的旷继勋广场等等,这些都是周边不远的。 为历史名人设立广场不但能让优秀人物得到历史传承,而且也能助推旅游发展,让外地游客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更能了解当地。为此,我的建议是把南部县城内名称与本地毫无意义的两个广场名字修改了,一个是新世纪广场,可以修改为张嶷广场,而另外一个是益民广场,修改为柴意新广场,并设立相应的雕塑。
修改的理由之一:南充历来是三国蜀汉历史旅游的黄金线路黄金点,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故乡,可谓三国文化之源,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万卷楼,而且有阆中张飞庙、顺庆的蜀汉光禄大夫蜀汉谯周(陈寿之师)墓、高坪区的蜀汉大将王平墓等景点,而南部的张嶷广场正好处于南充与阆中两个三国旅游点之间,是重要的补充景点。
相关参考资料:
张嶷(194~255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先为马忠部属,拜为牙门将。诸葛亮南抚夷越之后,张嶷出任越嵩太守。张嶷到任,恩信并举, “和”“抚”同施,蛮夷皆服。政通人和,“邦域安穆。”治理达十五年之久。后因病离任,“民夷恋慕,抉毂泣涕”。再拜为荡寇将军。公元255年,张嶷在越嵩长期生活患了风湿病,被召回成都,“扶杖然后能起”,病情十分严重。但他仍然要求上战场,讨伐魏国,“杀身以报”。“后主慨然为之流涕。”在随姜维北伐中于陇西作战时,捐躯疆场。“南土越幽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汜之。”———《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三国志》中蜀书由于资料最少,作者陈寿惜字如金,而张嶷单独有传,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蜀荡寇将军。南蛮反,嶷随丞相亮讨之,数有功绩,迁抚戎将军、关内侯。及北伐,嶷屡立战功,封荡寇将军。亮薨,以嶷、王平引兵数万屯于永安。后大将军姜维与魏战受困,嶷闻之,引数百骑杀入重围。维因乘势杀出。嶷被魏兵乱箭射死。维得脱重围,复回汉中,因感嶷忠勇,殁于王事,乃表赠其子孙。———《三国演义》
这样的一位老乡,在三国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足以塑像以纪念。额外说一句,在三国文化同样盛行的日本人中,也很是佩服张嶷的勇猛壮烈,我讨厌小日本,只多说这句。
修改的理由之二:作为四川大县,南部县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军的壮丁以及军粮、献金还有猪鬃、桐油等南部战略物产都不压于周边各县,而南部宣传的很少,在正视历史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对外战争中牺牲的南部子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改建柴意新广场,就可以以此为系列历史教育,设立雕塑纪念碑石,更让南部人民不忘历史,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以更加好的精神状态来发展南部,建设国家。
相关参考资料:
柴意新(1898--1943)字泽高,号若愚,四川省南部县建兴镇人,抗日将领,少将参谋长。 柴意新早年在合川中学求学,受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为救国救民做一番事业。1935年南下广东考入黄埔军官司学校学习,其时李鸣珂也在黄埔学习,二人因同乡而交往密切,在李鸣珂的影响下,进步很快,不久就参加了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柴意新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军,历任连、营、团长。抗战暴发后,柴意新先后参加过淞沪、南京、武汉、鄂西等战役,1943年,升任74军(军长王耀武,后整编为74师师长张灵甫)57师(师长余程万)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2月2日,身中数十弹阵亡于湖南常德的抗日战场上。国民政府在重庆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抚恤其家属,并追授为中将军衔。1944年3月29日"黄花岗纪念日",南部县各界人士在县城中山公园(今凌云公园下)为柴意新举行了公祭。
神圣中国
2011年1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