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社区、村落是文化在基层的着力点。无钱、无场地、缺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文化该如何发展?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探索出一套社区文化自养的“嘉陵模式”
12月5日中午,刚参加完一店铺的开业典礼,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文体中心主任杨启慧在库房整理腰鼓队用的头饰、服装等。价值近10万元的鼓乐、服装全部是文体中心自己挣钱买的。这让杨启慧很是自豪。
嘉陵街道作为广元城市发展的先行者,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些“后遗症”:街道、社区没有预留足够的土地修建办公场所,街道办公用房只有16间,而且是与其他业主拼凑的;大多数社区办公场地狭窄;平桥、凤凰山社区至今都没有办公地点。
但是,街道的文化活动却开展得红红火火,街道共发展文艺表演团队52支,正式会员2500余人。
租:一房两用人气旺
“上午8:00至12:00,读书、声乐,对外免费;下午1:00至6:00,棋牌娱乐,对外营业。”在上河街社区“图书室”里,赫然的摆着两张机麻桌子,四周摆放着书柜,各种各样的图书摆放得整整齐齐。
社区没有办公场所,街道办花了90多万购买了4间房,现在一间作为社区书记、主任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另外3间全部作了便民服务站。“图书等无处摆放,我们就租用了4间民房,每个月房租2000元。上午作为社区活动室,免费向居民开放,下午租给社区居民作棋牌活动室,象征性的收点活动费,抵充房租、水电等。”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巧说。
看别人打牌、下棋时,顺便翻阅一下图书,觉得好的再借回家或者上午来看,社区居民陈云华认为,这样能有效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图书室旁边,10多名老年朋友正兴致盎然地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每周二和周四聚一次,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又能带动邻居们一起参加。”王素兰已坚持了3年半。
以“老城区新生活”为文化主题,嘉陵街道采取以租养租、借用国有闲置资产、开展文化“大篷车”等,将法制、感恩、文明、低碳理念渗透到居民生活的院落、广场,逐步形成了低碳社区、孝德长廊、法制广场等文化亮点。
聘:文化有了“领头羊”
来嘉陵街道以前,杨启慧只是社区的一名普通住户,平时常组织老年人唱歌跳舞。街道将她聘为老年文体中心干部,兼上河街社区文体中心主任,负责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28支表演团队,正式会员700余人,每天早晚带动河边广场数千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这是杨启慧交出的完美答卷。
社区每年只提供5000元项目经费,租用一间堆放器材的房屋后就没剩余了。刚接手文体中心时,杨启慧很苦恼。“老城为商业中心,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街道办主任赵俊东一语点醒梦中人。
文化中心主动向外争取商业广告,现在不仅能解决服装、鼓乐器材等基本费用,参加活动的会员还能分得一些辛苦费。杨启慧介绍说,广告费分配方式为:集体提留10%添置设备服装,队长提留10%作为通信电话费,信息员提留10%作为奖励,70%分配给参加的队员作为参与辛苦费。文艺队每月差不多能接20个广告活儿,收入上万元。
为了扩大影响力,文艺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表演,还不断更新文化项目,仅今年就投入2万元开发了威风锣鼓、军鼓、《十送红军》歌舞表演等。
近三年来,嘉陵街道聘任各类文艺人才27人,组建文艺小分队52支,自筹经费130万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78场次。苴国广场、利州广场、红星公园……到处活跃着嘉陵街道文艺小分队的身影。
合:大党委激活大资源
12月2日晚,大型现代豫剧《娘》在市豫剧院上演,北街社区杜秀萍和儿子、父母一起接受了一次免费的感恩诚信教育。“让北街社区居民分批享受免费的文化大餐,这是我们工作义务的一部分。”豫剧团办公室主任梁觉锡说。自从今年八月份实施“大党委”制以来,豫剧团就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了资源,经常划拨出一些座位出来,让居民免费欣赏文艺表演。
“双向服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赢共进。”街道党工委书记樊中贵说,辖区内党组织、党员“双报到”活动及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逐步建立,有效地缓解了社区人才少、资金缺、场地小等诸多问题。
南街社区没有文化中心,市中心医院不仅将办公室无偿提供给社区,还定期进社区向居民宣讲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凤凰山社区需要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市国资委党组织主动将闲置的原东山特校操场交给市民使用;北街小学与社区共同组建了“居民文明学校”,这让北街社区居民张然教育孩子时有了准头:“遇到孩子有逆反心理时,及时向学校老师求助教育方法,避免了体罚蛮干。”
截止目前,嘉陵街道78个市区党组织450名在职党员主动融合进10个社区大党委中,结合行业特点,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5场次,受益群众7.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