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人居安思危,在成绩面前与先进地区比,甚至与国外比,不仅比速度、比规模、比质量,还要比观念和作风,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是胆识,是眼光,更是责任。德阳的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后劲十足,犹如奔驰的骏马,朝着经济总量1000亿的目标冲刺
德阳人认为,发展思路不仅决定出路,而且决定速度和效益,思路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优势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他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产业规划扬长避短、各具特色。该市在经济布局上,找准了各地的比较优势:旌阳、广汉重点发展重装备配套产业、天然气化工、石油机械产业;什邡、绵竹重点发展食品、磷化工、医药产业;中江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罗江主要发展化工和建材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地方都打造出了各自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产业链。由于规划科学合理,使各区县之间形成了错位竞争的态势,避免了“内耗”,增强了总体竞争力。二是重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县属企业。德阳市也有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但该市在抓产业发展上,不是仅仅盯着几个大企业,而是既抓“大”,也不放“小”,从各方面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属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如今,什邡的蓝剑、绵竹的剑南春等县属企业越做越大,宏达集团、龙蟒集团等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二重等国有大型企业也生机勃勃。虽然受宏观调控和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每个产业都会出现一些波动,但德阳的工业“东方不亮西方亮”,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三是抓工业追求规模效应,注重发展后劲。德阳以装备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优势非常明显,对全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拉动作用。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坚持把尽可能多的资金向企业的技改和扩张倾斜,不仅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使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十分强劲。 县域经济工业先行
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是德阳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德阳建市伊始,就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走“市带县”的路子,提出了“放权于县、藏富于民、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在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上,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把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作为发展县域工业的重点,二十余年不放松。他们还从德阳的区位实际出发,不追求中心城市模式,独辟蹊径走组合城市圈道路,重点打造一个中心(旌阳区)、三个片区广汉、什邡、绵竹,实行无差别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都坚持按市县联动互促的思路发展县域经济,要求各县不依赖、不等待,自加压力,各显神通,因而逐步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2004年,除罗江之外,其他县的GDP都超过了70亿元,“市带县”的格局已经变成了“县促市”、“县托市”的格局。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些县上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他们逐渐把资金投向交通更为便捷的旌阳——广汉一线,在这一区域形成了一个产业带,推动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先锋——广汉市:通过招商引资重组、嫁接、改造本地企业,发展医药、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 重装基地——旌阳区:依托重装基地和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重装配套产业,做强电线电缆和天然气化工产业。 经济强市——什邡市:实施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打造“****”,形成了食品、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
名酒之乡——绵竹市:大力发展食品、磷化工、机械加工三大产业,形成园区集聚发展。 后起之秀——罗江县:依托台商工业园做大做强化工和建材产业。 农业强县——中江县:依托蚕桑、中药材、肉牛、生猪优势,发展纺织、医药和特色农产品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