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被古人称为“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之地。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多万军队,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英勇作战,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同年12月,红四方面军经陕南、越巴山,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军在阆中转战了3个年头,经历了三进三出,同阆中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三路围攻”之后,挥师南下。6月20日,红11师之一部在政委李先念率领下,首次踏上阆中的土地。随后,由许世友、余天云等率领的部分红军也先后进入阆中,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3年9月6日,红9军政治部和川陕省委组织部在水观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府。同日,又召开党代会,成立了中共阆南县委。之后,红9军主力又兵分两路,向盘踞在阆南交界处的禹迹山之敌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全歼徐子辉民团,击溃古鸣皋旅,并缴获枪支40余支。12月9日,国民党军队向驻防阆中境内的红军发起进攻。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缩阵地、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方针,开始缩紧阵地,驻防阆中的红军奉命撤离,1934年1月中旬,全部退至巴中。
1934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开始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六路围攻”。9月中旬,红军第二次进入阆中。接着,沿第一次进军路线,击溃鸡山梁、二龙场的守敌,直抵东河北岸。先后收复了洪山、水观、金垭、洪山、河溪等大片土地,国民党军队只守着阆中一座孤城。
1934年10月,蒋介石见“六路围攻”败局已定,又飞赴西安、重庆,亲自策划“川陕会剿”。红军趁敌“会剿”一时难以实施之际,决定集中兵力进入陕南,然后回师渡江,以接应红一方面军入川和实现清江渡会议确定的“依靠老区,发展新区”、“向西进攻,在川甘边扩大根据地”的方针。1935年1月,阆中境内红军又一次撤出。
1935年2月,陕南战役结束。3月4日,红军再次回师阆中,并一路歼灭敌人。3月28日夜,红30军一部和红31军一部,分别于苍溪塔子山和鸳溪口强渡嘉陵江。红9军25师和红30军之一部亦于当夜在阆中城北的涧溪口强渡成功。接着,红4军之一部组成的第二梯队也随之过江。这时,退守在阆中城里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于3月30日夜将主力撤出城,退守嘉陵江南岸的黄花山、锦屏山、马哮溪一线。3月31日凌晨,红9军27师攻克阆中城。红军主力渡过嘉陵江到达南岸,然后分三路追歼逃敌,取得重大胜利。随后,红四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北上。
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阆中2万多名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近8000名红军英勇牺牲,阆中境内至今仍然留有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红军石刻标语等遗迹。为纪念红军在阆中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在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黄花山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后更名为“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于去年12月1日免费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