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都江堰市古城历史文化的
一
点
思
考
李永庚
都江堰市著名画家张宗品先生近有专论《古城的根》,对都江堰市古城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及未来设想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闪光的亮点,令人称道。张先生的大作,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使笔者对都江堰市古城历史文化进行了思考,对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将其中数点感想,分述如下。
一
对于都江堰市目前比较流行的“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说法,张先生给予了否定的意见。
这里,“古城”即指都江堰市古城区,“堰”即指中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首先应该指出,都江堰市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起来。据史载,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至今,有2260多年。但都江堰古城的产生,绝非“因堰而生”而是大大地早于李冰建堰的时间,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都江堰市古城区(包括今都江堰、青城山一带地区)就有着人类活动,并逐步呈现出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景象。在古代典籍《山海经》中,就记载有关于青城山的情况。都江堰市古城区地理形势对人类活动十分有利,背靠西山,俯临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层峦迭嶂,物产丰富,方圆数千里,是一片广阔的人类活动区域。
据史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蜀就建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这短短的几句话,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第一,以蜀国为源头的长江文明,其产生时间绝不晚于黄河文明,其发展状况也绝不弱于黄河文明。否则,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部族首领黄帝,决不会到蜀国来找媳妇。第二、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相互间很早就有所了解、有所来往。第三、按惯例,王侯的子女结婚,其亲家的地位应当门当户对。蜀山氏决非普通平民,应是蜀国之主。第四、称蜀地为“蜀山”,而不像后世那样称“蜀水”,是因为当时还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产生,平原地带水灾频繁,山地才是人们居住、生产和活动的保险地带。经过仔细比较,蜀中众山,没有比青城山更重要的了。此“蜀山”,非青城山莫属。第五、高阳、帝喾,皆三皇五帝之属,位在黄帝之后,尧舜之前。他们“封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后来,武王伐纣,在中原开战,还请求蜀国派军队支援,共同推翻商朝末期的腐败统治。这表明,华夏南北早就是一家人,中原文化和内地文化,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更应指出的是,古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并非是建立在成都的。成都建城,是在开明帝九世之后。开明帝之前的望帝,建城在郫邑,即今郫县。望帝之前,有鱼凫、柏灌、蚕丛等王 。他们的国都,应为“蜀山”。郫邑在成都西北,青城又在郫邑西北,刚好连成一条西北——东南的路线,也正好是今天青城山经都江堰、郫县至成都的公路。蜀人的活动,从青城山开始,顺着地理形势,随着经济、水利、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次向郫邑、成都转移,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秦统一天下后,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编排为序,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当时全国共有46郡,列为国家祭祀的山川只有18座,蜀郡就独占两座,均在青城山及其附近。青城山一跃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级圣地,这不能不使人认识到,秦皇如此青睐远在内地的青城山,这充分说明了蜀国、特别是都江堰青城山地区的繁荣和重要地位。
人们历来都把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照理,伏羲氏是道教始祖,山上庙宇供养的神像应以伏羲为主。但情况却不是这样。青城山最大的建筑群是天师洞,天师洞最早修建的殿宇是黄帝祠。现在的黄帝祠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金身像,祠前走廊上有轩辕黄帝祠碑,殿宇横额上有大书法家于佑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金字。蜀国的圣山灵庙,为什么在如此隆重地对待一位中原的领袖?三皇五帝共有8人,为什么要特别为其中的黄帝单独立祠?如果不是因为黄帝和青城山蜀国有着特殊的关系,还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呢?这层特殊关系,就是儿女亲家关系。
这就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说明:都江堰市古城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远远早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时间。都江堰市古城从古至今的历史,不是两千多年,而是大约五千年左右。
李膺《益州记》曰:“湔水路西七里灌口山,古所谓天彭阙也。”《华阳国志》:“望帝之时,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遂委以政事,已而禅位于开明,之西山隐焉。”按今灌口镇,有望帝祠存。
《水经注》曰:“江水自湔堋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束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双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作三石人于白沙邮。邮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腰。是以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都安之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大,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李膺记云:“玉女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有廊庑、堂室,屈曲殆若神功,非人力矣。”
《旧经》云:“太初,蜀王征西番,野人以壶浆为献,王使投之江中,三军饮之皆醉,因名味江。”《寰宇记》云:“味江水出青城长乐山下,江中有大石,高数丈,号大坎。又有小石在其下,亦高数丈,为小坎。水激其上,汹涌闻于数里。”古老传云:“味江水甘美,人争饮之,因名。”《青城外史》云:“即今漩口江也。”江口石有名大险、小险或即坎之转音。大坎石磴逶迤其傍,深林老树,猿猴累累挂树间,春夏水至,则没路矣。
《成都记》云:“古鱼凫国,治导江县。”《寰宇记》曰:“导江县本都安县地。”《太康地志》云:“都安,刘先主置,属汶山郡。周武帝并入益州之郫,别于灌口置汶山县。唐武德元年,改为盘龙县,寻改为导江。”李膺《记》云:“山土色黄,盘回有龙形,故曰盘龙。”《外史》云:“盘龙山”,不言所在,今学宫之右,有金龟山,壤黄而形蜿蜒者,是也。
《方舆胜览》云:“蚕崖关,在导江县五十里,以振西山之走集。”《外史》云:“关去县二十里,实汶川地,有巨石,高丈馀,峙山之麓。土人云:此蚕崖石也,关以此得名。”《志》云:“关当县西岷江之北,松茂驿路之冲。周武天和二年创立,石路巉棱,如簇蚕,因名。”杜少陵诗:“蚕丛铁马瘦,灌口米船稀。”即此,宋熙宁五年重建,元末毁于兵火,今置巡司。关外有市,谓之蚕崖市。《宋史》:“韩忠宪公子绀,继知成都日所建,以为夏夷互易之地,盖绝西羌窥窥伺之端云。”《金部格》曰:“敕松、当、悉、维、翼等州熟羌,每年十月以后,即来彭州互市,法司差上佐一人手蚕崖关外,依市法至市场交易,勿令百姓与往还。”
《志》云:“玉垒山去县三百里。众峰丛拥,远望无形,惟云表崔嵬稍露,山石莹洁,可为器,亦碔砆之类。唐贞观创关于其下,名玉垒关,亦曰七盘关。乃番夷往来之冲也。”
《碑目》云:“《玉垒关碑》唐大中十年白敏中帅蜀日建。关旁有大碑,即幕府陈可度颂功德之碑。”岑《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诗:“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故园江树北,斜日岭云西。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高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跻。”崔信明《送金敬陵入蜀》诗:“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足,方寻九折难。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影浇江寒。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近年来,又有专家考证,李冰来蜀之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由当地的土著居民建成(有说是大禹建都江堰,有说是羌人首领无名氏修建),李冰是在已有江堰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并非从头开始。此说如果成立,那就更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都江堰市古城即使是“因堰而生”,也不止两千来年的历史,更何况“因堰而生”的说法现在很难成立。
二
根据多种史籍的记载和近年来考古专家的田野调查,都江堰市古城的早期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既非仅仅水利事业一项,也非仅以水利事业为最重要的内容。
远古时期蜀国与中原地区交往、以及周武王伐纣时,蜀国派军队支援,主要就是沿岷江山路、上溯松潘至陇西后,再东向至中原地区,因此形成了一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南丝绸之路重要交通道路之一,即历史上著名的“松茂古道”或“茶马古道”。此条道路,虽经千万年的销蚀打磨和历史变迁,在今玉垒山至松茂地区的山上,仍存遗迹可见可考,令人惊奇。
据《灌县志》载:秦时于今灌县西境置湔氐道。蜀汉时于灌口置都安县,其人口无确数。据《册府元龟》载:“蜀汉章武元年(221)蜀地八十七县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谓:“刘禅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
灌县地处古蜀族活动中心,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都和灌县有不可分的关系。
据西汉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蜀王先王有蚕丛、柏灌、蒲卑、鱼凫、开明五代……从开明以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这里的“三万四千岁”不能理解为绝对数字,这里的“王”,也不同于后世的君主。
古蜀国在今灌县的活动,许多史书还存留着一部分记载。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之中。”唐人罗秘在《路史》谓:“蚕丛国在今彭州导江,有蚕岩。”《方舆胜览》云:“蚕崖关在导江县四五十里,以振西山之走集。”《外史》云:关去县廿里,实汶川地,有巨石高丈余,峙山之麓,土人云:此蚕崖石也,关以此得名。《志》云:关当县西岷江之北,松茂驿路之冲,北周天和二年(567)创立。石路巉棱如簇蚕,因名。
蚕丛以后,蜀族逐渐向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发展。唐人卢求《成都记》云:柏濮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古鱼凫国,治导江县”。《蜀王本纪》说:“鱼凫田于湔山。”《华阳国志·蜀志》说:鱼凫以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蜀王本纪》亦说:“治汶山下,邑曰郫。”上述古史的记载,于今灌县地,在杜宇以前相当长时期,都曾是古蜀国活动中心。
自秦开始(应在李冰入蜀修建都江堰之前),今都江堰境内的政区设置和名称变化,也很能说明问题。
“秦、汉叫湔氐道”,“汉升为县。蜀汉时,湔氐亦皆华化,故改称湔县”(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治所在今都江堰市灌口镇。不久,改湔县为都安县,属汶山郡。郡治今汶川县绵虒乡。
曹魏亡蜀(263),两年后司马炎称帝,西晋王朝以郫地多人少,划出部分地徙都安县于今聚源镇导江村,改湔县为晏官县(一说官),属汶山郡,郡治今汶川县威州镇。
成汉(303—347),时仍置都安、晏官两县。
东晋(317—420),依旧。
前宋(420—479),汶山郡没于夷,侨汶山郡、汶山县于灌口(郡、县同治),辖都安、晏官、汶山。
南齐(479—502),郡县依旧。齐武帝肖赜于永明元年(483),以江原县地大户多,割今崇庆县街子、双河、今都江堰市河西等乡至今汶川漩口、水磨一带立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今都江堰市境内有一郡三县建置。
南梁(502—557)间,新析州郡,于齐基县境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西魏(535—557),有蜀5年(553—557)建置同南梁,另于今灌口镇置灌口镇。
北周(557—581)天和三年(568)汶山郡还治,废晏官县,改置汶山县(治所今灌口镇),废都安县,以其地还郫。天和四年(569)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前灌县徐渡乡杜家墩子,改隶犍为郡(郡治僰道县今崇州市江源乡东岸)。
隋(581—618),大业三年(607),精简建置,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仍置清城县。
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汶山县旧址置镇静军,为军事设置,以府兵守之都安县旧址置盘龙县,寻改灌宁。武德六年(623)又改为导江(此据《元和郡县志》)。一说贞观中改为灌宁县。开元中改为导江县(此据《新唐书·地理志》),属濛州,治今彭州市濛阳镇,后属彭州,今彭州市天彭镇。仍置清城县,治所同前。开元十八年(730)清城县去水作青城。
前蜀(901—925),武成元年(908)设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960—1127),乾德四年(966),改灌州为永安军(军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镇)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更永安军为永宁军,旋改为永康军。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县还隶彭州,青城还隶蜀州。九年(1076),复于导江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复置永康军,又以彭州导江、蜀州青城为其隶属。
南宋(1127—1279),建置同北宋。南宋末永康军废为灌口寨。
元(1271—1368),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灌口寨地置灌州,废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并入灌州。并立青城陶坝屯田万户府,隶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灌州为灌县,县有蚕崖巡检司,隶于成都府。十年(1377)并崇宁县入灌县。十三年(1380)又析出复置崇宁县(治今郫县唐昌镇)。弘治中(1488—1505)改属威汶道,旋复属成都府。
清(1644—1911),仍置灌县,隶成绵龙茂道,后改川西道、成绵府。道、府治今成都市区西南。
中华民国(1912—1949),仍置灌县。民初曾短暂称灌县行政公署,隶于西川道。民国24年(1935),四川省正式实施督察区制,灌县隶于第一行政督察区(区署专员公署,治今温江区柳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仍置灌县,治今灌口镇,隶川西行署温江专区。1953年初,隶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9月,温江专区改名为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灌县隶于温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隶于温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地、市合并,灌县属四川省成都市。1988年5月,撤县建市,建立都江堰市(县级市),仍属成都市。
《新唐书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四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沪、戎、会、松、翼、巂、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又置唐隆、导江二县。二年,分置邛、眉、普、荣、登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龙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春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十州,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州之九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年,又置唐昌、濛阳二县。垂拱三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督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旧领县十六,户十一万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万三百一十二。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万。天宝领县十,户十六万九百五十,口九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成都汉县,属蜀郡。汉朝成都一县,管户一万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时西南夷国,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广其地,乃令其相张仪、司马错伐蜀。取其地,立汉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广都之樊乡,张仪平蜀后,自赤里街移治于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张仪所筑……
什邡汉县,属广汉郡。后周改为方宁。武德三年,改为什邡。雍齿侯邑,在县北四十步。……
导江蜀置都安县,后周改为汶山。武德元年,改为盘龙,寻改为导江。三年,割属濛州。州废,属益州。旧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导江郡。垂拱二年,来属。
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领县四,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至京师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晋原汉江源地,属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晋改为多融县,又改为晋原。鹤鸣山,在西北十里
青城汉江源县地。南齐置齐基县,后周改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旧“青”字加水,开元十八年,去“水”为“青”。
剑南道盖古梁州之域,汉蜀郡、广汉、犍为、越巂、益州、牂柯、巴郡之地,总为鹑首分。为府一,都护府一,州三十八,县百八十九。其名山:岷、峨、青城、鹤鸣。其大川:江、涪、雒、西汉。厥赋:绢、绵、葛、纻。厥贡:金、布、丝、葛、罗、绫、绵䌷、羚角、犛尾。
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载曰南京,为府,上元元年罢京。土贡:锦、单丝罗、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户十六万九百五十,口九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县十:……成都……华阳……新都……犀浦……新繁……双流……广都……郫……温江……灵池。
彭州濛阳郡紧。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土贡:段罗、交梭。户五万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万七千三百八十七。县四:……九陇(武德三年以九陇、绵竹、导江置濛州。……有葛璝山、漓沅山、阳平山),导江(本盘龙,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寻更名。贞观中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龙朔中筑;又有小堰,长安初筑。西有蚕崖关;有岷山、玉垒山。……),唐昌(仪凤二年析九陇、导江、郫置。长寿二年曰周昌,神龙元年复故名),濛阳(紧。仪凤二年析九陇、什邡、雒置)。
蜀州唐安郡紧。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土贡:锦、单丝罗、花纱、红蓝、马策。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县四:(有府三,曰金堰、广逢、灌口。……)晋原,(有天仓山。)青城,唐安。……新津。(……有稠梗山、本竹山、天社山、主簿山,有铁。)
邛州临邛郡上。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土贡:葛、丝布、酒杓。户四万二千一百七,口十九万三百二十七。县七:……临邛……依政……安仁(武德三年析临邛、依政置。贞观十七年省,咸亨元年复置。)大邑,(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有鹤鸣山。)蒲江……临溪……火井……
《寰宇记》云:“圣母山,高二千余丈,周三十余里。其南有深洞,在八大洞之数。傍便山高下与青城相接,当吐蕃之界,溪谷深邃,夏积冰雪,所以限夷夏也。”大面山在三溪北。杜光庭曰:“前号青城,后曰大面。”其实一耳。
《录异记》:“青城县西北二里,有老君观。门东上有一泉,号马跑泉。水味甘美,四时不绝,春夏如冰,秋冬反温。昔老君与天真皇人会真之所,其泉是老君所乘马跑成,即冲妙观也。”
三
正如张先生在专论中所说:“五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古城坚实的历史人文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了别的地方都遥不可及的优势条件和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功绩及都江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作用,固然是都江堰古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应该视为唯一或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天,都江堰市提出“打造古城”的口号,实属必要,这对于都江堰市的发展和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从更为开阔的思路和眼光来看考虑,“打造古城”的内容、规划和方式,除了突出都江堰水(利)文化以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还有着金属冶炼、玉器石器雕刻、竹木编制、药茶种植、民俗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以青城山为标志的道教文化,更是都江堰市的一块瑰宝和光彩熠熠的名片,在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纵观五千年古蜀文化历史,众多重要人物的名字数不胜数,这些人物以及与此相伴的活动、事迹,为古城的过去历史和今日打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把这些古城历史上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充分利用起来,都江堰市古城的光彩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倍。
历代宗教、文化、政治等名人都因仰慕都江堰、青城山而到此处工作、游览、居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遗产。
除传说中的黄帝、王母、玉女、大禹外,有记载的主要名人有:
古代:李冰,伟大的治水家;张(道)陵,道教创始人,天师道第一代天师;皇甫谧,魏晋医学家、史学家;常璩,晋代史学家;李膺,梁时史学家;唐玄宗;杨贵妃;玉真公主,唐睿宗女儿、唐玄宗胞妹;杜甫,唐著名诗人;岑参,唐著名诗人;钱起,唐著名诗人;贾岛,唐著名诗人;罗公远,唐著名道士;杜光庭,唐著名道士,曾被唐僖宗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内供奉,成为“道门领袖”,后居青城山近30年,著作甚丰;孙思邈,唐代大医学家,著名道教学者;唐球,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王衍,前蜀皇帝,与母徐太后及太妃(前蜀花蕊夫人)常游青城山;后蜀花蕊夫人费氏,后蜀孟昶的贵妃,青城人,能诗善字,又能歌舞;张令问,唐代著名诗人;章孝标,唐代著名诗人;孙知微,唐末五代四川著名画家;李贞,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张咏,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宋祁,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吕大防,北宋时任青城县令、成都知府;文同,北宋著名诗人、画家;张俞,北宋著名诗人;张继先,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范镇,北宋进士;勾台符,北宋著名青城道人;魏了翁,南宋端明殿大学士,著名诗人;安世通,南宋著名青城道人;赵汴,北宋青城县令、蜀州知州、成都知府,人称“铁面御史”;陆游,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南宋著名文学家;虞集,元代著名诗人;杨升庵,明代状元,著名诗人;谢榛,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焦维章,灌县(今都江堰市)人,曾任山东巡抚,明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清代著名文学家;杨遇春,清代著名青城派武术高手;塞尔图,清代礼部尚书;李惺,清翰林院编修;李调元,清代著名文学家;高溥,灌县人,广东崖州知州;顾光旭,清代著名诗人;等等。
近现代:宋育仁,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黄云鹄,清末著名学者,任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僧松涛,日本僧人,著名诗人;张仁晸,天师道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之洞,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何绍基,清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顾复初,清末著名诗人、书画家;颜楷,近代著名学者;林思进,近代著名学者;罗骏声,近代著名学者;黄炎培,近代著名政治家;谢无量,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于右任,近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董寿平,著名书画家;叶圣陶,著名作家;顾颉刚,著名史学家;李寿民,著名作家;沈均儒,著名政治家;黄宾虹,著名画家;张大千,著名画家;黄君璧,著名画家;黄稚荃,著名女诗人、画家;蒙文通,著名史学家;余苍一,著名学者;冯玉祥,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林森,著名政治家;李济深,著名政治家;吴一峰,著名书画家;章嘉活佛;熊佛西,著名戏剧家;吴稚晖,著名政治家;万钟,著名画家;周太玄,著名学者;李广田,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作家;王冶秋,著名作家;碧野,著名作家;萧军,著名作家;蒋介石,著名政治家;张治中,著名政治家;孙科,著名政治家;吴贻芳,著名女学者、政治家;朱自清,著名作家;徐悲鸿,著名画家;萧天石,著名学者、宗教学家;吴印成,著名摄影家;岑学恭,著名画家;赵蕴玉,著名书画家;唐弢,著名作家;赵朴初,著名学者、政治家;吕骥,著名音乐家;蜂屋邦夫,日本著名学者;池上正治,日本著名学者;郎青山,著名摄影家;龚群,台湾著名道教学者;窪德忠,日本著名道教学者;吴佩孚,著名政治家;等等。
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胡耀邦、李鹏、李瑞环、郭沫若、董必武、胡锦涛、温家宝、田纪云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首领、著名政治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宗教界人士等。
即以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事迹为例,笔者就曾提出过建议:
杨贵妃的一生,是绚丽而传奇的一生,她的结局,是悲惨而令人扼腕的结局。杨贵妃的名字与大唐历史的转折(“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马嵬事变”等)联系在一起,与许多成语典故、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如“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解语花”、“环肥燕瘦”、“石榴裙”、“月饼”等。杨贵妃的一生,充满着大大小小许多谜团:她出生在哪里?为何唐玄宗置千万佳丽而不顾,单单看上了她?她为何两次被遣而又能复入宫中?她与高力士、玉真公主、安禄山、杨国忠、李白等人有着怎样的关系?马嵬事变的真正策划者和指挥者是谁?她真的是死于马嵬坡吗?如果她死而复活,逃往何处去了?她真的能到达日本去吗?她的最后归宿处究竟在哪里?白居易的《长恨歌》、洪升的《长生殿》等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吗?它们与杨贵妃之谜有着怎样的隐秘联系?
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文化号召力凝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体现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丰厚,能够激荡起当地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体现为一个地方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促进该地多元文化的构成。今天,地区间“软实力”的竞争正越来越激烈。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各地无不纷纷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重视“名山、名水、名人、名事、名物、名风、名俗”,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在文化创意方面做文章,将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品牌优势。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都江堰市应将“杨贵妃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杨贵妃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有关杨贵妃本人的生平事迹,二是有关以杨贵妃事迹为内容的各种史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作品的研究。都江堰市具有丰富的“杨贵妃文化”资源,这是我市比之于其他地方得天独厚的地方。如何将都江堰市“杨贵妃文化”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使之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具体内容请参考拙作《都江堰市应打好、打响“杨贵妃文化”这张牌》)
仅此一斑,就可以见到,古城打造、古城开发的规划、措施和方法,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的。
四
如果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能突破都江堰市古城区建设固有的“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思路的话,那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观念转变了,定位准确了,思路也就会随之变得更加开阔。在此基础上,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制定出新的综合规划,最终一定能在最大程度上出现一个既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历史韵味、又有新时期创新发展的独特古城典范。
以上几点看法,很不成熟,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请方家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