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59老先生

[贴图]四川民间戏曲雕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泉会(局部)


    又名《东迁洛邑》,故事源自《东周列国志》。郑武公临终时,把王位传给寤生,即郑庄公,但其母申武姜却喜爱其弟共叔段,并设计协助共叔段篡夺王位。阴谋败露后,庄公怨恨其母,把母亲囚禁于颍城,发誓“不及黄泉,勿相见也”。颍城太守颍考叔向庄公进献枭鸟,借喻母子亲情。庄公悔悟,自惭有违人伦,乃采纳考叔的劝谏,掘地穴假设黄泉,亲自将母亲由地穴背出,迎母回朝,从此母子和好。
    这幅雕刻主要表现的是郑庄公与母亲和好后的情节。老太后居画幅中心位置,脸露微笑,举手比划着与庄公交谈,庄公恭敬地站立御案右侧,躬身拱手应答母亲的问话。他头戴王帽,颌下三绺须髯,耳旁垂挂绦穗、流苏,身上穿阔袖长袍,腰上束带。身后紧随一员穿戴盔甲的佩剑将军。御案左面有一文一武二位老臣,一人头戴纱帽,一人头戴金踏镫幞头,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戴纱帽的官员很可能就是颍考叔。左面装饰衬景的窗户中露一后宫嫔妃,正神态平静地注视着金殿上发生的情况。
    这幅雕刻线条流畅,雕法细腻,空透而精巧,人物性格、神态刻画生动,从他们的衣帽、穿戴造型,可以准确地辨认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了解故事大致情节。此雕完成了乾隆(1736~1795)年间,为隆昌禹王宫山门坊石雕。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三元(雅安·石雕)(局部)

    又名《三元记》《节义缘》。故事叙述明代宰相秦欢与户部尚书商容指腹为婚成为亲家,后来商家败落,秦家欲悔婚逼女另嫁。秦雪梅不从,毅然去商家守节并悉心教养商林前妻遗子商辂成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并被招为驸马。雪梅因立志守节、教子有方而留芳后世。
    石雕《中三元》是雅安上里乡陈家山陈姓祖墓墓坊雕刻,清嘉庆六年(1801年)建,为张扬墓主生前节孝贤良、子孙昌盛而选刻“中三元”打马游街衣锦还乡的场面。商辂乘马缓行于杏黄伞下,前面仪仗开道,高举“三元及第”旗幡,一派春风得意景象。人物造型简练,前后呼应,气氛热烈,表现了民间艺人以少胜多的审美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店(隆昌·石雕)(局部)

三家店(隆昌·石雕)(局部)

又名《马寡妇开店》,传统大戏《击天鼓》之一折。故事叙述唐代书生狄仁杰上京赴试,夜宿三家店,店主马寡妇青年丧夫,见狄仁杰人品不凡,顿生爱慕,故用言辞挑逗,然被狄严词拒绝,并赋诗明志,致使马寡妇含羞自尽。

从封建伦理道德看来,寡妇轻佻于礼法不容,如果男子坏人名节,更是德行有亏,因而有神灵在冥冥中监视狄仁杰。石雕《三家店》不仅在选材上与《戏仪》相对应,而且构图也按照均衡、对称、照应的审美原则,安排环境、塑造人物。小生在右,旦角居中,身后云纹托定仙人。《戏仪》有主宰功名利禄的点魁星,《三家店》有执掌文昌教化的文昌帝君,合理自然,毫不牵强。四周缠枝、方胜纹样富于动感,流畅和谐,烘托场景,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槐荫分别(雅安·木雕)

   《槐荫记》之一折,又名《上天梯》《百日缘》,此图与图二四为其中两折。故事最早见于汉代刘向《孝子传》,是后来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传说汉代书生董永卖身葬父,到傅家为奴三年。七仙姬为董孝心所感动,私自下凡,命土地神撮合,指槐树为媒,结为夫妇同至傅家。七仙姬在傅家三天织出锦缎百匹,按约提前返家。百日后七仙姬必须回返天庭,夫妻又至槐荫树下悲痛而别。后来董永高中状元,仙姬天宫生子,下凡送交董永。
    韩家大院平板浮雕《槐荫记》中的“槐荫分别”和“仙姬送子”是传统大幕戏里的重要场次。以平板镶嵌为特色,一人一物均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入设计位置,入槽合缝,粘结牢固,浑然一体。背景平整光洁,关键景物鲜明突出,如“分别”中的槐树、行囊,“送子”中的伞盖、坐骑以及仙姬驾乘的祥云,手中托送的婴儿都恰当地烘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家坡(雅安)

    传统戏《回龙阁》之一折。故事叙述唐末薛平贵离家从军,其妻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而薛则在西凉被招为驸马并继承王位。后来平贵得知宝钏信息,遂回旧地寻妻,至武家坡前,夫妻相遇而不识,经过一番周折,夫妻终得团聚。
    韩家大院窗心木雕《武家坡》和圆雕、平板浮雕不同,采用镂空扇形外框中安排人物活动的形式,造型简练概括,富于装饰韵味。王宝驯手提竹篮作回头状探询状,薛平贵身着华服,遥指远方,正向村妇(王宝钏)打听去路。人物头、脚部与外框合理连接,体现了民间木雕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绑子上殿(雅安·木雕)

    传统戏《上天台》之一折。故事叙述东汉光武帝时,功臣安成侯铫期有子铫刚,平乱有功却遭太师郭容恶言相辱,铫刚将郭容剑劈而死。太师女郭妃为父报仇,奏请诛刚。铫期绑子上殿请罪,帝念其为功臣之后,仅贬至河北为民。父子痛别后铫期请示辞官还乡,帝好言抚慰,挽留在朝。
    韩家大院窗心镂空木雕《绑子上殿》虽属小件作品,但人物典型,衣饰简练,线条流畅,注意心理刻画,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铫期(左)怒目斥子,责其恣事惹祸;光武帝(中)意态亲切,好言安慰功臣;铫刚则表现出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人莽撞性格。在无背景的透空扇形画面中,演绎了一场君臣父子感情冲突的戏剧场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家大院平板浮雕《戏仪》按神话故事需要,把原来舞台上不曾出现的魁星(主宰文运的神祇)雕刻于窦仪背后,冥冥中监察窦的表现,既符合剧情安排,又满足人们审美要求。晶精与窦仪、书案与床榻都雕琢细致,传神地把青年女子夜闯书斋、戏弄窦仪的情节再现于平雕画面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卸甲封王(雅安·木雕)

    故事叙述唐时大将郭子仪奉旨勤王,剿灭安禄山后班师还朝。唐肃宗李亨在金殿听了郭子仪奏报平叛经过后十分高兴,亲自为郭卸去盔甲,加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同时又招其子郭暧为附马,与升平公主结婚,恩宠有加。
    据《新唐书·郭子仪列传》载:汾阳王“富贵寿考,哀荣始终,人臣之道无缺焉”。韩家大院木雕《卸甲封王》,因题材吉祥而备受韩家主人重视,嵌刻在祠堂中坊以资标榜。作品采用圆雕形式,用材考究,雕刻精致。唐肃宗颔首捋须,对郭的功劳大加赞许;郭子仪身披甲胄行色匆匆,似远征归来复命谢恩;太监手捧王冠躬身以待,人物表情神态十分传神。民间艺术家通过三个角色的刻画,便表达了金殿封王这一隆重场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拜月(雅安·木雕)

    传统戏《幽闺记》之一折。故事描写北宋时,战乱中的异姓姐妹王瑞兰和蒋瑞莲夜游花园,姐姐心事重重,妹妹欲控其隐秘躲入花丛。王瑞兰焚香拜月,倾诉对未婚夫蒋世隆的思念,瑞莲才知自己在兵乱中失散的哥哥正是王的未婚夫,姑嫂二人在欣喜中经过一番戏谑,愈显亲热情笃。
    韩家大院平板浮雕《双拜月》,突出拜月主题,画面中一片云托住半轮月,姐姐跪于香案前正默默祈祷,妹妹立于花丛中偷听,概括地点明了闺中姐妹活动的特定环境和主要情节。人物造型借鉴年画的表现手法,富有装饰效果和乡土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屈膝起舞(广元.石雕)


    画面雕刻二人分立左右,右面人物在发掘和修复时受损严重。左面人物戴展脚幞头(幞头为宋金元时期官吏、差吏常戴的官帽,有多种样式),穿圆领窄袖长衫,衣衫前幅上提,扎于腰带之上,下露双腿穿长裤,双手插于袖口内并我叠胸前。双膝微微弯曲,身体前趋,完全处于一种轻漫、优美的舞蹈境界。残留的右面人物双手举拍板,正在拍板击节,左面人物应节而舞。
    宋金元时期,乐舞和杂剧并称,杂剧表演时,歌舞和杂剧交错上场表演。这一幅踏节而舞的“舞蹈二人”是以一种角色身份在表演,从他们的穿戴来看,其身份为官吏,也许是乐官,这种角色行当在宋杂剧表演中称之为“装孤”。宋代,士农工商,诸行百业,衣装各有本色,不能随意混淆。通过衣装穿戴的不同,可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这里,舞蹈的内容应与一个官员有关,他边舞边唱,处于一种“踏歌”形态。故事的发展变化是在歌舞中展开的,其舞蹈有一定的戏剧性。画面无任何环境刻画,虚拟的空间让舞蹈更趋自由地去表现。舞者姿态刻画得轻柔优美,十分生动。他的穿戴装扮与宋金元时期遗留下来的砖雕、石刻、壁画中的杂剧艺人的衣着相同,此幅浮雕应为同一时期墓室雕刻。
    该石雕现存广元皇泽寺。

相背逗趣(广元·石雕)


    1974年广元四○一医院建筑工地发掘一座宋淳熙年间墓葬,出土多幅墓壁石刻,其中四幅画面雕刻手法相似,边框线条相同,画幅大小相等,为一组表现南宋时期地方杂剧表演的石刻。“淳熙”为宋孝宗赵?年号,当时,宋金两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社会暂趋稳定,杂剧演出仍十分兴盛。“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宋·吴自牧《梦粱录·伎乐》),说明南宋时期的杂剧表演以滑稽幽默见长。
    “相背逗趣”画面雕刻二人,相背坐于石坡上,占据画面左右两侧。左坐者头裹巾,穿圆领窄袖长衫,脚穿一般平底布靴,略侧身用右手指定右面从者,口形略歪,似乎正向观众介绍右坐者是谁,或要做什么;右坐者头上亦裹布,也穿圆领窄袖长衫,他翘一只腿,默坐无语,好似任凭别人的随意调笑。画幅中部下方刻一大石坡,石坡略有凸凹处理,并用线刻表现石坡的皱摺和小草数棵,竹枝数竿。石坡、竹丛交待出环境是在野外。二人穿戴服装为宋代一般庶民百姓氏衣着,也许他们扮演的正是“村之愚妇”之类角色,或相伴而行,或偶然相遇,共歇于石坡之上。二人互相间的关系和神态,说明表演正在展开,这种以白科诨为主的表演,其特点就是滑稽与幽默。
    整幅画面,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人物形象用浮雕,强调其空间和立体感觉;环境物象用线刻,强调其平面的装饰效果。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该石雕现存广元皇泽寺。

相背逗趣(广元·石雕)


    1974年广元四○一医院建筑工地发掘一座宋淳熙年间墓葬,出土多幅墓壁石刻,其中四幅画面雕刻手法相似,边框线条相同,画幅大小相等,为一组表现南宋时期地方杂剧表演的石刻。“淳熙”为宋孝宗赵?年号,当时,宋金两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社会暂趋稳定,杂剧演出仍十分兴盛。“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宋·吴自牧《梦粱录·伎乐》),说明南宋时期的杂剧表演以滑稽幽默见长。
    “相背逗趣”画面雕刻二人,相背坐于石坡上,占据画面左右两侧。左坐者头裹巾,穿圆领窄袖长衫,脚穿一般平底布靴,略侧身用右手指定右面从者,口形略歪,似乎正向观众介绍右坐者是谁,或要做什么;右坐者头上亦裹布,也穿圆领窄袖长衫,他翘一只腿,默坐无语,好似任凭别人的随意调笑。画幅中部下方刻一大石坡,石坡略有凸凹处理,并用线刻表现石坡的皱摺和小草数棵,竹枝数竿。石坡、竹丛交待出环境是在野外。二人穿戴服装为宋代一般庶民百姓氏衣着,也许他们扮演的正是“村之愚妇”之类角色,或相伴而行,或偶然相遇,共歇于石坡之上。二人互相间的关系和神态,说明表演正在展开,这种以白科诨为主的表演,其特点就是滑稽与幽默。
    整幅画面,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人物形象用浮雕,强调其空间和立体感觉;环境物象用线刻,强调其平面的装饰效果。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该石雕现存广元皇泽寺。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揖互贺(广元·石雕)

    画面仅雕刻左右二人,二人戴同样的官帽展脚幞头,穿同样的圆领阔袖长袍,腰围玉带,双手执朝笏。他们弯腰躬身,似在互相称贺或问候。这是一对作宋代官员装扮的两名杂剧演员在作场表演,也就是当时常常演出的“假官戏”。左面官员神态谦恭些,即主动又迫切,一双袖头飘荡不止,腰弯得又低又快。右面官员侧面,但不侧身,他略弯腰作答礼状,平静的神态中透出满足。当时,这类演出角色行当,称之为“装孤”。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孤,当场装官者”。宋杂剧有《孤夺旦六幺》《孤和法曲》《三孤惨》《四孤好》等剧目。石雕画面刻画的由杂剧演员扮演的二官员由最初的互敬问候、祝贺,进而调侃、戏谑,可能最后发展到以笏相击的打闹,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表演出放纵逗乐,使笑谑达到高潮,来满足和取悦观众。其表演还具有汉唐以来“参军戏”谐、谑、逗、哏的演出特色。
    此幅雕刻人物比例适度,衣纹线条刀法流畅,人物情态刻画精细而准确,它与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区出土的宋元时期砖雕、石刻、壁画所展现的杂剧表演的格调十分相似。
    该石雕现存广元皇泽寺。

发表于 2006-6-5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雕刻艺术品,只能跪下双膝观看!此作应是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0:56: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潼关(万源·石雕)


战潼关(局部)

    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凉马腾被曹操杀害,其子马超闻讯大怒,发兵为父报仇,于潼关大败曹兵。曹操于乱军中为求脱逃,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画幅右面雕刻战将马超,身穿盔甲,跨骑战马,手执长矛,年轻英武。曹操居画面中间,胯下战马奔逃,头上水发长甩,双臂上举,一副惊恐逃窜状态。画幅左面迎来一员将官,系曹将曹洪,他跨骑战马,张弓搭箭欲射杀马超。曹操马后跌落一冠帽,极似戏曲舞台上的太师巾,帽后有一对冲天翅,一般为文职一品大员所戴。在背景上,艺人匠心独运,雕琢了龙争虎斗的场景。借助丰富的物象来烘托画面气氛,揭示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交待故事内容。雕刻原上彩,多处彩色脱落,石质裸露。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会(局部)


    又名《聚古城》,取材于《三国演义》。关羽身陷曹营,三次请辞于曹,曹操不允。关羽只好挂印封金,保护二嫂闯过五关奔古城而去。曹将蔡阳领兵紧紧追杀,张飞拒不开城,声言助鼓三通,先斩蔡阳,然后弟兄才能相见。关羽力斩蔡阳于马下,张飞开城迎入,赔礼认罪,桃园弟兄又得聚会。
    此幅雕刻作横幅对称性构图,左右各雕战马一匹。马上两员大将,右面张飞圆眼怒睁,颌下满是虬髯,手执“丈八蛇矛”;左面关羽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洒胸前,手执单刀,正挥左臂作制止状,毫无迎战之态。雕刻艺人对关张二位大将的神态、衣着、战马、各执兵器刻画细腻准确,马前有二小卒在厮杀,其他陪衬人物均显露局部,仅作为一种物象来充填画面,起到丰满、均衡的审美效果。雕刻艺人在《古城会》的情节处理上,显然参照了《三国演义》的描写,人物造型却依照戏曲舞台的人物装扮。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战马超(万源·石雕)


夜战马超(局部)


    又名《葭萌关》,取材于《三国演义》。汉末,张鲁命马超攻打葭萌关,诸葛亮用激将法遣张飞迎战。马、张二将连续交战,胜负难分。适天色将晚,遂各自安排灯火,挑灯夜战。后诸葛亮遣人散布流言,让马超进退维谷,复派人游说,马超乃归顺刘备。
    画幅左面为马超,武生装扮,胯下战马扬头嘶鸣,高举银枪拒敌(可惜兵器已损)。张飞圆眼豹额,络腮短须,腰围战裙,所骑战马亦扬头嘶鸣。他手执一对短鞭,严阵以待。画幅对称构图,表现了马、张二将连续夜战的特殊场景。
    画面构图丰满,强调战斗气氛的烘托,不追求人体比例的准确真实,而对人物头面、马头、鬃毛、辔头、饰件却精雕细琢。尤其是善于运用典型道具——各式彩灯和战斗双方神态各异的士卒,强化挑灯夜战的典型环境。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英战吕布(局部)

    此幅雕刻画面共15人,战马4匹。构图平行展开,采用左右相向争斗布局。左面依序为刘备、关羽、张飞,右面仅吕面一人。四员战将身后皆有偏将侍从,他们半露头面作观阵助威状。这些半身人物形象衬托了立体人物,丰富了画面层次,渲染了激烈争斗气氛。张飞与吕布马前雕有二小卒,一人倒地,正被对方挥掌猛捶,近乎儿童嬉戏打斗,是雕刻艺人对严肃争战场面的调侃,正如杂技表演中的小丑,总是让惊险场面显出一些轻松和欢乐。人物装扮造型、兵器道具,艺人未作深入推敲,只追求戏曲情节的大概吻合。精细部分,如眉眼、须发,主要依靠彩色、墨线的描绘来表现。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醉写》。画幅右面4人,有文有武,为朝堂上文武官员。第五人为李白,一人坐于椅上,头戴方翅纱帽,穿大红阔袖长袍,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执一巨笔,作欲书写之态。高力士双手捧定李白皂靴。杨贵妃头戴凤冠,身穿阔袖长袍,双手捧定一方巨砚。身侧一人展开一条幅,条幅上书“李白罪……”(工匠误“醉”为“罪”)三字。番使头裹帕,上插一长长单翎,拼力牵动身后一头白象,墨色勾画面部、丑陋而凶恶。他身后又有五人露半身,手中皆执兵器,为朝堂上之武士。整幅画面显得十分拥挤,是雕刻艺人满足人们“圆满丰盛”、“热闹喜庆”的欣赏习惯而突出一个“满”字的例证。
    所刻人物、道具、场景杂物皆随类着彩,特别注重面部的刻画,往往用白色粉质颜料平涂之后,再用黑色颜料勾画眉眼、须发,强调人物表情和角色的身份。
    所刻人物、道具、场景杂物皆随类着彩,特别注重面部的刻画,往往用白色粉质颜料平涂之后,再用黑色颜料勾画眉眼、须发,强调人物表情和角色的身份。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滴血成珠(万源·石雕)

    传统戏曲《四下河南》之一折。北宋时,巴州仪陇赵炳贵因其兄炳南父子疑他欲独占家产而被谋害,其妻田氏多次上告不果。河南书生古城璧探亲入川,得知田氏冤情,代其写状,并资助盘费,嘱田氏去河南开封府寻包拯为其伸冤。后田氏女琼瑶几经磨难,四下河南,经包拯勘审,真相大白,将赵炳南等犯捉拿归案。孰料赵受审时反诬琼瑶品行不端,早失贞操,其诉状不足为凭。包拯命置金盆盛水,琼瑶当堂滴血成珠,验定其贞节不污,主犯赵炳南父子终被腰斩。
   画面上,公堂一片肃穆,衙役们举刀拔剑,张铡待命。断案中的包拯(中)铁面怒目,轻捋长须,正急促思考案情,等待着验血的结果。琼瑶蹲于公案之前,支出手指向盆内滴血。赵炳南父子(右四、三)手摇纨扇,故作镇静,谁知等待他们的正是自己身边张开大口的两副铜铡。画面着彩皆为原貌,人物面目、衣物和弄械用色沉静,与剧情氛围十分协调。人物面部表情和身段造型富于戏曲特征,可视作民国初年四川戏曲舞台演出的再现。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翠屏山(盐亭·石雕)

  取材于《水浒全传》。宋代,石秀与杨雄结拜为兄弟,寄居杨家。杨妻潘巧云慕石秀英俊,有意挑逗,被严词斥责,潘妒恨于怀。后巧云与恶僧裴如海私通,被石秀发现,告知杨雄。杨雄醉归,巧云反诬石秀调戏自己。杨不查真伪,与石秀绝交。石秀愤而离去,夜杀裴如海,与杨雄计诓潘巧云至翠屏山,勘问奸情,终于真相大白,杨怒杀巧云。
    画面作平行左右展开,只雕人物,不刻环境,让人物动态、典型道具去提示故事情节。潘巧云(左一)水发飘于脑后,双手被捆吊,下身着裙,衣衫下角飘动,极力挣扎。杨雄居画幅中间,衣衫前幅提起扎在銮带上,腿上裹绑腿,左手举匕首刺向潘巧云。石秀头戴圆顶短沿毡帽,穿短衣,裹绑腿,正举手制止杨雄。人物造型比例适度,衣裙的折叠交待清晰,刀法粗犷,刚劲有力。故事情节浅显明了。此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天梯(盐亭·石雕)

    又名《皇都市》。故事见《槐荫分别》。
    画面雕刻9人,下方居中刻画的是主角董永,头戴状元帽,上插金花,身着圆领大袖官衣,腰束玉带,跨骑骏马,双手作朝揖之状,面露喜悦。马的前后有侍从5人,有的鸣锣开道,有的跪地禀报,有的执标字旗,有的执伞盖,前呼后拥,显示一派热闹场面。右上方仙姬身穿宫装,踏祥云冉冉而降。前行者怀抱一幼儿,后随者举袖耸肩作惊喜之状。
    此副雕刻人物造型参照戏曲舞台形象,身段比例适度,衣帽刻画细腻逼真。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上下呼应,主题突出,“荣归”与“送子”两个情节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此雕为盐亭麻秧乡石牌坊装饰。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