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59老先生

[贴图]四川民间戏曲雕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巨埋儿(盐亭·石雕)

    取材于《搜神记》,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郭巨家贫,有子三岁,郭母每餐都要减食让与孙儿。郭与妻商定:家贫食少,不如将儿活埋,以免分食老母之食。郭遂挖坑埋儿,掘地三尺,忽见黄金一釜,内有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郭子遂免遭坑杀,人皆以为郭巨孝行所致,后世据以为戏。
    此幅画面共雕刻4人,左为一武财神,代表天意化身,右手举鞭,左手点地,一道弧光由指尖射出,弧光中有无数金元宝。郭巨居画幅中间,头裹帕,穿短衫,捆腰带,一手提锄,一手抱元宝于怀,喜极回头与妻交谈。其妻一手掩口作喜极状,一手牵定幼儿。小儿郎单腿蹬向其母作挣扎状。画面雕刻手法简练,造型朴实,郭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田射猎(盐亭·石雕)

    又名《射白鹿》,取材于《三国演义》。汉末,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一日,汉献帝许田射猎,曹操抢过献帝之弓,射中白鹿,三军以为天子所为而齐呼万岁,曹操挡在帝前欣然受之。此举激怒了随行的张飞,欲杀曹操,刘备极力劝阻。画面中,汉献帝年轻俊秀,乘坐车辇,作开弓放箭之态。身后推车小卒头裹巾帕,长衫下幅挽扎于腰间。右下角雕有带箭奔跑的双鹿。献帝、小卒、双鹿构成画面下部情节。山石之上,曹操跨马抢前。豹眼虬髯的张飞,手提长矛紧追于后,欲杀曹操。整幅画面构图丰满,布局得当,浅浮雕手法更注重线的疏密组合,表现人马杂沓的大场面,交叉重叠而不繁乱。画面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仕林祭塔(芦山·石雕)

    老本《白蛇传》之一折。许仙之子许仕林,发奋攻读,考中状元,奉旨省亲祭塔,仕林到雷峰塔下拜祭母亲。哭声震动了被压在塔内的白素贞,却因塔阻隔,母子不能聚会。在四川戏曲演出中,许仕林有大段声情并茂思念母亲的唱段,是以唱为主的折子戏。
这幅画面为竖方形,画幅下边雕刻一片山石,许仕林一身状元打扮,站在山石之上,仰头上望。画幅左上露出一尖塔顶,塔与许仕林之间雕刻有卷云三朵,云朵之间,露出人首蛇身的白娘子形象。雕刻艺人为了交待更多的故事情节变化,在物象的组合、画面的构成上,用浪漫、夸张的戏剧化处理,让人首蛇身形象隐现于云际之间,云涌风动的神秘气氛,强化了压在塔内的白娘子思子心切的悲哀,使这一神话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发表于 2006-6-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59老先生收集的这些戏雕资料都是宝贝哟!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烂龙(峨眉山·石雕)

 

《水晶柱》之一折。南海有鳝鱼精号“烂龙”,与鼋精相好,互称龙哥哥、鼋幺妹。韦驮奉观音菩萨法旨捉拿鼋妖,烂龙不平,全身披挂欲与韦驮决一雌雄,最后被韦驮打得落花流水。此剧重讲口,唱念以滑稽幽默为重,剧中烂龙以襟襟丑应工。
    此幅画面由上中下三段构成。上段主要雕刻观音菩萨,菩萨手执拂尘打坐中央,龙女、善财童子紧紧随护在菩萨两侧。画面中段主要雕刻神将韦驮,左手高举降魔杵,右手挥向前下方。他容面丰满、开阔,怒目注视二精。画面下段雕刻鼋精与烂龙。鼋精头戴女帅盔,上插双翎,倒扳翎子,单腿站立,提左脚站在烂龙膝上。烂龙的装束调侃风趣,最具川剧特色:插独翎子,一只赤脚,另一只脚穿靴子,靠旗插在腰间。头上束发,八字眉,三绺须,光着膀子单脚跪地,双手捧定鼋精小脚。二精身形回应、面目相向构成一组情节。《收烂龙》与《水漫金山》同为峨眉山七佛殿石柱画面,为晚清戏曲雕刻较为流行的雕绘结合的造型手法,装饰性较强,依靠画面丰富热闹而吸引观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头寨(雅安·石雕)

    又名《闯寨》,是传统戏《幽闺记》之一折。故事叙述宋代忠良之后庹世虎遭奸佞迫害,在虎头山占山为王。适逢金兵南侵,秀才蒋世隆与逃难途中所遇之女子王瑞兰途经虎头山,被掳上山。庹不知详细,欲留男入伙,放女上路,蒋、王痛哭难舍,后经庹仔细盘问,才知蒋系其恩兄,遂设宴款待,礼送二人下山。
    石雕《虎头寨》系雅安河北乡砖石结合的节孝总坊横梁装饰。这幅浅浮雕线刻简洁流畅,景物除一桌以外,余皆省略,而剧中主要人物蒋世隆、王瑞兰和庹世虎则细加刻画,其眉眼、式口、服饰、道具,皆细腻准确而生动,画面舞台演出特征显著,为晚清川剧舞台演出此剧的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春禄责侄(盐亭·石雕)

    传统戏《双登科》之一折。隋代,书生胡连成年少时父母去世,依靠大伯父胡春禄供养,后娶妻王氏,生有一子。时值大比之年,胡春禄有心资助连成与自己的儿子胡青云上京赴考,于是遣青云送银两到连成家。适连成醉归,见王氏与堂弟共处一室,顿生疑窦,由此闹出一段纠纷。后胡春禄赶至,说明情况,责备连成妄生是非,连成知过,遂与青云治装上京,兄弟二人双双金榜题名。
    胡春禄员外打扮,右手理须,坐于圆凳上,左手执杖敲地,责问连成。胡连成戴角角巾,穿阔袖长衫,跪地拱手认错。连成妻王氏怀抱婴儿,架腿于膝,坐靠背椅上。胡青云手执折扇,见其父责兄,回首劝慰嫂嫂。画面紧紧抓住连成悔悟跪地认错情节,着力刻画人物情态,提示故事前后发展变化。胡王氏的神情姿态尤其生动自然,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此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洪州(雅安·石雕)


战洪州(局部)


    《杨家将》故事剧中的一折。叙述宋代三关总镇杨延昭被辽困于洪州,八贤王保荐佘太君挂帅统兵驰援,太君不愿受命。八贤王与寇准用语言激励穆桂英,终由穆桂英挂帅,杨宗保任先行,统帅杨家兵将,大破辽兵于洪州。
    雅安河北乡砖石结合的节孝总坊是晚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倡导德行所建,妇女题材是坊上雕刻的主要内容,横梁浅浮雕《战洪州》为其代表。画面组合疏密得当,刀法圆润简洁。主人公穆桂英挥刀驰马,率军奋勇杀敌。众女兵造型各异,英姿飒爽,有所向披靡之势。敌将丢盔卸甲,狼狈而逃。双方作奔驰状的战马于写实中略作夸张,地上云状烟尘,烘托了战马狂奔的动感,突出了激烈的战争氛围。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扯符吊打(芦山·石浮雕)

    《白蛇传》之一折。《白蛇传》也称《义妖传》,故事源自明人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人《雷峰塔传奇》,但川剧在长期演出这一动人故事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不少的丰富和发展。剧中小青这一角色时由武生扮演是男性,时由奴旦扮演是女性,视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与其他地方剧种有显著的不同。这幅石雕画面没有出现白娘子形象,仅雕刻小青与王道灵二人。小青头顶挽髻,戴额子,两耳旁怒发上耸,眉目张怒,完全是一幅男性凶神恶性循环煞的造像。但她胸前衣衫掀开又露出上腹及双乳,彩裤下还露出一双小脚,显然又是女性。她一手揪定王道灵,一手高举响篙作痛打状。王道灵头戴莲瓣状帽子,留三撮须,双手被捆吊在一树枝上,他正回头求饶。这幅芦山飞仙乡石雕与同一地区光绪十一年完成的另一幅《扯符吊打》图六四为同一剧目、同一情节。其特殊之处在于小青形象的塑造,完全参照四川戏曲舞台人物的特殊造型。由此可见,百余年前,四川戏曲舞台上演的《白蛇传》就和其他剧种有很大不同。这一幅《扯符吊打》石雕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形象物证。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将责夫(叙永·石雕)

    旧时的四川,在水源较缺的宗祠寺庙、深宅大院都置有蓄水以备消防之用的石水缸,俗称“太平缸”。水缸四周雕饰的各种纹样,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秀的戏雕作品。叙永春秋祠收藏的各式各样的石水缸以及上面留存的戏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点将责夫》是雕刻在石水缸上的装饰,是传统戏《战洪州》中的一折。故事叙述穆桂英挂帅率兵解救洪州之围,其夫杨宗保为先行,而杨不仅不服,反违纪出阵,兵败而返。为严肃军纪,桂英忍痛杖现宗保,后又亲为治伤并晓以大义,夫妻和好,同心破敌。
    石雕《点将责夫》以行军帐篷环绕画面,构成以跪地请罪的杨宗保为中心的戏剧场面。穆桂英高居于中军宝帐,挥动令旗传令施惩;杨延昭坐于一旁,责子不肖,违犯军纪;身后孟良执斧、焦赞挥鞭,神情专注,焦急万分。雕刻细致,繁简适度,个性鲜明,矛盾冲突集中,是清代家什石刻戏雕中的代表性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凤楼(叙永·木雕)

    传统神话戏《引凤楼》叙述春秋时周宣王史官萧史善吹萧,秦穆公将女弄玉嫁萧,萧史每日教弄玉吹箫学凤鸣。数年后果然酷似,引来彩凤,秦穆公遂为他们夫妇筑起引凤楼。后来萧史乘龙,弄玉驾凤,双双飞升而去。
    木雕《引凤楼》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叙永春秋祠撑弓装饰,雕工精细,造型生动,构图巧妙,上下两段互为照应。上段云层中着力雕琢龙飞凤舞,羽鳞逼真;萧史夫妇夫唱妇随,兴高采烈,下段的秦穆公在太监的扶侍下,身着诸侯装束,冠插羽翎,手扶玉带,含笑正为女儿的美满婚姻祝福,为获如此乘龙快婿而高兴。
    对称、均衡、类比是民间戏雕在长期对形式美的执着追求中所形成的表现手法。和《引凤楼》相对方的木雕,虽然故事内容不同,然而构图上大体一致,人物安排也是上二下三,云纹相间,互为关联,展开情节。两幅木雕排列在相邻两根柱上,左右对称,相互响应,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姬送子(叙永·木雕)

    传统戏《槐荫记》之一折,又名《皇都市》。董永得中状元后,钦赐打马游街,路经皇都市。妻子七仙姬从天而降,相对诉说离别之苦,并将在天宫所生之子送还董永。
    叙永春秋祠圆柱撑弓木雕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作品,雕刻艺人因材施艺,既遵循对称均衡的原则,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扬鞭跃马的文、武状元游街场面。主人公衣着华贵,线条圆润流畅。座马昂首奋蹄,姿态生动,连马镫、马鞭也刻得十分真实精致。在随从的簇拥下,一派春风得意马蹄疾景象。撑弓上段雕刻了执扇彩女伴随下的仙姬,怀抱婴孩,脚下祥云蔼蔼,冉冉而来,既合理利用了长条形材料位置,满足建筑的需要,又界划了天上人间,交代了从天而降送子的典型环境。两组木雕相对而立,互相响应,对比强烈,显示了雕刻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高超技艺。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渡蓝关(叙永·石雕)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自吟》诗为传统戏曲《渡蓝关》提供了素材,进而敷演成神话戏。故事叙述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往潮阳。随身只带仆人张千、李万,行到蓝关遇大雪封山,后又被虎豹冲散。绝望之际,其侄韩湘子(八仙之一)前来点化。此时韩愈顿悟,遂随湘子超升仙界。
    石雕《渡蓝关》为春秋祠石水缸装饰图案,画面着力表现主仆三人行至瘴江边上,漫天大雪,人疲马乏,束手无策的情景和心态。虽然有舟人戴笠披蓑驾船而来,但韩愈仍怅然若失,行步踯躅。随行马匹面对滔滔大江和凛烈寒风垂首喘息,裹脚不前。石雕不仅准确地刻画了戏中人物的服饰、神态和特定环境,而且还利用有效空间,在左上方雕出片片祥云,韩湘子含笑执箫而来,给面临绝境的韩愈带来生机,形象地表现了仙人降凡指引迷津的戏剧场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进宫(叙永·石雕)

    《保国图》之一折,画面故事见图三四《抱龙登殿》。
此图特写李艳妃和襁褓中的太子被意欲篡夺皇权的父亲李良囚于宫中,徐彦昭和杨波被召二次进宫,冒险敲开禁门,领受抱龙传国重任的情况。
    此雕刻于春秋祠清代石水缸上。画面工整细腻,情节鲜明突出。大面积的建筑物背景,近似界画而又不喧宾夺主,清晰的线条,合理的透视,刻画了皇家内庭的森严、燕飞不到之所的幽谧,是人物必不可少的陪衬和环境写照。人物衣纹流畅自然,颇显织物质感。杨波之子(右三)用徐彦昭(右二)之锤敲门之际,徐与杨波(右一)正商筹除奸辅国大计。艳妃(左一)被办,无计可施,只有徐彦昭之女在侧佑护。现今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造型与此雕仍无大异,足可印证四川戏曲剧目的历史传承渊源和它与石刻艺术的交融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峨眉山·石雕)

 


    这幅画面雕刻在峨眉山报国寺内七佛殿石梯护栏石柱上。报国寺七佛殿修建年月很早,在清代多次有维修和扩建。此幅雕刻极有可能制作于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画面共雕刻6人,分上中下三段构成画面。依靠三段内容的组合,交待了《金山寺》大战场面的来龙去脉。
    上段画面雕刻许仙、法海、小沙弥。许仙头戴蓝苏巾,手举迷魂伞,立于法海身后,神态茫然。法海头戴毗卢帽,络腮胡,坐于佛案前,右手微举,正指挥小沙弥展开一件袈裟,抵御小青、白娘子的进攻。
    中段雕刻小青与白娘子,小青头戴如意英雄结的日罩子,腰上扎百褶短腰裙,彩裤下露出一双小脚,手举双剑稳站船头。白娘子戴女帅盔,倒扳双翎,腰间百褶裙飘酒,彩裙下也露一双小脚,侧身回顾,紧靠小青立于船头。人物的神情动态和衣裙穿戴都刻画得十分细腻。
    船舟之下为画面的第三段,几朵飞溅的浪花表示水漫金山。浪涛之间冒出王道灵,作躲藏偷窥、幸灾乐祸的神态。为了强调画面的装饰性,雕刻艺人把画面上下边框雕刻成云纹图案,让牡丹图案填充其上,瓦当图案充塞其下。人物形象在画幅中作平面展开,不发生透视大小变化,有着彩痕迹,适于近距离观赏。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待月(芦山·石雕)


    故事取材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之一段。
    解元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崔相国之女莺莺,二人暗中相爱。通过崔府丫头红娘的帮助和撮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画面表现莺莺月夜于寺中西厢约会张珙,但恐崔夫人察觉,张珙只得越墙而入,故此情节俗称“张生跳墙”。画面中,张珙喜形于色,攀枝逾垣;热心肠的红娘(下左)深恐惊动他人,手托张生之脚,一双机灵的眼睛,监视着四周的动静;小姐莺莺(下右)静立一旁,咬着手绢含羞以待,生动地表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闺中少女渴望幸福一刻的神态。全雕技法粗犷简洁,主题重心偏右,左方几乎以半幅画面置以景物,突出墙垣和寺庙建筑,点出了故事环境,也恰当地烘托了主画面。
    此雕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芦山唐家山墓门石雕。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琴斩考(芦山·石雕)

传统戏《五弦醢》之一折,故事源自《封神演义》。殷纣王无道,西伯侯姬昌被囚,其子伯邑考解献三宝救父。纣王宠妃苏妲已见他年轻美貌,借口学琴挑逗邑考,被严辞拒绝。妲已恼羞成怒,反诬邑考调戏自己,纣王将邑考剁成肉酱,令西伯侯亲食子肉。
    石雕《传琴斩考》为芦山唐家山墓门装饰。画面仅一生一旦,苏妲已着宽袖锦袍,披云肩,戴女帅盔,双手扳动雉翎,目光斜视伯邑考,一幅轻佻风流神态。伯邑考一手挽住飘带,一手摇动表示婉拒,左脚迈阶沿,似急欲摆脱妲已的纠缠。人物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衣饰线条明晰,有流动感,是清代石刻戏雕中的典型生旦戏,也反映了当时雅安一带戏曲舞台上演剧目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梅教子(芦山·石雕)

    取材于明代传奇《断机记》,为四川戏曲《中三元》(或名《三元记》《节义记》)之一折。刻于芦山唐家山墓门。
    此雕风格浅、朴、简、犷,是雪梅械训商辂那一时刻的“定格特写”:商辂头上飘曳的云纹,预示了他日后必将青云直上。雪梅的怒态、商辂的怯容令人一目了然。然雪梅高举竹械惩罚商辂时,却又不忍打下,这种外严内宽的心态刻画表现了母性的慈爱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祖寿(芦山·石雕)


玉祖寿(局部)

    四川戏曲中的“大贺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于芦山飞仙乡墓门。
农历四月初九日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寿辰。当日,不论天上、人间、地狱的各路仙佛、凡俗、鬼怪的代表,都要上朝天庭,向玉皇大帝祝寿。
    此幅场面壮观的石雕,以对称格局排列了30名各色人物,玉皇大帝和“七仙之宗”西王母中坐微笑,因为“玉皇大帝信仰兴起后,人们又把西王母与之相匹”(《中国民间诸神》),二人遂为寿庆之主。在这幅仙、佛、人、鬼的大千世界里,既有运筹天界的天官(右四),也有主宰地狱的阎罗(右十二);既有捧笏作态的文臣(右十四),也有执械护卫的武士(右三、左五)。在左列的朝贺者中,不少人物斜持“如意”,象征吉祥。如此盛大的庆典,表明了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确是“制命九天之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王也”(《大洞真经》)。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营门斩子(芦山·石雕)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于芦山飞仙乡墓门的石浮雕。故事源于演义小说《征西全传》,此剧为传统戏曲《芦花河》之一折,今川剧一名《斩应龙》。
    唐代,薛丁山、樊梨花夫妇奉旨率义子薛应龙西征,不料应龙违犯军法,临阵招亲。其母樊梨花为正军纪,下令斩之。薛丁山闻讯赶至,为应龙辩解说情。梨花不允,夫妻间为军法与亲情论辩不休。薛丁山无奈,用自己与樊梨花亦有临阵招亲的旧事,说服了樊梨花,饶恕了应龙。
    剧中主角薛丁山(左二)和樊梨花(右之踞案者)正在为义子应龙(下跪者)的过错性质争辩——丁山指责妻子无情,梨花显得不屑一听,而肇事者应龙反而从中劝解。有趣的是,他们左右两侧的校尉、侍女对这一场家庭纷争听得津津有味,露出会心的微笑。
    雕刻粗细得宜,主次分明,构图紧凑。其中,樊梨花头戴帅盔,上插雉翎,斜挎战袍,手执令旗,威风凛凛地坐于中军帐内。薛丁山一手揽须,一手指斥梨花薄情。后排士卒的服饰及其所持“标字旗”等道具,体现了四川戏曲装扮模式和身段势口的特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