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战潼关(局部)
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凉马腾被曹操杀害,其子马超闻讯大怒,发兵为父报仇,于潼关大败曹兵。曹操于乱军中为求脱逃,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画幅右面雕刻战将马超,身穿盔甲,跨骑战马,手执长矛,年轻英武。曹操居画面中间,胯下战马奔逃,头上水发长甩,双臂上举,一副惊恐逃窜状态。画幅左面迎来一员将官,系曹将曹洪,他跨骑战马,张弓搭箭欲射杀马超。曹操马后跌落一冠帽,极似戏曲舞台上的太师巾,帽后有一对冲天翅,一般为文职一品大员所戴。在背景上,艺人匠心独运,雕琢了龙争虎斗的场景。借助丰富的物象来烘托画面气氛,揭示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交待故事内容。雕刻原上彩,多处彩色脱落,石质裸露。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夜战马超(局部)
三英战吕布(局部)
此幅雕刻画面共15人,战马4匹。构图平行展开,采用左右相向争斗布局。左面依序为刘备、关羽、张飞,右面仅吕面一人。四员战将身后皆有偏将侍从,他们半露头面作观阵助威状。这些半身人物形象衬托了立体人物,丰富了画面层次,渲染了激烈争斗气氛。张飞与吕布马前雕有二小卒,一人倒地,正被对方挥掌猛捶,近乎儿童嬉戏打斗,是雕刻艺人对严肃争战场面的调侃,正如杂技表演中的小丑,总是让惊险场面显出一些轻松和欢乐。人物装扮造型、兵器道具,艺人未作深入推敲,只追求戏曲情节的大概吻合。精细部分,如眉眼、须发,主要依靠彩色、墨线的描绘来表现。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古城会(局部)
取材于《水浒全传》。宋代,石秀与杨雄结拜为兄弟,寄居杨家。杨妻潘巧云慕石秀英俊,有意挑逗,被严词斥责,潘妒恨于怀。后巧云与恶僧裴如海私通,被石秀发现,告知杨雄。杨雄醉归,巧云反诬石秀调戏自己。杨不查真伪,与石秀绝交。石秀愤而离去,夜杀裴如海,与杨雄计诓潘巧云至翠屏山,勘问奸情,终于真相大白,杨怒杀巧云。 画面作平行左右展开,只雕人物,不刻环境,让人物动态、典型道具去提示故事情节。潘巧云(左一)水发飘于脑后,双手被捆吊,下身着裙,衣衫下角飘动,极力挣扎。杨雄居画幅中间,衣衫前幅提起扎在銮带上,腿上裹绑腿,左手举匕首刺向潘巧云。石秀头戴圆顶短沿毡帽,穿短衣,裹绑腿,正举手制止杨雄。人物造型比例适度,衣裙的折叠交待清晰,刀法粗犷,刚劲有力。故事情节浅显明了。此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又名《射白鹿》,取材于《三国演义》。汉末,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一日,汉献帝许田射猎,曹操抢过献帝之弓,射中白鹿,三军以为天子所为而齐呼万岁,曹操挡在帝前欣然受之。此举激怒了随行的张飞,欲杀曹操,刘备极力劝阻。画面中,汉献帝年轻俊秀,乘坐车辇,作开弓放箭之态。身后推车小卒头裹巾帕,长衫下幅挽扎于腰间。右下角雕有带箭奔跑的双鹿。献帝、小卒、双鹿构成画面下部情节。山石之上,曹操跨马抢前。豹眼虬髯的张飞,手提长矛紧追于后,欲杀曹操。整幅画面构图丰满,布局得当,浅浮雕手法更注重线的疏密组合,表现人马杂沓的大场面,交叉重叠而不繁乱。画面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战洪州(局部)
仕林祭塔(芦山·石雕)
老本《白蛇传》之一折。许仙之子许仕林,发奋攻读,考中状元,奉旨省亲祭塔,仕林到雷峰塔下拜祭母亲。哭声震动了被压在塔内的白素贞,却因塔阻隔,母子不能聚会。在四川戏曲演出中,许仕林有大段声情并茂思念母亲的唱段,是以唱为主的折子戏。这幅画面为竖方形,画幅下边雕刻一片山石,许仕林一身状元打扮,站在山石之上,仰头上望。画幅左上露出一尖塔顶,塔与许仕林之间雕刻有卷云三朵,云朵之间,露出人首蛇身的白娘子形象。雕刻艺人为了交待更多的故事情节变化,在物象的组合、画面的构成上,用浪漫、夸张的戏剧化处理,让人首蛇身形象隐现于云际之间,云涌风动的神秘气氛,强化了压在塔内的白娘子思子心切的悲哀,使这一神话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水晶柱》之一折。南海有鳝鱼精号“烂龙”,与鼋精相好,互称龙哥哥、鼋幺妹。韦驮奉观音菩萨法旨捉拿鼋妖,烂龙不平,全身披挂欲与韦驮决一雌雄,最后被韦驮打得落花流水。此剧重讲口,唱念以滑稽幽默为重,剧中烂龙以襟襟丑应工。 此幅画面由上中下三段构成。上段主要雕刻观音菩萨,菩萨手执拂尘打坐中央,龙女、善财童子紧紧随护在菩萨两侧。画面中段主要雕刻神将韦驮,左手高举降魔杵,右手挥向前下方。他容面丰满、开阔,怒目注视二精。画面下段雕刻鼋精与烂龙。鼋精头戴女帅盔,上插双翎,倒扳翎子,单腿站立,提左脚站在烂龙膝上。烂龙的装束调侃风趣,最具川剧特色:插独翎子,一只赤脚,另一只脚穿靴子,靠旗插在腰间。头上束发,八字眉,三绺须,光着膀子单脚跪地,双手捧定鼋精小脚。二精身形回应、面目相向构成一组情节。《收烂龙》与《水漫金山》同为峨眉山七佛殿石柱画面,为晚清戏曲雕刻较为流行的雕绘结合的造型手法,装饰性较强,依靠画面丰富热闹而吸引观者。
这幅画面雕刻在峨眉山报国寺内七佛殿石梯护栏石柱上。报国寺七佛殿修建年月很早,在清代多次有维修和扩建。此幅雕刻极有可能制作于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画面共雕刻6人,分上中下三段构成画面。依靠三段内容的组合,交待了《金山寺》大战场面的来龙去脉。 上段画面雕刻许仙、法海、小沙弥。许仙头戴蓝苏巾,手举迷魂伞,立于法海身后,神态茫然。法海头戴毗卢帽,络腮胡,坐于佛案前,右手微举,正指挥小沙弥展开一件袈裟,抵御小青、白娘子的进攻。 中段雕刻小青与白娘子,小青头戴如意英雄结的日罩子,腰上扎百褶短腰裙,彩裤下露出一双小脚,手举双剑稳站船头。白娘子戴女帅盔,倒扳双翎,腰间百褶裙飘酒,彩裙下也露一双小脚,侧身回顾,紧靠小青立于船头。人物的神情动态和衣裙穿戴都刻画得十分细腻。 船舟之下为画面的第三段,几朵飞溅的浪花表示水漫金山。浪涛之间冒出王道灵,作躲藏偷窥、幸灾乐祸的神态。为了强调画面的装饰性,雕刻艺人把画面上下边框雕刻成云纹图案,让牡丹图案填充其上,瓦当图案充塞其下。人物形象在画幅中作平面展开,不发生透视大小变化,有着彩痕迹,适于近距离观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自吟》诗为传统戏曲《渡蓝关》提供了素材,进而敷演成神话戏。故事叙述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往潮阳。随身只带仆人张千、李万,行到蓝关遇大雪封山,后又被虎豹冲散。绝望之际,其侄韩湘子(八仙之一)前来点化。此时韩愈顿悟,遂随湘子超升仙界。 石雕《渡蓝关》为春秋祠石水缸装饰图案,画面着力表现主仆三人行至瘴江边上,漫天大雪,人疲马乏,束手无策的情景和心态。虽然有舟人戴笠披蓑驾船而来,但韩愈仍怅然若失,行步踯躅。随行马匹面对滔滔大江和凛烈寒风垂首喘息,裹脚不前。石雕不仅准确地刻画了戏中人物的服饰、神态和特定环境,而且还利用有效空间,在左上方雕出片片祥云,韩湘子含笑执箫而来,给面临绝境的韩愈带来生机,形象地表现了仙人降凡指引迷津的戏剧场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