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573|评论: 103

[贴图]四川民间戏曲雕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刻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是运用石、木、泥、玉、陶、金属等物质材料雕刻成实体形象的造型艺术。在旧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雕刻的石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标志着商周时期雕刻艺术已经和青铜铸造工艺结合,并取得辉煌的成就。秦汉时期,雕刻艺术达到了鼎盛,四川雅安高颐阙、樊敏阙为我们留下了汉代石刻艺术珍品。唐宋时期,宗教雕刻兴起,以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为代表的四川石窟造像雕刻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元代以后,石窟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而以各种小件案头陈列品、建筑构件装饰面目出现的民间雕刻迅速发展起来,以戏曲情节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四川民间戏曲雕刻便是其中的一种,尽管它的出现目前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但大量涌现还是在明代和清代。
    四川民间戏曲雕刻是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和戏曲兴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以来,四川戏曲雕刻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使巴蜀文化艺术宝库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珍贵。
钟馗嫁妹(芦山·石雕)


    民国三年(1914年)雅安芦山县玉溪村高荣盛墓建成,此雕刻于该墓门石坊上。
    《钟馗嫁妹》故事源自传奇《天下乐》。唐代,终南秀才钟馗考中会元,殿试时因貌丑被黜,愤而自尽。玉皇大帝封之为神,专司驱妖逐邪之职。钟馗惦记其妹兰英婚事未完,差鬼卒备妆奁送妹出嫁。此剧情节简单,惟以歌舞并重,繁重的舞蹈身段,表现钏馗貌丑而心地善良,活泼多变的亮相画面极富雕塑美感,是净角的功夫戏。
    雕刻以漫画夸张的手法,刻画了钟馗和四小鬼。钟馗居画幅中央显著位置,头戴圆翅状元帽,豹眼,花额,满脸发须,身着阔袖长袍,手执朝笏,抬左脚踏在一小鬼膝上。四小鬼毛发竖立,赤臂露体,一吐舌小鬼弓马步下蹲,其右腿随钟馗之踩踏。另一小鬼爬地,二小鬼重叠身后,他们皆面露痛苦挣扎拼力吼喊状。钟馗左面雕刻二女郎形象,领前者为兰英小姐,面带微笑,身着镶边长衫,手执帕巾,背右手于身后。丫头穿戴与兰英相似。二人紧紧跟随在钟馗身后。雕刻着力于人物情态的刻画,背景仅有一伞盖凌空以表示钟馗的特殊身份。雕刻刀法遒劲、简练,生动地再现了舞台表演中精彩的进行场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22:49:09编辑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潼关(万源·石雕)


战潼关(局部)

    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凉马腾被曹操杀害,其子马超闻讯大怒,发兵为父报仇,于潼关大败曹兵。曹操于乱军中为求脱逃,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画幅右面雕刻战将马超,身穿盔甲,跨骑战马,手执长矛,年轻英武。曹操居画面中间,胯下战马奔逃,头上水发长甩,双臂上举,一副惊恐逃窜状态。画幅左面迎来一员将官,系曹将曹洪,他跨骑战马,张弓搭箭欲射杀马超。曹操马后跌落一冠帽,极似戏曲舞台上的太师巾,帽后有一对冲天翅,一般为文职一品大员所戴。在背景上,艺人匠心独运,雕琢了龙争虎斗的场景。借助丰富的物象来烘托画面气氛,揭示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交待故事内容。雕刻原上彩,多处彩色脱落,石质裸露。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战马超(万源·石雕)


夜战马超(局部)


    又名《葭萌关》,取材于《三国演义》。汉末,张鲁命马超攻打葭萌关,诸葛亮用激将法遣张飞迎战。马、张二将连续交战,胜负难分。适天色将晚,遂各自安排灯火,挑灯夜战。后诸葛亮遣人散布流言,让马超进退维谷,复派人游说,马超乃归顺刘备。
    画幅左面为马超,武生装扮,胯下战马扬头嘶鸣,高举银枪拒敌(可惜兵器已损)。张飞圆眼豹额,络腮短须,腰围战裙,所骑战马亦扬头嘶鸣。他手执一对短鞭,严阵以待。画幅对称构图,表现了马、张二将连续夜战的特殊场景。
    画面构图丰满,强调战斗气氛的烘托,不追求人体比例的准确真实,而对人物头面、马头、鬃毛、辔头、饰件却精雕细琢。尤其是善于运用典型道具——各式彩灯和战斗双方神态各异的士卒,强化挑灯夜战的典型环境。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英战吕布(局部)

    此幅雕刻画面共15人,战马4匹。构图平行展开,采用左右相向争斗布局。左面依序为刘备、关羽、张飞,右面仅吕面一人。四员战将身后皆有偏将侍从,他们半露头面作观阵助威状。这些半身人物形象衬托了立体人物,丰富了画面层次,渲染了激烈争斗气氛。张飞与吕布马前雕有二小卒,一人倒地,正被对方挥掌猛捶,近乎儿童嬉戏打斗,是雕刻艺人对严肃争战场面的调侃,正如杂技表演中的小丑,总是让惊险场面显出一些轻松和欢乐。人物装扮造型、兵器道具,艺人未作深入推敲,只追求戏曲情节的大概吻合。精细部分,如眉眼、须发,主要依靠彩色、墨线的描绘来表现。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会(局部)


    又名《聚古城》,取材于《三国演义》。关羽身陷曹营,三次请辞于曹,曹操不允。关羽只好挂印封金,保护二嫂闯过五关奔古城而去。曹将蔡阳领兵紧紧追杀,张飞拒不开城,声言助鼓三通,先斩蔡阳,然后弟兄才能相见。关羽力斩蔡阳于马下,张飞开城迎入,赔礼认罪,桃园弟兄又得聚会。
    此幅雕刻作横幅对称性构图,左右各雕战马一匹。马上两员大将,右面张飞圆眼怒睁,颌下满是虬髯,手执“丈八蛇矛”;左面关羽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洒胸前,手执单刀,正挥左臂作制止状,毫无迎战之态。雕刻艺人对关张二位大将的神态、衣着、战马、各执兵器刻画细腻准确,马前有二小卒在厮杀,其他陪衬人物均显露局部,仅作为一种物象来充填画面,起到丰满、均衡的审美效果。雕刻艺人在《古城会》的情节处理上,显然参照了《三国演义》的描写,人物造型却依照戏曲舞台的人物装扮。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醉写》。画幅右面4人,有文有武,为朝堂上文武官员。第五人为李白,一人坐于椅上,头戴方翅纱帽,穿大红阔袖长袍,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执一巨笔,作欲书写之态。高力士双手捧定李白皂靴。杨贵妃头戴凤冠,身穿阔袖长袍,双手捧定一方巨砚。身侧一人展开一条幅,条幅上书“李白罪……”(工匠误“醉”为“罪”)三字。番使头裹帕,上插一长长单翎,拼力牵动身后一头白象,墨色勾画面部、丑陋而凶恶。他身后又有五人露半身,手中皆执兵器,为朝堂上之武士。整幅画面显得十分拥挤,是雕刻艺人满足人们“圆满丰盛”、“热闹喜庆”的欣赏习惯而突出一个“满”字的例证。
    所刻人物、道具、场景杂物皆随类着彩,特别注重面部的刻画,往往用白色粉质颜料平涂之后,再用黑色颜料勾画眉眼、须发,强调人物表情和角色的身份。
    所刻人物、道具、场景杂物皆随类着彩,特别注重面部的刻画,往往用白色粉质颜料平涂之后,再用黑色颜料勾画眉眼、须发,强调人物表情和角色的身份。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陪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滴血成珠(万源·石雕)

    传统戏曲《四下河南》之一折。北宋时,巴州仪陇赵炳贵因其兄炳南父子疑他欲独占家产而被谋害,其妻田氏多次上告不果。河南书生古城璧探亲入川,得知田氏冤情,代其写状,并资助盘费,嘱田氏去河南开封府寻包拯为其伸冤。后田氏女琼瑶几经磨难,四下河南,经包拯勘审,真相大白,将赵炳南等犯捉拿归案。孰料赵受审时反诬琼瑶品行不端,早失贞操,其诉状不足为凭。包拯命置金盆盛水,琼瑶当堂滴血成珠,验定其贞节不污,主犯赵炳南父子终被腰斩。
   画面上,公堂一片肃穆,衙役们举刀拔剑,张铡待命。断案中的包拯(中)铁面怒目,轻捋长须,正急促思考案情,等待着验血的结果。琼瑶蹲于公案之前,支出手指向盆内滴血。赵炳南父子(右四、三)手摇纨扇,故作镇静,谁知等待他们的正是自己身边张开大口的两副铜铡。画面着彩皆为原貌,人物面目、衣物和弄械用色沉静,与剧情氛围十分协调。人物面部表情和身段造型富于戏曲特征,可视作民国初年四川戏曲舞台演出的再现。
    此雕刻于万源县柳黄村张建成墓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翠屏山(盐亭·石雕)

  取材于《水浒全传》。宋代,石秀与杨雄结拜为兄弟,寄居杨家。杨妻潘巧云慕石秀英俊,有意挑逗,被严词斥责,潘妒恨于怀。后巧云与恶僧裴如海私通,被石秀发现,告知杨雄。杨雄醉归,巧云反诬石秀调戏自己。杨不查真伪,与石秀绝交。石秀愤而离去,夜杀裴如海,与杨雄计诓潘巧云至翠屏山,勘问奸情,终于真相大白,杨怒杀巧云。
    画面作平行左右展开,只雕人物,不刻环境,让人物动态、典型道具去提示故事情节。潘巧云(左一)水发飘于脑后,双手被捆吊,下身着裙,衣衫下角飘动,极力挣扎。杨雄居画幅中间,衣衫前幅提起扎在銮带上,腿上裹绑腿,左手举匕首刺向潘巧云。石秀头戴圆顶短沿毡帽,穿短衣,裹绑腿,正举手制止杨雄。人物造型比例适度,衣裙的折叠交待清晰,刀法粗犷,刚劲有力。故事情节浅显明了。此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巨埋儿(盐亭·石雕)

    取材于《搜神记》,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郭巨家贫,有子三岁,郭母每餐都要减食让与孙儿。郭与妻商定:家贫食少,不如将儿活埋,以免分食老母之食。郭遂挖坑埋儿,掘地三尺,忽见黄金一釜,内有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郭子遂免遭坑杀,人皆以为郭巨孝行所致,后世据以为戏。
    此幅画面共雕刻4人,左为一武财神,代表天意化身,右手举鞭,左手点地,一道弧光由指尖射出,弧光中有无数金元宝。郭巨居画幅中间,头裹帕,穿短衫,捆腰带,一手提锄,一手抱元宝于怀,喜极回头与妻交谈。其妻一手掩口作喜极状,一手牵定幼儿。小儿郎单腿蹬向其母作挣扎状。画面雕刻手法简练,造型朴实,郭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天梯(盐亭·石雕)

    又名《皇都市》。故事见《槐荫分别》。
    画面雕刻9人,下方居中刻画的是主角董永,头戴状元帽,上插金花,身着圆领大袖官衣,腰束玉带,跨骑骏马,双手作朝揖之状,面露喜悦。马的前后有侍从5人,有的鸣锣开道,有的跪地禀报,有的执标字旗,有的执伞盖,前呼后拥,显示一派热闹场面。右上方仙姬身穿宫装,踏祥云冉冉而降。前行者怀抱一幼儿,后随者举袖耸肩作惊喜之状。
    此副雕刻人物造型参照戏曲舞台形象,身段比例适度,衣帽刻画细腻逼真。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上下呼应,主题突出,“荣归”与“送子”两个情节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此雕为盐亭麻秧乡石牌坊装饰。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田射猎(盐亭·石雕)

    又名《射白鹿》,取材于《三国演义》。汉末,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一日,汉献帝许田射猎,曹操抢过献帝之弓,射中白鹿,三军以为天子所为而齐呼万岁,曹操挡在帝前欣然受之。此举激怒了随行的张飞,欲杀曹操,刘备极力劝阻。画面中,汉献帝年轻俊秀,乘坐车辇,作开弓放箭之态。身后推车小卒头裹巾帕,长衫下幅挽扎于腰间。右下角雕有带箭奔跑的双鹿。献帝、小卒、双鹿构成画面下部情节。山石之上,曹操跨马抢前。豹眼虬髯的张飞,手提长矛紧追于后,欲杀曹操。整幅画面构图丰满,布局得当,浅浮雕手法更注重线的疏密组合,表现人马杂沓的大场面,交叉重叠而不繁乱。画面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春禄责侄(盐亭·石雕)

    传统戏《双登科》之一折。隋代,书生胡连成年少时父母去世,依靠大伯父胡春禄供养,后娶妻王氏,生有一子。时值大比之年,胡春禄有心资助连成与自己的儿子胡青云上京赴考,于是遣青云送银两到连成家。适连成醉归,见王氏与堂弟共处一室,顿生疑窦,由此闹出一段纠纷。后胡春禄赶至,说明情况,责备连成妄生是非,连成知过,遂与青云治装上京,兄弟二人双双金榜题名。
    胡春禄员外打扮,右手理须,坐于圆凳上,左手执杖敲地,责问连成。胡连成戴角角巾,穿阔袖长衫,跪地拱手认错。连成妻王氏怀抱婴儿,架腿于膝,坐靠背椅上。胡青云手执折扇,见其父责兄,回首劝慰嫂嫂。画面紧紧抓住连成悔悟跪地认错情节,着力刻画人物情态,提示故事前后发展变化。胡王氏的神情姿态尤其生动自然,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此雕刻于盐亭麻秧乡石牌坊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洪州(雅安·石雕)


战洪州(局部)


    《杨家将》故事剧中的一折。叙述宋代三关总镇杨延昭被辽困于洪州,八贤王保荐佘太君挂帅统兵驰援,太君不愿受命。八贤王与寇准用语言激励穆桂英,终由穆桂英挂帅,杨宗保任先行,统帅杨家兵将,大破辽兵于洪州。
    雅安河北乡砖石结合的节孝总坊是晚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倡导德行所建,妇女题材是坊上雕刻的主要内容,横梁浅浮雕《战洪州》为其代表。画面组合疏密得当,刀法圆润简洁。主人公穆桂英挥刀驰马,率军奋勇杀敌。众女兵造型各异,英姿飒爽,有所向披靡之势。敌将丢盔卸甲,狼狈而逃。双方作奔驰状的战马于写实中略作夸张,地上云状烟尘,烘托了战马狂奔的动感,突出了激烈的战争氛围。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头寨(雅安·石雕)

    又名《闯寨》,是传统戏《幽闺记》之一折。故事叙述宋代忠良之后庹世虎遭奸佞迫害,在虎头山占山为王。适逢金兵南侵,秀才蒋世隆与逃难途中所遇之女子王瑞兰途经虎头山,被掳上山。庹不知详细,欲留男入伙,放女上路,蒋、王痛哭难舍,后经庹仔细盘问,才知蒋系其恩兄,遂设宴款待,礼送二人下山。
    石雕《虎头寨》系雅安河北乡砖石结合的节孝总坊横梁装饰。这幅浅浮雕线刻简洁流畅,景物除一桌以外,余皆省略,而剧中主要人物蒋世隆、王瑞兰和庹世虎则细加刻画,其眉眼、式口、服饰、道具,皆细腻准确而生动,画面舞台演出特征显著,为晚清川剧舞台演出此剧的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仕林祭塔(芦山·石雕)

    老本《白蛇传》之一折。许仙之子许仕林,发奋攻读,考中状元,奉旨省亲祭塔,仕林到雷峰塔下拜祭母亲。哭声震动了被压在塔内的白素贞,却因塔阻隔,母子不能聚会。在四川戏曲演出中,许仕林有大段声情并茂思念母亲的唱段,是以唱为主的折子戏。
这幅画面为竖方形,画幅下边雕刻一片山石,许仕林一身状元打扮,站在山石之上,仰头上望。画幅左上露出一尖塔顶,塔与许仕林之间雕刻有卷云三朵,云朵之间,露出人首蛇身的白娘子形象。雕刻艺人为了交待更多的故事情节变化,在物象的组合、画面的构成上,用浪漫、夸张的戏剧化处理,让人首蛇身形象隐现于云际之间,云涌风动的神秘气氛,强化了压在塔内的白娘子思子心切的悲哀,使这一神话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发表于 2006-6-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59老先生收集的这些戏雕资料都是宝贝哟!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烂龙(峨眉山·石雕)

 

《水晶柱》之一折。南海有鳝鱼精号“烂龙”,与鼋精相好,互称龙哥哥、鼋幺妹。韦驮奉观音菩萨法旨捉拿鼋妖,烂龙不平,全身披挂欲与韦驮决一雌雄,最后被韦驮打得落花流水。此剧重讲口,唱念以滑稽幽默为重,剧中烂龙以襟襟丑应工。
    此幅画面由上中下三段构成。上段主要雕刻观音菩萨,菩萨手执拂尘打坐中央,龙女、善财童子紧紧随护在菩萨两侧。画面中段主要雕刻神将韦驮,左手高举降魔杵,右手挥向前下方。他容面丰满、开阔,怒目注视二精。画面下段雕刻鼋精与烂龙。鼋精头戴女帅盔,上插双翎,倒扳翎子,单腿站立,提左脚站在烂龙膝上。烂龙的装束调侃风趣,最具川剧特色:插独翎子,一只赤脚,另一只脚穿靴子,靠旗插在腰间。头上束发,八字眉,三绺须,光着膀子单脚跪地,双手捧定鼋精小脚。二精身形回应、面目相向构成一组情节。《收烂龙》与《水漫金山》同为峨眉山七佛殿石柱画面,为晚清戏曲雕刻较为流行的雕绘结合的造型手法,装饰性较强,依靠画面丰富热闹而吸引观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寺(峨眉山·石雕)

 


    这幅画面雕刻在峨眉山报国寺内七佛殿石梯护栏石柱上。报国寺七佛殿修建年月很早,在清代多次有维修和扩建。此幅雕刻极有可能制作于晚清的同治、光绪年间。画面共雕刻6人,分上中下三段构成画面。依靠三段内容的组合,交待了《金山寺》大战场面的来龙去脉。
    上段画面雕刻许仙、法海、小沙弥。许仙头戴蓝苏巾,手举迷魂伞,立于法海身后,神态茫然。法海头戴毗卢帽,络腮胡,坐于佛案前,右手微举,正指挥小沙弥展开一件袈裟,抵御小青、白娘子的进攻。
    中段雕刻小青与白娘子,小青头戴如意英雄结的日罩子,腰上扎百褶短腰裙,彩裤下露出一双小脚,手举双剑稳站船头。白娘子戴女帅盔,倒扳双翎,腰间百褶裙飘酒,彩裙下也露一双小脚,侧身回顾,紧靠小青立于船头。人物的神情动态和衣裙穿戴都刻画得十分细腻。
    船舟之下为画面的第三段,几朵飞溅的浪花表示水漫金山。浪涛之间冒出王道灵,作躲藏偷窥、幸灾乐祸的神态。为了强调画面的装饰性,雕刻艺人把画面上下边框雕刻成云纹图案,让牡丹图案填充其上,瓦当图案充塞其下。人物形象在画幅中作平面展开,不发生透视大小变化,有着彩痕迹,适于近距离观赏。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进宫(叙永·石雕)

    《保国图》之一折,画面故事见图三四《抱龙登殿》。
此图特写李艳妃和襁褓中的太子被意欲篡夺皇权的父亲李良囚于宫中,徐彦昭和杨波被召二次进宫,冒险敲开禁门,领受抱龙传国重任的情况。
    此雕刻于春秋祠清代石水缸上。画面工整细腻,情节鲜明突出。大面积的建筑物背景,近似界画而又不喧宾夺主,清晰的线条,合理的透视,刻画了皇家内庭的森严、燕飞不到之所的幽谧,是人物必不可少的陪衬和环境写照。人物衣纹流畅自然,颇显织物质感。杨波之子(右三)用徐彦昭(右二)之锤敲门之际,徐与杨波(右一)正商筹除奸辅国大计。艳妃(左一)被办,无计可施,只有徐彦昭之女在侧佑护。现今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造型与此雕仍无大异,足可印证四川戏曲剧目的历史传承渊源和它与石刻艺术的交融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渡蓝关(叙永·石雕)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自吟》诗为传统戏曲《渡蓝关》提供了素材,进而敷演成神话戏。故事叙述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往潮阳。随身只带仆人张千、李万,行到蓝关遇大雪封山,后又被虎豹冲散。绝望之际,其侄韩湘子(八仙之一)前来点化。此时韩愈顿悟,遂随湘子超升仙界。
    石雕《渡蓝关》为春秋祠石水缸装饰图案,画面着力表现主仆三人行至瘴江边上,漫天大雪,人疲马乏,束手无策的情景和心态。虽然有舟人戴笠披蓑驾船而来,但韩愈仍怅然若失,行步踯躅。随行马匹面对滔滔大江和凛烈寒风垂首喘息,裹脚不前。石雕不仅准确地刻画了戏中人物的服饰、神态和特定环境,而且还利用有效空间,在左上方雕出片片祥云,韩湘子含笑执箫而来,给面临绝境的韩愈带来生机,形象地表现了仙人降凡指引迷津的戏剧场面。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