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重庆市中心像东京,旁边的街道又像阿富汗成都商报:那天在影院里你和记者、刘德华坐在一起看《疯狂的石头》,当你听到那么多次数的笑声和掌声,你内心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宁浩:很多人问我,那么多、那么密集的笑料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说实话,我真的是感谢自己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团队,《疯狂的石头》里的笑料很多来源于集体智慧。我们一帮人全是男人,在重庆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晚上去吃火锅,在那么热辣的情景下,每个人都被激发了。甚至在拍摄现场,每个角色都还忙着给自己加戏,互相问,唉你觉得我这样这样好不好?(笑)笑料就是这样出来的。我还想和这个团队合作下去。
成都商报:据说刚开始的时候你也想请明星来演,我们现在还能查到很多当时的新闻,有说范冰冰的,有说刘德华自己要来演的。
宁浩:这和钱,还有档期都有关系。其实,我现在觉得,没用明星也挺好的,大家都觉得现在这个效果很好,如果用了明星可能反而达不到。
成都商报:为什么想到要用重庆话来拍这个戏?
宁浩:这的确给大家都带来很多压力,但我并不担心北方观众不能接受,郭涛的语言能力让我吃惊。(但很多四川方言的小品或者电视剧并不能在北方同样受到欢迎呀)那不是因为语言方面的问题,肯定有其他原因。重庆太适合拍这部影片,重庆市中心像东京,旁边的街道又像阿富汗,这和《疯狂的石头》本身的感觉十分契合。
成都商报:在影片当中的一场追逐戏,背景音乐是川剧锣鼓,为什么想到用这个?
宁浩:那是因为合适。其实之前我也想过,要不要用一种主题音乐来贯穿整个影片,后来我放弃了,我们在影片的不同环节配不同感觉的音乐,其实效果倒很特别,因为《疯狂的石头》本来就很疯狂,音乐也不需要格式。
成都商报:如果《疯狂的石头》在票房上获得成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宁浩:我想把它拍成一个系列,比如《疯狂的石头2》,或者《疯狂的石头前传》。你知道为什么要拍前传吗?因为道哥(影片中一群小偷的老大)说如果拍续集的话,他会特别郁闷,因为他在这集里死掉了。
成都商报:说到道哥的死,我倒想起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部喜剧里面安排这样一个残酷甚至有点血腥的镜头?按照中国喜剧的传统,坏人再坏也不会死,最多很惨。
宁浩:其实这在黑色幽默里很常见,它需要一些冷酷的东西。

刘德华和宁浩(右)一起出席上海电影节
在刚刚落幕的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星光熠熠,除此之外,一部名叫《疯狂的石头》的电影赢得了几乎所有电影记者的集体口碑,它在记者中激发的疯狂不亚于吕克.贝松、李安、姜文、爱德华?诺顿等大牌导演和明星。这是一部由刘德华投资,年轻导演宁浩执导的小成本电影,但影片在放映过程中,几乎每五分钟就能制造一次笑声,甚至有记者认为,宁浩在制造幽默和笑声方面,已经可以和冯小刚比拼。这代表着中国电影新生势力再一次的破土而出。不过,宁浩对这种比较则不亢不卑,“冯小刚很优秀,周星驰也是影响一代人成长的偶像,但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幽默。《疯狂的石头》是不怕人看的。”据悉,该片将于27日在成都率先上映。
宁浩自称闷骚,演员说他聪明
从媒体看片会远远看到过一次宁浩之后,再次见到他是在上海影城的8号影厅外。和他约好的时间已经到了,他刚刚结束了一场映后见面会,正被很多记者拖来拖去地合影,他穿着黑色的T恤,棉质已经被洗得有点薄,服软地贴在身上,这使得他看上去有点胖,从而就显得憨厚。他的T恤胸口上贴着自己的新片《疯狂的石头》的宣传贴纸,在那张画上,三个变形的男人的脸,冲着一颗绿色的翡翠发狂。你很难想像,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创造出一部平均5分钟就有能量让人哈哈大笑一场的电影来。“生活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你有点闷。”宁浩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就是有点闷骚,是吧?”对了,他就是这样“闷骚”,他的“闷”是表面的,他的“骚”则实实在在地写在了电影里。
在《疯狂的石头》里出演惟一一个正面角色------保卫科长包世宏的演员郭涛这样回忆第一次和宁浩见面的情景:“当时一堆人来找我,有副导演,有编剧,一进屋就和我打招呼。我一问,怎么导演没来?大家闪开,让出一个人来,我一看,这不就是个民工吗?”
用郭涛的话来说,“宁浩极其聪明,但他的聪明是特别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那种聪明,让周围的人没有压力。”
开创中国的黑色幽默片
宁浩的专业是图片摄影,毕业后他当了娱乐记者。2003年,宁浩拍了一部DV作品《香火》,获得了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和香港(地区)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该片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电影。靠着各种奖项得来的大约10万元奖金,宁浩全力筹备第一部长片《绿草地》,2005年,他拍成了《绿草地》,《绿草地》入选柏林电影节、釜山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影片在纽约艺术院线上映期间获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在此期间,宁浩还拍了不少MV、电视剧。
拿奖拿多了,宁浩满脸不在乎:“我觉得在中国拍电影,就得为这个电影工业做点最基本的贡献。”在宁浩看来,最实际的贡献是票房,是吸引观众到电影院,而不是到其他国家去拿一些无关紧要的奖项。不过他也承认,拿奖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不管是知名度还是认知度都会得到提升,“我之前不就一直走这条道吗?”宁浩拿了不少奖,但他的《绿草地》只能在电影频道播放。他一直在等待一个被真正的中国普通观众认知的机会。
直到他碰到刘德华,拿到刘老板的一笔钱,开始专心地拍《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打的是黑色幽默的牌,中国电影还没人能够号称是真正的黑色幽默。宁浩至少做到了一点,他幽默了,至于黑不黑色,好像并不重要。
宁浩诚恳地说:“大家都说中国电影必须要商业化,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要为它增添一些类型。冯小刚很优秀,周星驰也是影响一代人成长的偶像,但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幽默。”听到这里,对于宁浩的期待越发强烈,很想知道这个外表很闷的人,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中国电影带来怎么样的惊喜。
奋斗多年终于上了大银幕
其实从《香火》开始,宁浩就非常注重讲故事。《香火》讲述山西一个村庄小庙中的佛像塌了,庙里惟一的和尚为了筹钱重塑新菩萨像四处奔波,可当小庙重新香火萦绕时,县里来人通知为了修路,小庙必须拆掉。第二部作品《绿草地》里,牧民的孩子毕力格在小溪里捡到一个乒乓球,他和小伙伴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奶奶告诉他是夜明珠,但夜里它却不发光,后来他们知道这是乒乓球,又从电视上得知乒乓球是“国球”,于是就想把国球送到北京,还给国家。他们骑马越过戈壁,望到的还是草原,最后疲惫不堪地被人送回家。后来毕力格到城里读小学,偶然发现学校的体育馆里,球桌上蹦着的无数小球正是他的乒乓球。而《疯狂的石头》则讲述一个国际大盗和一群土产小偷同时盯上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后发生的离奇纠葛。
在中国,公认能讲故事的典范是冯小刚,但宁浩认为,冯小刚的抓人之处在于台词,而自己则更注重情节的设计。宁浩说自己是个“工于设计”的导演,他的剧本细节丰富细腻,富有生活的质感。他声称,自己拍《疯狂的石头》,是想看看自己拍一部复杂点的娱乐电影能达到什么水平。
“看完《疯狂的石头》,有记者追着我进电梯,连声问我,你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和冯小刚有一拼?”宁浩讲到这里忍不住先偷笑,“结果这个时候电梯开了,冯小刚走了进来,我们大家都只好不作声,默默站在他身后,直到电梯门再次打开。”宁浩并没有因为记者拿自己和谁比较就感到尴尬,他说自己喜欢冯小刚,也喜欢周星驰,但坚持称自己和他们并不一样。这种近乎倔强的姿态,让低调的宁浩也展示出自信的一面:“我觉得,《疯狂的石头》是不怕被人看的。”
但在中国,没有明星和大制作的影片总是步履艰难。宁浩说:“这也是我所担心的问题。”但电影终于要上映了,不管结果如何,宁浩很高兴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他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在他的脑子里,还有至少10个听来便很精彩的故事,等着变成电影------但他显得不慌不忙。本报记者 潘媛 摄影 杨刚
“大家都说中国电影必须要商业化,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要为它增添一些类型。冯小刚很优秀,周星驰也是影响一代人成长的偶像,但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幽默。”
-------宁浩
宁浩,1977年生于山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执导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和MV,2003年电影《香火》获多个国际大奖,第二部电影《绿草地》获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新电影单元”等奖项,2003年执导朴树的《Colorful days》MV获得“第十届华语榜中榜最佳音乐录影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