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20|评论: 31

川剧歌曲《峨嵋山月歌》(沈铁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5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9月23日晚,川剧演员沈铁梅在江油市的“同一首歌”晚会上,演唱了李白青年时代离开故乡时所写的《峨嵋山月歌》,全诗一共提到巴蜀5个地名,既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又流露出他对故乡款款的深情。 音频是水红戏彩传上的。    

附:李白《峨嵋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①半轮秋:半轮,上弦或下弦的缺月。半轮秋,即秋月半轮。 ②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在乐山入岷江。 ③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省犍为县。 ④君:一说指峨嵋山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⑤渝州:州名。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⑥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市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   

        李白有幸生活在盛唐。唐朝国家安定,人民生活较好,因此盛唐文化人较易形成宽广的胸怀,积极而自信,有充沛的活力向自己的理想目标奋进。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才容得下个性极其张扬的李白。李白他在峨嵋山上熟习古籍,涉猎奇书,学习剑术,浸淫在中华文化氛围中成长。他的胸怀特别宽广,对理想非常执著,活力无与伦比。因此,与同时代人相比,李白更能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
       
《峨嵋山月歌》是李白告别峨嵋山,出蜀而开始为前程奔走时创作的。月只半轮,并不美满,可说是残缺。"半轮"二字加在""字上,更造成秋也残缺之感。这就透出"世事难全"的惆怅。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在夜色中顺流而下,迎着江风,向着目标,何等轻快,又何等豪迈!一夜船行,渝州在望。然而天亮了,月落了。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诗中的那"",当知月。借着半轮秋月、五个地名(峨嵋、平羌、清溪、三峡、渝州),李白就恰到好处写出了出道时的生命体验,豪宕而优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峨嵋月

附带图片

发表于 2006-7-2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歌有曲,有诗有词(注释),还有景色(照片),真不愧为一好帖子,让鄙人在饱享耳福之余还能开阔眼界,同时还能增长学识,这样的帖子多发点好!顶好!谢谢五九先生了!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7-28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7-2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7-2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7-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7-2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59先生的介绍,对这首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川大的讲座上,听何伶唱的。。。[em1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与月与影三者缔结忘情世事之交,相期作云汉之游:“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肮脏丑陋的尘世,返归人天和谐、心灵自由之真美境界。这种月文化正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境界,也正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探究终极关怀的至高境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觉和理性思索用质疑的方式提了出来,诗也象月一样萦回在万千读者的心里,千回百转,百转千回。

    由于李白是典型的主观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经常将感情移于外物。在李白的月光里,还另有一种诗意境界、一种文化关怀,这都是移情作用呈现在月象中,使原本无情之月色有了天真、纯洁、高尚之品质,全面构成了李白所特有的诗化人生和人格魅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忆起童年美好的岁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带着“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的“峨嵋月”的印记使人思念家园、思念故土、思念亲人。

    “一醉累月轻王候”,“欲上青天览明月”,遗世独立,傲岸不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但对朋友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等至情至性。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谁也没想到,李白初离蜀地时所发的感慨,近日竟首次以川剧歌曲的形式走进中学音乐课本。
《峨眉山月歌》因其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成为了当今世界汉诗唐风的典范,千古绝唱。而我省著名川剧曲作家李天鑫在1994年以该诗为歌词,以川剧高腔结构谱曲创作的《峨眉山月歌》也被收录进了《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八年级音乐课本》,开了川剧歌曲“走进”教学课本的先河。李天鑫告诉记者,前年石室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他,告诉他省教委要收录一首川剧歌曲到中学的音乐课本里,希望他能够推荐一首简单、好听容易被中学生接受的川剧歌曲。让川剧走进中学生的课本,让正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他们从小就了解川剧的魅力,对川剧的振兴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李天鑫创作过无数川剧好歌,但他却偏偏选中了《峨眉山月歌》。他说,要让学生领悟歌的内涵、琅琅上口,自然要简单、明快。“而这首歌曲创作于1994年,从歌词来说,它是唐诗名句,很有意境,中学生对它十分熟悉;从曲调来说,它有传统川剧的所有特色,与四川民歌结合得很紧密,并且简单、易学,中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容易。”就这样《峨眉山月歌》悄悄地走进了中学生的音乐教材,起初对于有些“奇特”的《峨眉山月歌》同学们都很好奇,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大家又发现这个音乐书的新成员原来很“亲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近”,学起来十分简单。李天鑫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一个中学生歌咏比赛中,自己亲自教了一个班的学生一首川剧歌曲,结果表演当天相当轰动,还得了大奖。他说,通过这次走进教材的“行动”,可以看到其实川剧不复杂也不神秘,看到那些中学生那样专心、热情地学川剧歌曲,我就看到了我们川剧的将来,看到了无限广阔的川剧市场。

发表于 2006-7-2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歌;诗;画并茂,好贴,好贴。

59老先生领头,各位朋友的努力,这幅贴子成了我们川剧论坛的精品。

发表于 2006-7-2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情画意,说古论今,声情并茂。对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可是受益匪浅。谢谢五九老先生!               淡竹居士致礼

发表于 2006-7-2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em04]

发表于 2006-7-2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em05][em05]

发表于 2006-7-2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5][em04][em06]

发表于 2006-7-2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27][em26][em25][em27]

发表于 2006-7-2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向59老先生  和各位朋友  申明一下  大家现在听到的   <娥眉山月>  不是 沈铁梅   所演唱

原因很简单   沈铁梅    怎么可能唱成这个样子  这么糟糕

发表于 2006-7-2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向59老先生   和各位朋友  申明一下  现在大家所听到的这一段<娥眉山月>   不是  沈铁梅    演唱的

原因很简单   沈铁梅  怎么可能唱成这样

发表于 2006-7-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