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玉龙与水相关的文化现象,当数农历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划龙船了。诗云:
儿时最盼过端阳, 童心燥动喜若狂。
百草煮汤沐个澡, 雄黄点在眉心上。
彩船围鼓唱大戏, 水上龙舟竞渡忙。
壮汉才搁手中桨, 围抢醉鸭涌梓江。
梓江流经玉龙的一段江面岸线较直,水深江阔,一年一度的端阳节龙舟竞渡就在这里上演。相传春秋时期,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悲愤中投向汨罗江,渔夫竟相划船打捞其真身,投粽子给鱼虾、投雄黄酒以药死“蛟龙”,以免鱼虾、“蛟龙”啮咬其身躯……。历经世世代代,演变成各地的端午节风俗:挂艾蒲、划龙舟、吃粽子、饮、擦雄黄酒……,玉龙镇也传承了其中的一些风俗。
端阳节这一天,百草都可入药。门楣上挂上菖蒲、艾蒿以驱瘴气,扯些草草、树叶熬水洗澡以防病,蒸包子,煮盐蛋,吃雄黄酒,把雄黄酒撒在房前屋后以驱蛇、虫,将雄黄酒点涂在小孩的眉心、鼻梁、耳孔处以驱蚊、蝇。端午节,不吃粽子而吃包子已成盐亭一方之俗。
端阳节的重头戏那就是划龙船了。龙船是用摆渡用的渡船经绑扎加固后、船头船尾分别安装上龙头龙尾作成的,龙头、龙尾是用篾条作骨架、糊以丝绢、经彩绘作成的,龙船又分青龙、白龙、黄龙……等颜色,依参赛的队数来决定龙船数和龙船的颜色。参赛的龙舟每队十八人,由有实力的乡村组队,每队有老大一人,锣、鼓手各一人,舵手一人,船手十四人。龙船的老大身着生角戏服,头戴纶巾,挥舞长袖立于船头指挥。鼓手击鼓、锣手敲锣,以鼓点、锣声配合老大挥袖的节奏壮大声威,指挥船手挥桨。船手持桨分坐两旁船舷,遴选出的船手除了要有强健的体力,还须是游泳好手,因为抢鸭子的活动就靠他们了。舵手立于船尾掌舵以端正航向,他还兼职在竞渡达到高潮时施放黄烟。龙头、龙尾事先要供奉于王爷庙里龙王殿的龙王塑像前,由地方贤达主祭,经过敬香、燃烛、献果、献牲、叩头等一番仪式,礼拜周到后,由主祭官执笔给各龙头描红——点睛,赋予灵气,这龙才有龙的神韵,活龙再现。江面上游弋的两三艘彩船由吨位较大的船用白布、彩旗、彩纸装饰而成,它既是指挥船又是裁判船。彩船上地方大员、乡绅名流云集,为了应景,少不了川戏锣鼓和业余川剧爱好者的座唱(玉龙叫打玩友,或叫打围鼓)助兴。龙舟竞渡的起点在上游锣滩的滩尾(即今锣滩坝连拱坝处),终点在赵家滩的滩口。
由于季节的原因,端午这天往往艳阳高照,梓江两岸人山人海。随着开赛的锣声一响,那参赛的龙舟犹如离弦的箭,船手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挥动木桨,发出高亢有力的号子声,与江岸上观众的呐喊声响彻一片;江面上,黄烟滚滚,你追我赶,百舸争流;梓江江面彻底沸腾了,江岸也沸腾了;船手心中藏着获胜的希望,观众心中装着兴奋和喜悦。龙舟赛是活动的重头戏,那么,抢鸭子就是压轴戏了。彩船上将灌了酒的麻鸭丢入江中时,身手不凡的“水上蛟龙”们纷纷跳入水里围抢,待游到鸭子面前时,这灌了酒的鸭子一个懵子潜入水里,待发现牠时,牠离人已有好几十米远,……这样反复追抢,直到鸭子精疲力尽,被最先游拢的游泳高手手到擒拿,成为囊中之物。
这端午节可以说是玉龙人民的又一道精神大餐。(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