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肖洪波

[图文南江] 南江县光雾山主峰我们用三天时间去解读(组图)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2-6-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很考验网速啊
发表于 2012-6-9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开发出来,让世人都饱饱眼福。
发表于 2012-6-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个再来看图片

发表于 2012-6-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一个字“顶”

发表于 2012-6-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牵制彼方的最佳载体就能解决得了的无忌心里

牵制彼方的最佳载体。就能解决得了的。无忌心里十分感激,从今他们家和何爽正式拆伙。com也请那些到处忽悠的人自重!

发表于 2012-6-9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受教了,http://www.pgpop.com/image/face1.gif支持支持






















http://qb.lqualyn.com/images/sigline.gif
美容祛斑小秘方

发表于 2012-6-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顶贴,感谢楼主!我和几个朋友已经约定今年秋天到光雾山采风,不知道这一路要注意哪些安全呢?一路上山有现成的路没有?

发表于 2012-6-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成的路是没有的,走的人少了,也便没有路

发表于 2012-6-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D:D

发表于 2012-6-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整的好

发表于 2012-6-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文化与光雾山旅游发展定位
以佛教文化为旅游产品重要内涵的旅游区域,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世界,这种神秘感对游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自明代出现无瑕和尚真身以来,间有真身产生,这是光雾山对丰富佛教文化所作出的特有的、重要的贡献。"十二园觉"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就让人产生强烈的虔诚感、神秘感。所以,佛教文化潜在神秘感、"十二园觉"及其他一系列的佛事活动,都因为能满足游人的猎奇心理而具有极强的旅游功能。
一、光雾山寺庙名为光相寺
光雾山寺庙是建成清朝寺庙为光相寺,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民国三年初被烧,三座大碑保存至今,碑文现存有″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新中国成立后,光雾山寺庙荡然无存,基本无人知晓形成今天的局面。
     南江光雾山实为大巴山起源,巴子国周武王封巴山,名由所昉.南江光雾山距今县城(现杨坝新民)约30公里,海拔2507米,全县最高山峰。千霄直上,突兀撑空,高出雪线殆三千尺,四至山麓百里而遥绝顶,一一览众山万壑一片,苍苍汉通巴巴广彷佛眼底,白云在壑夏日如冬尽,祗有天在上,无册与齐也,相传有老君炼丹处,草木不生,顶后莲华峰。 谗岩矗立有晒经石,峰凹断裂处,不能飞渡,履恰有古藤若筏谓之天桥,异卉奇葩不可尽试,云雾常封真面目,殊英快观,所谓天假神柄,专其雄者欢。故而名光雾山。在之清时在光雾山顶建寺庙名“光相寺”。
  有古诗为证:
            三味缘何火末除,至今春雨草全虚
            万寻不碍清空处,定有当年访道书。
     同治二年(1863年)刘玉洁著《十二园觉》,观音菩萨领法旨。法宝几件带随身,别了佛灵仙境,脚踏祥光往前行,变个贫婆乞化人来到人间,劝恶从善,十恶八邪归正处;拯救12人为园觉归光相寺,现存石碑文:“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名留至今。
二、光雾山佛教"香火"旺盛
光相寺佛教"香火"旺盛,对佛教信徒和佛教信仰者来说来往不断,佛教情感需求是他们与佛教联系的纽带,这一情感纽带是吸引他们朝圣光雾山—光相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对光相寺的不断朝拜才能获得宗教式情感满足。然而光相寺的游客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属基本意义上游人,他们只追求对佛教意识的超脱,正是这种超脱触发了他们的旅游动机,通过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得到心理补偿,获得心理平衡。从旅游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宗教式情感满足还是通过追求佛教意识超脱而获得心理平衡,都是因为佛教文化的支撑。
    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光雾山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同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光雾山——光相寺佛教"香火"旺盛,佛教文化也必然会因此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以光雾山佛教文化为载体
光雾山是"以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的山岳风景区",我认为以佛教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从"政府主导型"还是从"政府引导型"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佛教文化、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自然景观则被置于从属地位,突出佛教文化对光雾山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美学观赏的角度看,光雾山是以人文景观为主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旅游区域,在给游人以人文美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自然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光雾山拥有“十二园觉”佛教文化知名品牌,与自然景观交融一体,充分体现"深山藏古寺"神秘意境,宛如天造地设。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应该最能体现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质,主打旅游产品只有唯一的拳头产品。自然景观则退居其次。如峨嵋山旅游业兴起其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在过去光雾山与峨嵋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同存,交往密切。
宗教是一种受制于历史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实体,又是一种理论体系。尤其是佛教,其高深的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佛教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格。然而,使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向旅游产品渗透甚至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涵,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结果与要求。
      四、 佛教文化奠定了光雾山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基础
佛教产生的时代与中国儒教萌芽的时代差不多同时,都在公元前6-5世纪。作为一种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却是几百年(两汉之交)之后的事。
     1.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积淀。文化尤其是宗教及其传播是与接受民族宗教的渗透和同化,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过程,而同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两汉之际战乱频仍、政治动乱,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为佛教传入中国创造了较适应的历史条件,也开始了中国儒、释、道三教矛盾、斗争、吸收、融合的历史。佛教为在中国立足,竭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对教义作迎合中国儒家传统的解释,使之与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尤其是其关于人生无常、因果报应、来世佛国等说教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而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植。魏晋时期佛教又被玄学化。玄学是魏晋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提倡的唯心主义学说,其理论特色是用老庄思想诠释《易经》和《论语》,以欲在儒、道学说中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然而,玄学最终还是陷入了世界本源问题的迷宫,这一不足在佛教(大乘般若经)那里得到了补充,其超物质世界的精神本体论,既迎合了社会上层的兴趣,又麻醉了整个社会,由此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且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积淀的历史过程,即迎合与融合的过程。迎合是寻求进入与发展的契机,融合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
    2、佛教文化在光雾山的曲折经历及区域文化特征。佛教传入中国近300年后,于东晋隆安五年(这是目前所发现见诸文字最早的确切年代记载)传入光雾山,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十分繁荣的历史时期。南北朝时期,顺东晋繁荣之势迅速发展,经过隋朝的大力推行,至唐上半叶进入鼎盛期。“十二园觉”推动着光雾山佛教向巅峰攀登,为光雾山后来成为与峨嵋山深厚佛教一样饮誉国内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佛教文化在光雾山经过160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特征:“十二园觉“一个重要特征,"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普渡众生"的大愿成为佛教信徒的真理,“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所孕育的一个亮点。二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成为"光雾一座寺,撒在云雾中",但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十二园觉真身菩萨也是光雾山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
3、 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孕育为知名品牌。从资源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从市场和营销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为重要最有吸引力旅游吸引物;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看,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功能,能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4、佛教文化的知识内涵。马克思指出,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由此不难理解,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没有同社会历史相脱离的独立的历史,不能离开社会的物质基础本身的发展而孤立发展,人类活动的一切文明必然向佛教渗透,佛教文化不可不吸收和反映人类改造自然力量。所以,佛教文化中包含着的大量的经过佛教教义整合的人类文明,从中可以了解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同时,佛教经卷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也颇具有知识的吸引力。
      5、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一魅力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载体上。可供游人欣赏的佛教文化载体主要有寺庙、佛像、佛事用品、佛教组织、佛教节日、佛事活动等,光雾山现如能恢复寺院,寺院建筑风格有宫殿式、民居式和两者的综合三种,每一寺院都是一座艺术宫殿,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是游览的重要目标。寺院内还有很多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于一身的佛像及其它佛教文化载体,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美的艺术珍品,是吸引游人进一步接受佛教文化薰陶和产生审美感受的旅游吸引物。佛教文化载体在向游人传递信息的同时调动其审美愉悦,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五、天下名山僧建多
    用现代的语言说,寺院是佛教文化产品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佛教缁素信众建寺修庙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堪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建多”,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一些大的佛教寺院又称佛教丛林,正是反映了这些地方往往是古木参天、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而且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般若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或在依山临水处,或在深山幽谷间,周围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即使在平原无山地区,一般也挑河渚之间,遍植树木花卉,营造起一方净土––一个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孕育佛教寺院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内化为特定的佛教寺院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而且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为佛教寺院文化。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做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些在历史上曾经颇为著名的景点后来衰落以至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如地处浙江天目山东南余脉的径山在宋时曾盛极一时,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普通百姓都竞相上山进香赏景,游客如云,苏轼等文化名人曾留下了大量诗文,径山风景优美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但游客香客云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上有曾被评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兴圣万寿禅寺)。因此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亟待开发。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发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潜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没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点增设有关的内容。当然,不管遗留的或新增的,都要有所规划,不能盲目滥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门和佛教僧侣参与,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乱来,弄得不伦不类。寺院一定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释迦圣教律仪严谨,道风纯正,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一方面必须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和商业化风气的影响和侵蚀。佛教文化不能变质串味,否则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托,不成其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了。另一方面,又要按“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大居士等倡导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思路,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内容,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发展旅游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
 六,建议山水文化与佛文化水乳交融
 第一句话:“境由心造”。我不敢枉加解读它的真正含义。我只想借用它来表达一种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想的小,就做得小。想得大,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做得大、做得好。换句话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我们要切实打开思路,敢于开拓、创新。同时,只要想到了,就努力去做,且要努力做好,这样,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二句话,借用玄奘法师一句很著名的话:“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在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上,不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显然不行的。政府要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诸方面做大量的先期投入。投入到位了,才有可能产生回报。投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事情的停滞甚至前功尽弃。只有舍得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第三句话叫做“随缘”。这种随缘不是消极等待。是指在光雾山佛教文化开发利用时,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方面要随缘。我们不能光靠政府的投入,采取各种办法,寻求社会的支持也是必要的。但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搞拉郎配,不能强取硬要。要相信有缘、寻求机缘、珍惜佳缘,在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方面有一个新突破。[/size
]

发表于 2012-6-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文化与光雾山旅游发展定位
以佛教文化为旅游产品重要内涵的旅游区域,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世界,这种神秘感对游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自明代出现无瑕和尚真身以来,间有真身产生,这是光雾山对丰富佛教文化所作出的特有的、重要的贡献。"十二园觉"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就让人产生强烈的虔诚感、神秘感。所以,佛教文化潜在神秘感、"十二园觉"及其他一系列的佛事活动,都因为能满足游人的猎奇心理而具有极强的旅游功能。
一、光雾山寺庙名为光相寺
光雾山寺庙是建成清朝寺庙为光相寺,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民国三年初被烧,三座大碑保存至今,碑文现存有″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新中国成立后,光雾山寺庙荡然无存,基本无人知晓形成今天的局面。
     南江光雾山实为大巴山起源,巴子国周武王封巴山,名由所昉.南江光雾山距今县城(现杨坝新民)约30公里,海拔2507米,全县最高山峰。千霄直上,突兀撑空,高出雪线殆三千尺,四至山麓百里而遥绝顶,一一览众山万壑一片,苍苍汉通巴巴广彷佛眼底,白云在壑夏日如冬尽,祗有天在上,无册与齐也,相传有老君炼丹处,草木不生,顶后莲华峰。 谗岩矗立有晒经石,峰凹断裂处,不能飞渡,履恰有古藤若筏谓之天桥,异卉奇葩不可尽试,云雾常封真面目,殊英快观,所谓天假神柄,专其雄者欢。故而名光雾山。在之清时在光雾山顶建寺庙名“光相寺”。
  有古诗为证:
            三味缘何火末除,至今春雨草全虚
            万寻不碍清空处,定有当年访道书。
     同治二年(1863年)刘玉洁著《十二园觉》,观音菩萨领法旨。法宝几件带随身,别了佛灵仙境,脚踏祥光往前行,变个贫婆乞化人来到人间,劝恶从善,十恶八邪归正处;拯救12人为园觉归光相寺,现存石碑文:“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名留至今。
二、光雾山佛教"香火"旺盛
光相寺佛教"香火"旺盛,对佛教信徒和佛教信仰者来说来往不断,佛教情感需求是他们与佛教联系的纽带,这一情感纽带是吸引他们朝圣光雾山—光相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对光相寺的不断朝拜才能获得宗教式情感满足。然而光相寺的游客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属基本意义上游人,他们只追求对佛教意识的超脱,正是这种超脱触发了他们的旅游动机,通过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得到心理补偿,获得心理平衡。从旅游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宗教式情感满足还是通过追求佛教意识超脱而获得心理平衡,都是因为佛教文化的支撑。
    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光雾山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同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光雾山——光相寺佛教"香火"旺盛,佛教文化也必然会因此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以光雾山佛教文化为载体
光雾山是"以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的山岳风景区",我认为以佛教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从"政府主导型"还是从"政府引导型"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佛教文化、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自然景观则被置于从属地位,突出佛教文化对光雾山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美学观赏的角度看,光雾山是以人文景观为主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旅游区域,在给游人以人文美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自然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光雾山拥有“十二园觉”佛教文化知名品牌,与自然景观交融一体,充分体现"深山藏古寺"神秘意境,宛如天造地设。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应该最能体现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质,主打旅游产品只有唯一的拳头产品。自然景观则退居其次。如峨嵋山旅游业兴起其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在过去光雾山与峨嵋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同存,交往密切。
宗教是一种受制于历史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实体,又是一种理论体系。尤其是佛教,其高深的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佛教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格。然而,使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向旅游产品渗透甚至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涵,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结果与要求。
      四、 佛教文化奠定了光雾山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基础
佛教产生的时代与中国儒教萌芽的时代差不多同时,都在公元前6-5世纪。作为一种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却是几百年(两汉之交)之后的事。
     1.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积淀。文化尤其是宗教及其传播是与接受民族宗教的渗透和同化,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过程,而同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两汉之际战乱频仍、政治动乱,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为佛教传入中国创造了较适应的历史条件,也开始了中国儒、释、道三教矛盾、斗争、吸收、融合的历史。佛教为在中国立足,竭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对教义作迎合中国儒家传统的解释,使之与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尤其是其关于人生无常、因果报应、来世佛国等说教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而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植。魏晋时期佛教又被玄学化。玄学是魏晋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提倡的唯心主义学说,其理论特色是用老庄思想诠释《易经》和《论语》,以欲在儒、道学说中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然而,玄学最终还是陷入了世界本源问题的迷宫,这一不足在佛教(大乘般若经)那里得到了补充,其超物质世界的精神本体论,既迎合了社会上层的兴趣,又麻醉了整个社会,由此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且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积淀的历史过程,即迎合与融合的过程。迎合是寻求进入与发展的契机,融合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
    2、佛教文化在光雾山的曲折经历及区域文化特征。佛教传入中国近300年后,于东晋隆安五年(这是目前所发现见诸文字最早的确切年代记载)传入光雾山,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十分繁荣的历史时期。南北朝时期,顺东晋繁荣之势迅速发展,经过隋朝的大力推行,至唐上半叶进入鼎盛期。“十二园觉”推动着光雾山佛教向巅峰攀登,为光雾山后来成为与峨嵋山深厚佛教一样饮誉国内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佛教文化在光雾山经过160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特征:“十二园觉“一个重要特征,"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普渡众生"的大愿成为佛教信徒的真理,“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所孕育的一个亮点。二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成为"光雾一座寺,撒在云雾中",但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十二园觉真身菩萨也是光雾山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
3、 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孕育为知名品牌。从资源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从市场和营销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为重要最有吸引力旅游吸引物;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看,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功能,能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4、佛教文化的知识内涵。马克思指出,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由此不难理解,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没有同社会历史相脱离的独立的历史,不能离开社会的物质基础本身的发展而孤立发展,人类活动的一切文明必然向佛教渗透,佛教文化不可不吸收和反映人类改造自然力量。所以,佛教文化中包含着的大量的经过佛教教义整合的人类文明,从中可以了解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同时,佛教经卷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也颇具有知识的吸引力。
      5、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一魅力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载体上。可供游人欣赏的佛教文化载体主要有寺庙、佛像、佛事用品、佛教组织、佛教节日、佛事活动等,光雾山现如能恢复寺院,寺院建筑风格有宫殿式、民居式和两者的综合三种,每一寺院都是一座艺术宫殿,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是游览的重要目标。寺院内还有很多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于一身的佛像及其它佛教文化载体,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美的艺术珍品,是吸引游人进一步接受佛教文化薰陶和产生审美感受的旅游吸引物。佛教文化载体在向游人传递信息的同时调动其审美愉悦,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五、天下名山僧建多
    用现代的语言说,寺院是佛教文化产品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佛教缁素信众建寺修庙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堪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建多”,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一些大的佛教寺院又称佛教丛林,正是反映了这些地方往往是古木参天、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生态环境宁静的好去处。而且高僧大德往往富有超凡脱俗的般若智慧和审美情趣,颇会择地选址,寺院一般都选择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或在依山临水处,或在深山幽谷间,周围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即使在平原无山地区,一般也挑河渚之间,遍植树木花卉,营造起一方净土––一个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正所谓“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一方面,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孕育佛教寺院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内化为特定的佛教寺院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而且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为佛教寺院文化。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许多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做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些在历史上曾经颇为著名的景点后来衰落以至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如地处浙江天目山东南余脉的径山在宋时曾盛极一时,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普通百姓都竞相上山进香赏景,游客如云,苏轼等文化名人曾留下了大量诗文,径山风景优美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但游客香客云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上有曾被评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兴圣万寿禅寺)。因此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亟待开发。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发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潜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没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点增设有关的内容。当然,不管遗留的或新增的,都要有所规划,不能盲目滥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门和佛教僧侣参与,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乱来,弄得不伦不类。寺院一定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释迦圣教律仪严谨,道风纯正,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一方面必须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和商业化风气的影响和侵蚀。佛教文化不能变质串味,否则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托,不成其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了。另一方面,又要按“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大居士等倡导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思路,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内容,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发展旅游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
 六,建议山水文化与佛文化水乳交融
 第一句话:“境由心造”。我不敢枉加解读它的真正含义。我只想借用它来表达一种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想的小,就做得小。想得大,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做得大、做得好。换句话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我们要切实打开思路,敢于开拓、创新。同时,只要想到了,就努力去做,且要努力做好,这样,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二句话,借用玄奘法师一句很著名的话:“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在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上,不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显然不行的。政府要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诸方面做大量的先期投入。投入到位了,才有可能产生回报。投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事情的停滞甚至前功尽弃。只有舍得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第三句话叫做“随缘”。这种随缘不是消极等待。是指在光雾山佛教文化开发利用时,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方面要随缘。我们不能光靠政府的投入,采取各种办法,寻求社会的支持也是必要的。但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搞拉郎配,不能强取硬要。要相信有缘、寻求机缘、珍惜佳缘,在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方面有一个新突破。

发表于 2012-6-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生态,神秘,好地方

发表于 2012-6-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探险和地理考察的双重意义!

发表于 2012-6-10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照片! 老虎应该有,从陕西镇坪跑过来的;开发光雾山最高峰不等于峨眉山金顶!

发表于 2012-6-1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2-6-1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此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开发,最好的保护最好的开发就是维持现状减少人为破灭!”

发表于 2012-6-1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handshake,好图。。。

发表于 2012-6-1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得老虎,有黑熊吗?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