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718|评论: 28

石坪山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省威远县观英滩镇位于威远县城西北低山区,北与资中县毗邻.距威远县城34公里,成都156公里,重庆186公里。辖17个村(居)委会,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余人。有丰富的原煤、粘土、页岩等矿产资源;文化历史厚重,有隋代聚落群遗址,古和义县城遗址,清代一条街,石质仿木三重檐庑殿式贞节牌坊,高岩悬棺,凤凰山寨等;自然环境优美,奇山异石,广袤森林,森林覆盖率46%。闻名遐迩的长沙坝人工湖,水库集雨面积142平方公里,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大坝采用“浆砌条石单拱坝”工程设计,坝名“长沙坝水库”由张爱萍将军亲题;库区湖水清澈、烟波浩淼,两岸苍松翠柏、青藤绿厥、交错倒挂,湖光山色、绚丽多彩,自然景观可与“九寨沟”、“小三峡”媲美。

     1972年,大坝工程荣获四川省优秀设计项目二等奖,因工程设计独特,次年参加西班牙马德里11届国际大坝会议并作技术交流。

     2008年,威远县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原“石坪山歌”命名为“川南山歌”。其发源地原石坪乡(今观英滩镇境内),山高路险,人们劳动繁重,耕耘艰辛,常以山歌驱除劳顿、抒发和交流感情,缩短距离、鼓舞干劲,成为了山区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川南山歌”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源于先民劳作,清代中期由福建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兴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盛于建国初期。

     “川南山歌”大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唱词采用比兴手法,衬词多为虚词,部分为实词,以地方习惯发音。山歌形式有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调式多汉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角调式。山歌曲牌多,表现内容广,唱腔具有高亢粗犷、委婉细腻,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声域能翻山越岭、穿云透雾,感染力极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该镇男女老少劳作之余、丰收之时,都会高唱山歌。走进山中,不时会传来阵阵歌声,高昂激越,歌声缭绕,令人荡气回肠。还辐射到毗邻的黄荆沟镇、山王镇、连界镇、新场镇和资中县的新桥镇、金李井镇、铁佛镇等地。

      1957年,“石坪山歌演唱队”曾代表内江地区参加四川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其主要演唱者杨汉书、蒋茂萍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大会之余,蒋茂萍的一曲《软翻身》,获得好评,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经过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川南山歌”得到了完整保存,并在学校、社会广为传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年规划:2007年,完成文字、曲谱整理工作,打造2-5首“石坪山歌”精品,争取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民间文艺演出;2008年,将打造出来的“川南山歌”精品在中小学生中传唱;2009年,办好“川南山歌”培训班,培养3至5名山歌王,兑现传承人的经济补贴;2010年,组建“川南山歌艺术团”,在“长少湖”景区举办“川南山歌艺术节”;2011年,修建“川南山歌展演场”,将川南山歌打造为“长沙湖”生态旅游景区的亮点,推进全镇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主要措施:1、在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文字、曲谱、录音、录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保存,完整建档;2、利用多媒体对“川南山歌”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传播“川南山歌”;3、将“川南山歌”列入“长沙湖”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打造。 2007年,在威远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上,石坪山歌深受观众喜爱,获得最佳节目奖。同年,观英滩镇被中共威远县委、威远县人民政府授予“特色文化镇”称号,被四川省文化厅表彰为四川省第六批“文化先进镇”。2008年,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石坪山歌”被命名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歌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2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歌1.jpg
山歌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歌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和义县遗址
[attachimg]3623 山歌4.jpg 612[/attachimg]
山歌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英滩贞节石牌坊
山歌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坪山歌男歌王崔荣火
山歌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坪山歌女歌王蒋茂萍
山歌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6-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的介绍,谢谢斑竹的一片热心:lol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配音解说石坪山歌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掐菜苔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英滩是个好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钻山歌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坪山歌:麻柳湾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出来亮堂堂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栽秧歌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扁担闪悠悠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绣个荷包给哥戴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黄腔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住我们的根




    《把根留住》这首歌,大家可能不会太过陌生,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句歌词恐怕就是“让血脉再相连”和“留住我们的根”。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警醒力、感召力,所以她曾风靡华夏,经久不衰。

    什么是“血脉”,什么是“根”,对于动物和植物就不消说了,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地区、一个家庭,恐怕除了其“历史”和“文化”就别无他物了。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史”而骄傲和自豪,这五千年传承的历史和文化就是我们的“血脉”,就是我们的“根”。有了她,我们就有了根基,就有了底气,就不会那么浅薄、那么漂浮、那么空虚。

    我们四川也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有蜀汉历史遗存,有历经2500多年沧桑而至今仍有效运行的、享誉世界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我们四川也有根基,有底气。

    我们内江也有悠久文明史:唐代李太白曾在内江留下过足迹和不朽诗篇;“东方毕加索”张大千享誉海内外;赵贞洁、张善子、范长江名扬华夏;古西林寺、圣水寺、三元塔、挂榜山、翔龙山摩崖石刻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内江也有根基,有底气。

    我们的左邻右舍也有悠久的文明史:东边的内江有历史文化古迹无数,西边的荣县有古荣州文化、有唐代大佛、有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赵熙文化遗存、有辛亥革命(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县级政权——荣县军政府)旧址、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故居…… ;南边的自贡有千年盐业文化史;北边的资中有保存完好的文庙武庙、古永庆寺、有皇帝御赐牌匾、有黄庭坚手书诗文碑刻、有清代最后一位状元络成骧文物……因而,他们都有根基,有底气。

    我们威远虽比不上其他地方厚重,但自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438)建县至今还是有1574年的历史了,只可惜我们威远人对能够证实自己历史的、能够作为自己精神基础的诸多文物古迹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譬如:

    观英滩镇兴隆场的“隋代聚落遗址”没有了,古“和义县”城遗址不见了;清乾隆30年至43年(公元1765年——1778年)任威远知县的李南晖在旧城废墟上修起来的新县城,现也只剩下东、北两段破败的城墙了;原清代威远八景,城里的“镜塘夜月”被后来的师范学校、再后来的信用合作联社大楼代替了;“沙岸晨钟”的寺庙遗址变成了原奉龙区公所;“紫金叠翠”的紫金亭处变成了先前的车站、旅馆,现在赫赫有名的鑫宏大酒店;唯有那“白塔抹烟”(嘉庆年间重建的五级白塔),还继续被“抹”着那工业化的股股浓烟……

    城外四景:向义镇的“高洞飞流”早不复存在;靖和镇的“横山落照”只剩下一道光秃秃的冷家山;新场镇的“古佛洪崖”已面目全非;镇西镇的“老君丹灶”上文物已被破坏殆尽……

    我们老县城的风水格局:前有玉屏(山),后又卧仙(山);文笔(山,即白塔山)左耸,刀岭(城西刀礴岭)右雄;团墩佛顶(新场五堡墩、古佛顶),叠嶂于西北,凤台虎岭(新店凤翔台、老虎岭),雄镇于东南,如今“玉屏”和“卧仙”也早已化为乌有。

    我们唯一拥有的就只剩下“盘古开天地”时给我们留下的“穹窿地貌”和当年地主豪绅建造的(当然,如果确实是宋代抗元名将余玠修建的抗元防御体系更好)“穹窿古寨”遗存了。可就是这仅存的一点自然和文化遗产,也在被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当代威远人迅速、有效、无情地“开发利用”着……

    在“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威远人(少数“开拓者”)是有“改天换地”的能力的,我们能用“建工业强县”的幌子和滚滚浓烟遮住光芒万丈的红日,改变头上蓝天白云那单调的色彩;我们能挖空地下的煤炭,在“山崩地裂”中(请看两河镇的宜兴寺山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能用现代化的工具,以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大量的、无休止的开采各种矿石,让“天下穹窿,中国威远”百孔千疮;我们能推倒穹窿古寨那险要的、风景无限道道寨门,把公路修上固若金汤的雄伟山寨,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屁话”见鬼去!只要我们有目的,有绝心、有狠心,就没有我们干不出来的事情!

    就在这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的不断“发展” 、“开发”中,我们的“GDP”上去了,我们的“政绩”出来了,我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我们的“血脉”断了,我们的“根基”垮了,我们的“底气”散了,我们的子孙今后就可以喝 “西北风”了……

    也许有些领导们看到这篇文章后会认为这人是“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是“以偏慨全”,是“污蔑领导、污蔑党委和政府”,是在“制造混乱、破坏稳定、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也许有些领导们看到这篇文章后会委屈、会火冒三丈、会大发雷霆:这些都是吃饱了撑的!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不当家你不知柴米贵,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穹窿地貌我们就不发展了、就不吃饭了、就不走路了、就不住房子了……?!

    说得对,我尊敬的领导们,虽然用不着我们小老百姓管“闲事”,但只怪从小就有人给我们灌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应该把经济搞上去、让威远人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不能只顾眼前,而要顾及长远和未来、顾及子孙后代?难道不破坏、少破坏、或拣不关大局的地方损坏一些自然生态我们就不能发展了吗?难道不毁掉我们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名木古树、文物古迹和可利用的自然景观,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无法进行吗?难道不毁坏那可以值得我们威远人一提的穹窿古寨和标志穹窿古寨的道道具有历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的寨门,我们的道路就修不通吗?如果不顾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地“建设工业强县”,那是“科学发展”吗?如果“杀鸡取卵”地、“寅吃卯粮”地、过度过快地开采、滥开滥采我们有限的矿产资源,那是“可持续发展”吗?如果只图一时、一己之私利、便利而随心所欲地、肆无忌惮地损坏、毁坏、破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就能够“打造生态威远”吗?

    我们说,在工业建设、道路建设、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遇到那些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和遗存的古建筑、古树、古山水,是不是可以、是不是应该避一避,让一让,为后代、为我们自己把它保存下来(这种例子在我们周边的自贡、内江、资中比比皆是),我们县委县政府、各镇党委政府及其官员们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对自然生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人民群众尽到宣传、教育其爱护、保护并制止随意损坏、毁坏、破坏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义务和责任?这难道有多么困难吗?

    我们威远的历史文化根基本已经是够浅薄的了,如果我们还都报着不负责任的临时思想,都还不对此引起重视,都还不着力保护和创造,那我们定将是威远人民的、浅薄的历史罪人!

    赶快警醒吧,各级、各位官员们!权力掌握在你们手中,威远未来的好坏掌握在你们手中,75万人民及其子孙期望你们能够尽快重视和行动起来,真正留住我们的“根”,让我们的“血脉”再相连!


                                                                                

                                                                                翻山炮




                                                                        2012年2月12日凌晨于威远


注:本帖转自:http://www.mala.cn/thread-3935175-1-1.html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