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县观英滩镇位于威远县城西北低山区,北与资中县毗邻.距威远县城34公里,成都156公里,重庆186公里。辖17个村(居)委会,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余人。有丰富的原煤、粘土、页岩等矿产资源;文化历史厚重,有隋代聚落群遗址,古和义县城遗址,清代一条街,石质仿木三重檐庑殿式贞节牌坊,高岩悬棺,凤凰山寨等;自然环境优美,奇山异石,广袤森林,森林覆盖率46%。闻名遐迩的长沙坝人工湖,水库集雨面积142平方公里,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大坝采用“浆砌条石单拱坝”工程设计,坝名“长沙坝水库”由张爱萍将军亲题;库区湖水清澈、烟波浩淼,两岸苍松翠柏、青藤绿厥、交错倒挂,湖光山色、绚丽多彩,自然景观可与“九寨沟”、“小三峡”媲美。
1972年,大坝工程荣获四川省优秀设计项目二等奖,因工程设计独特,次年参加西班牙马德里11届国际大坝会议并作技术交流。
2008年,威远县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原“石坪山歌”命名为“川南山歌”。其发源地原石坪乡(今观英滩镇境内),山高路险,人们劳动繁重,耕耘艰辛,常以山歌驱除劳顿、抒发和交流感情,缩短距离、鼓舞干劲,成为了山区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川南山歌”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源于先民劳作,清代中期由福建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兴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盛于建国初期。
“川南山歌”大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唱词采用比兴手法,衬词多为虚词,部分为实词,以地方习惯发音。山歌形式有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调式多汉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角调式。山歌曲牌多,表现内容广,唱腔具有高亢粗犷、委婉细腻,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声域能翻山越岭、穿云透雾,感染力极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该镇男女老少劳作之余、丰收之时,都会高唱山歌。走进山中,不时会传来阵阵歌声,高昂激越,歌声缭绕,令人荡气回肠。还辐射到毗邻的黄荆沟镇、山王镇、连界镇、新场镇和资中县的新桥镇、金李井镇、铁佛镇等地。
1957年,“石坪山歌演唱队”曾代表内江地区参加四川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其主要演唱者杨汉书、蒋茂萍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大会之余,蒋茂萍的一曲《软翻身》,获得好评,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经过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川南山歌”得到了完整保存,并在学校、社会广为传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年规划:2007年,完成文字、曲谱整理工作,打造2-5首“石坪山歌”精品,争取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民间文艺演出;2008年,将打造出来的“川南山歌”精品在中小学生中传唱;2009年,办好“川南山歌”培训班,培养3至5名山歌王,兑现传承人的经济补贴;2010年,组建“川南山歌艺术团”,在“长少湖”景区举办“川南山歌艺术节”;2011年,修建“川南山歌展演场”,将川南山歌打造为“长沙湖”生态旅游景区的亮点,推进全镇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主要措施:1、在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文字、曲谱、录音、录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保存,完整建档;2、利用多媒体对“川南山歌”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传播“川南山歌”;3、将“川南山歌”列入“长沙湖”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打造。 2007年,在威远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上,石坪山歌深受观众喜爱,获得最佳节目奖。同年,观英滩镇被中共威远县委、威远县人民政府授予“特色文化镇”称号,被四川省文化厅表彰为四川省第六批“文化先进镇”。2008年,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石坪山歌”被命名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