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341|评论: 3

清代乡贤李昶元诗赏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乡贤李昶元诗赏读(一)
                                               南山种豆翁
      李昶元(1817—1884)字东来,号竹山,丹棱高桥古田桥人。李昶元是晚淸蜀中著名诗人、教育家。授职工部主事,官至镇宁知府。著有《修竹山房诗草》八卷,辑诗896首。
     李昶元出生农家但自幼聪颖,“八岁学吟五七字,十二岁学作文”,才华横溢,得洪雅名士张霞泉赏识,于道光十年(1830)招至门下课读,学有所成。弱冠入县学,成绩斐然。道光23年(1843)新任县令高士魁见其苦读而博学,遂招于门下培养,并于1848年推荐在县学执教。1855年李昶元省闱中举,名列前茅。咸丰六年(1856)春进士及第,经殿试授职工部主事,同年秋告假归省。
     咸丰八年(1858)执教于仁寿县冶官书院。1860年受聘掌教云南日南书院(楚雄)。咸丰十一年(1861年),蓝大顺起义攻入川西南,李昶元返川携家避乱于总岗山上。兵燹(xiǎn)后,受聘执教陕南汉中书院。同治四年(1865)应汉嘉(今乐山)太守文冶庵之聘为嘉州书院掌教。
     同治七年(1868)秋,其恩师张霞泉的弟子曾壁光任贵州巡抚,经师门推荐,向朝廷保奏李昶元为直隶州知府,留贵州候缺补用。同治九年(1870)夏,以知州衔署领湄潭,治理黔东北川黔、湘黔接壤一隅。李昶元到任后整饬纲纪,训练地方军队,修筑城垣保境安民;禁止私加税赋,并行减免税赋,劝民发展生产,广植粮桑。兴办学堂循良风尚,时或亲临授课。一年后境内已无持械抗官、聚众斗殴事件,两年后农村春种秋收,气氛祥和;城镇商贾,秩序井然,稳定了黔东北的局势。
    同治十一年(1872),李昶元被调署黔西州为镇宁刺史。到任后,一面整军保境安民,一面抚谕,减免税赋,兴办学堂,广增教化循良民风。同治13年(1874)开始主持为镇宁州编写《镇宁州志》,两年后完成。光绪三年丁丑(1877)辞官返里。回乡后,掌教眉山书院,后执教丹棱县学,造士尤多,是远近知名的教育家。
     李昶元诗文俱佳,尤工诗。他的诗众体皆备,无美不臻,笔情夭矫空灵,气魄奥衍浩瀚。自咸丰三年癸丑(1853)至光緒九年癸未(1883)凡三十年,风雨怀人,花鸟适性,一生之遭际,朋友之唱酬,即出山入山莫不随时随事发为诗歌。道生平,如泣如慕。纪胜迹,绘影绘声。悲歌慷慨,有先优后乐之怀;俯仰从容,有人浊我清之致。真正是英雄梗概,豪杰襟期。篇什所陈,仿佛相知于客岁。可惜其生平著作不自收拾,或留勒于碑碣,或散见于亲朋门生之抄本,求之家藏则无复存焉。李昶元卒后,其门生晚戚骆应选,约同众及门第子多方搜求,得诗896首,由其关门第子癸未进士黄树勋题序,分为八册,名《修竹山房诗草》。
                          李昶元《纪乱》诗赏读
                        我居总冈巅,贼扰总冈麓。
                        烽火四面红,妖氛来飘忽〔1〕。
                        直入名山城,生灵遭荼毒。
                        焚掠遍乡村,搜捕及山谷。
                        老弱填沟渠,少壮为贼屈。
                        蹂躏半月余,惨不忍属目〔2〕。
                        又顾而之他,纵横随所欲。
                        去之日二三,流民始渐复。
                        谓此大劫余,差可安食宿〔3〕。
                        艰苦谋春耕,焦土架茅屋。
                        忽又官兵来,横暴递相续。
                        始则妄诛求,继乃肆鞭扑。
                        掘遍窖中钱,搜尽仓余谷。
                        拆屋供炊薪,牛羊肆屠戮。
                        贼弃兵皆取,兵较贼弥酷〔4〕。
                        夫役不择人,绅耆咸畏缩〔5〕。
                        刀光驱子女,血涕作僮仆。
                        甚且杀无辜,报功诬贼属。
                        偶或与贼遇,其退勇且速。
                        处处尾贼行,相知如心腹。
                        视贼为奇货,纵之任出入。
                        日费国家粮,何曾相角逐。
                        所以军兴来,兵贼两和睦。
                        尸骨满山林,概是良民族。
                        哀哉乱离人,何以遂生育。
                        惨无天日光,下情难上告。
                        言之不忍言,直笔为痛哭。
      注释:〔1〕妖氛.:不祥的云气。喻指祸乱。飘忽:移动迅速。  〔2〕属目:注目,注视。   〔3〕差可:犹尚可。勉强可以。   〔4〕弥酷:更加残酷。  〔5〕绅耆:旧指地方上的绅士或有声望的人。
      题解:李昶元这首《纪乱》诗,诗題曰:《纪乱》,所记载的就是150多年前发生在我们丹棱境内的一场惨剧。咸丰十一年(1861年),兰大顺起义军攻入川西南,时李昶元正受聘掌教于云南楚雄日南书院,李昶元闻讯后立即返乡,并携家从高桥古田桥迁到张场总岗山上。年底,起义军为四川总督骆秉章大败于丹棱,兰大顺其弟兰二顺战死于丹棱石桥乡麻柳沟,其后兰大顺率余部退入川北崇山峻岭之中。兰大顺起义军在丹棱境内共停留半月之久,期间由于官军和起义军的到来,给丹棱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首《纪乱》诗就是前辈乡贤李昶元以一个正真的读书人的良心和胆识,直抒胸臆地把当时的史实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给我们留下的一段珍贵历史资料。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纪乱》诗,深为当年的哪场灾难所震惊,同时心中也由衷地对乡贤李昶元生发出一份深深地敬仰之情,感谢他用笔真实地记录下了那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安宁生活之可贵。
赏析:兰大顺起义军攻入四川,李昶元闻讯后立即返乡,并携家从高桥古田桥迁到张场总岗山上。其间李昶元作《避兵》诗一首以纪其事。诗云:
                   避兵无术又移居,事出仓皇敢爱庐。
                   眷口偕行都佩剑,担头满载半装书。
                   路经鸟道羊肠险,人尽蛇惊鼠窜如。
                   觅得丛林容膝处,团圞已近四更初。
      从这首诗中可见当年兰大顺起义军攻进丹棱,给丹棱百姓带来了多大的惊惧和恐慌。起义军或杀富筹措粮款,或与官军激战,必然也不可避免地会祸及无辜,作为封建知识份子因时代的局限性对此难免会心存偏见,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敢于正视历史,在谴责朝政无道导致匪患橫生民不安生的同时,直言揭露本应保境安民的官军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是甚于匪患。这些官军平日驻扎州县,无恶不作,真上战场却贪生怕死。而且官军在战场上“处处尾贼行,相知如心腹。视贼为奇货,纵之任出入。” 更为可恨的是一旦贼匪去后官军却滥杀无辜以报功请赏。李昶元这首《纪乱》诗就忠实地记录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我们丹棱土地上的这段血腥的历史。
       李昶元这首《纪乱》诗语言直白朴实,浅近通俗。全诗共五十四句,大致可分作三层。
       第一层(1~20句)写起义军攻打丹棱期间给人民带来惊扰和破坏。
       这一层的大意是:我家住在总冈山山顶之上,贼兵就在山脚下骚扰袭击。山下到处都是火光熊熊,祸乱来得是这样的迅速。贼兵翻过总冈山直接攻入名山县城,使老百姓惨遭残害。乡村里到处都有贼兵在烧杀抢劫,即使在深山沟里也有贼兵追来搜索抓捕。沟渠里堆满了被杀害了的老人和小孩的尸体,年轻力壯的人也为贼兵的淫威所屈服。前前后后贼兵烧杀抢劫达半月之久,那惨烈的场面真是让人惨不忍睹。不久贼兵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们真是肆意横行随心所欲。贼兵撤退两三天后,流落逃难的百姓才慢慢地回到家中。大家认为遭此大劫之后,勉强可以安心地吃饭睡觉了。于是想方设法进行春耕生产,同时在烧毁的废墟上搭建茅草房屋。
       第二层(21~44句)写官军给丹棱人民带来的掠夺和杀戮其残酷更加甚于贼兵。
      这一层的大意是:忽然官兵又来了,横行暴虐比贼兵更加厉害。刚开始便胡乱地强制征收,稍有不从便肆意地捆绑鞭打。到处挖掘老百姓藏在窖中钱财,搜抢干净仓房中剩余的粮食。拆房毁屋拿来烧锅做饭,对老百姓的牛羊更是随意宰杀。即使是贼兵不要的官兵都要夺取,官兵们的贪婪比贼兵更加残酷。抓人服劳役也不选择见人就抓,连地方上有声望绅士都畏怯退缩不敢向前劝说。官兵用刀枪驱赶着老百姓的子女,让他们血泪满面象仆人一样地劳作。甚至还杀戮无辜的百姓,诬蔑他们是叛乱的贼人家属向上报功。有时候与贼兵相遇了,官兵们却争着逃跑比谁个都迅速。官兵们随便在什么地方都是跟在贼兵的后面行动,他们之间熟悉得来如同心腹朋友一样。官兵们把贼兵看为是珍奇的宝贝一样,纵恿他们任意地在地方上出入。官兵们每天耗费着国家的粮食,哪里在与贼兵较量争逐!
      第三层(45~54句)写诗人对官贼横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悲慨,抒发了一位正直的知识份子面对朝政无道、贼兵横行、官军暴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自已却又无力回天的那种既无奈又痛心的心情。
     这一层的大意是:自从官兵开始征剿贼兵以来,我看官军和贼兵他们是在和睦相处。那山林中堆满着的具具尸骨,全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啊!我哀痛战乱中哪些离乡别井的人啊,他们靠什么来满足生存养育后代的需求!这世道真是惨无天日,下面老百姓苦难的情况无法上告啊!我想说又忍着不想说啊,只能悲痛地哭泣着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叙下这段苦难的史实!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7-6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江论坛:南江人看泰国风景 色情国度的繁华之梦xiaoping88888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