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一辈子:我保证和你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保证你们吃饱穿暖……
赵凤林刚到敬老院的家底:大米36斤,挂面17斤,谷子260斤,麦子180斤。
敬老院现在的收入:年收获蔬菜15万斤、粮食1.5万斤,出栏生猪100多头、山羊50多头、家禽500多只。年收入达20多万元,节余资金50万元。
数据凝聚着赵凤林毕生的心血和智慧。“赵凤林院长爱岗敬业,勇于开拓。”民政局负责人这样评价赵凤林,“她探索出了一条以院养院、以院补院的新模式”。
到敬老院之初,老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赵凤林绞尽脑汁想办法。
太平镇计生办有30几号人,由于工作忙天天操馆子,赵凤林脑子一激灵,办法有了。她找到计生办领导,要求给无偿做饭。她打着小算盘:如果能做饭不但老人有肉吃,潲水还可养头猪。
然而,要煮几十人的饭菜的确不容易。赵凤林早上3点钟起床,晚上12点睡觉,包饺子要包30多斤面粉,累得连腰都伸不直,一双手冻得满是口子。做了三个月,给计生办节约了8万块钱,敬老院四个老人养得胖胖的,还喂肥了一头猪。计生办一高兴赠给敬老院两万元,这有了做生意的本钱。
赵凤林是太平场上有名的“铲儿客”,除人以外啥都贩卖。逢场天下市去收购些便宜的猫儿狗儿,拿回来喂养一两场卖出去,一头能赚那么七八毛,老人们的油盐钱就有了。生意有风险,一次“铲”回来的七八头猪仔没卖出去,只有自己养着,敬老院没土地种菜,没钱买饲料,赵凤林只有自己出去找野菜,每天要割十多背野菜回来,跪在地上割连膝盖都磨破了。
后来,到南充贩蔬菜回太平镇卖,用木板车把蔬菜拖到金鱼岭上车,回来顾不了吃饭,马上给蔬菜洒水,把葳蔬菜择出来老人们吃,黄的烂的喂猪,每天要忙到深夜1点钟。
蘑芋生意最赚钱,只是太辛苦。晚上4点钟就要起床,生意好的时候通夜不睡觉,挑上蘑芋走乡串户去卖。可好景不长,跟盘的越来越多,同行做不赢生意就造谣,说敬老院做的蘑芋如何之脏,硬是把生意给搞垮了。
赵凤林马上换汤头,贩卖凉粉,贩卖鸡蛋,做花圈卖……总之,只要做相同生意的多了就转行。别人批发鸡蛋1元一个,她就比别人少赚五分钱,求薄利多销,生意一直好,从没亏损。
实在没生意可做了,她就带老人拾破烂卖,这行业竞争不那么激烈,一年下来也能赚七八千块钱。
敬老院搬新家以后,赵凤林把周围撂荒的20多亩土地收集起来,办起了种植场,还兴建了规模养殖场,老人们食用的粮食、肉类、蔬菜全解决了。
赵凤林自己带头劳动,她根据五保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特长,把他们编成种植组、养殖组、服务组、卫生组、创收组、帮扶组,制定了激励措施,每月评先进、发奖金,充分调动了老人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在劳动中培植亲情,增进友情。
有了收入,敬老院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天好了起来。赵凤林安装了天然气、自来水和电,买了座便椅、消毒用具等,完善了敬老院设备设施。
定期给老人发放袜子、裤头、背心、棉衣裤、牙膏、牙刷等用品,连擦屁股的纸也都按时发放,老人们日常用品一应俱全。
她还研究老年营养食谱,每天早餐一只蛋,一个馒头,每月杀头猪,隔天吃一次肉,蔬菜全是自己种的绿色食品,逾到老人生日,增加9个菜大家一齐过。不仅让老人吃饱吃好,还必须讲究营养。
为了丰富老人精神生活,订阅了《晚霞报》、《家庭医生》、《南充日报》,谱写了院长、服务员、炊事员之歌,开办了老年人专刊。利用老人生日和节庆开展专题活动,组织老人唱川剧、听评书、做健身操,买来健身球、哑铃让老人们锻炼身体,组织老人到县城、南充、射洪等地旅游。
敬老院每半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加强老年人教育。每次开会,赵凤林不讲空话、套话,找年纪大的老人现身说法讲旧社会受的苦,让老人们在新旧对比中受教育。老人们说过去是“沟死沟埋,路死路埋,狗肚子就是棺材”,现在有吃有穿,不交粮纳税,看病上学不交钱。情到深处,老人们都激动地哭了起来,大家在哭声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现在,敬老院已发展到62人,住房窗明几净,活动场所干净整洁,电视电脑一应俱全,娱乐室、会议室、医疗室、体育室等功能齐备,老人们在这里幸福、快乐、祥和地享受着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