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88|评论: 9

[及时新闻] 保健品销售花样迭出 低保户借钱购蜂胶器械(注意了,南江老人们)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2-8-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南江最近一段时间也有下文类似的销售“蜂胶”活动,参加的老年人他们会赠送宣称一瓶价值290元的五洲醉酒,实际零售100元。蚂蚁希望有老人的网友请转告,请别被热情服务、赠送物品给迷糊。
转帖如下:
最近,我家的固定电话接到了一个奇怪的来电,对方自称是省人大老年活动中心的,邀请我去参加活动,我觉得很纳闷,问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又说是在省人大对面卖保健品的,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和机主信息的呢?而且,这会不会又是商家以开会或搞活动的名义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伎俩呢?”近日,家住安居苑的市民张大妈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了她遇到的这件怪事,并希望记者能好好去调查一下。

  记者以张大妈女儿的身份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他们是合肥市富尔得中老年服务中心,定于12月9日、10日两天上午举办“快乐夕阳、和谐庐州”第十届爱心共享联谊会,地点就在省人大会议中心对面的华地大厦5楼的大礼堂,在电话里,对方盛情地邀请张大妈前去参加活动。于是,记者决定进行实地暗访。

  [案例一]

  

  活动现场老人们脸上放光彩既是卖东西为啥不让年轻人进?

  第一次 年轻记者被拒门外

  12月9日上午8:00,记者只身一人来到活动现场,刚到楼下,远远就看到几名小伙站在门口,有老人来的时候就热情迎上前去,将老人搀扶到楼上,每位老人的手上都拿着一张红色的请柬。

  记者上到5楼,看到左手边写着的单位名称是“合肥富尔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墙上还张贴着很多“软黄金”之类的宣传画。一张桌子摆在门边,桌上已经堆了厚厚一沓请柬,几位工作人员守在门口,不断有老人被扶进去。

  见记者没有请柬,身旁也没有老人,一位男子很警觉地走上前问是怎么回事。记者回答说家里老太太生病了,自己代替她过来,并说自己座位已经安排好了。男子一听,满面笑容地说:“原来是这样啊!不过老人来不了就算了,这活动不适合年轻人参与。”记者说老太太晚点就会过来,男子打着哈哈,不让记者进去。

  记者抱怨说天这么冷,还为老太太来参加活动,想进去吹下空调,喝杯热水,男子将记者引到旁边一个小房间,倒上了一杯热茶。记者说隔壁这么热闹,是不是来了很多人,看一眼总可以吧?男子很不情愿地带记者去看了一眼。

  记者发现里面用横幅、彩带装饰了一番,座椅像教室课桌椅一样摆放,不少老人坐在里面互相攀谈,但座位还有不少是空的,记者说这有空座位,为什么不让坐,男子连忙将记者往旁边引,说确实没座位了,不好意思。

  随后男子将记者带到小房间,天南海北侃起来,但话语中一直在试探,家住哪个小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上班时间怎么有时间过来、老太太叫什么名字,等等。而当记者表示既然来了就去联谊会玩一会时,男子总以各种借口阻止,说公司规定只有老人能参加。

  当记者问联谊会的内容时,男子笑着说:“都是老人喜欢看的那些文艺表演,你们年轻人不会感兴趣的。我们公司会在其中穿插宣讲视频,推销蜂胶产品。蜂胶营养价值很高。我给你一个产品介绍,你一定要带回去给老太太看哦!”记者咨询其价格,男子想了想说:“五六百一盒,不过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疗效我也不敢打包票。”

  9点左右,记者离开活动场地时,仍然只能听到播放单调的音乐,活动似乎还没有开始。

  第二次 陪老人进入却遭盘问

  12月10日上午,另一名记者再次前往现场,这次记者约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一同前往。

  果然,当记者搀扶着老太太有说有笑地进入会场时,并没有人上前阻拦。但是,当记者和老太太找到位子坐下来之后,还是有三四名年轻男性工作人员上前来盘问了。

  “请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次活动的?”“不是你们打电话约我们来的吗?”“是哪位工作人员打电话给你们的,你们还记得吗?”“是我们家老头子接的电话,他也不记得是谁打的电话,他只对我说什么富尔得公司让我来参加活动。”

  记者身旁的老太太见对方盘问不休,连忙过来解围,还介绍记者是她女儿。对方几人互相看了看,也只得作罢,但他们始终站在不远处。

  记者进来时,活动已经开始了,往台上一看,好家伙,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正在“现身说法”,旁边主持人小姐还一个劲儿地夸赞老人家身体结实,老大爷趁机将自己的“好身体”全部归功于富尔得的产品,老大爷把自己的胸脯拍得“嘭嘭”响,台下的大爷大妈们看得那真是聚精会神,不时还响起热烈的掌声。

  记者环顾了一下四周,偌大的会场里可谓是座无虚席,现场至少有100多位老人,而工作人员也有几十名,穿梭于会场的各个角落,不时地为老人们端茶倒水,搀扶老人们上厕所,为他们“细心体贴”地提供各项服务。

  到了11点左右,最激动人心的产品认购活动正式开始,现场气氛突然像被点爆了一样,音乐变得激昂振奋,工作人员的情绪也都高涨起来。只听到有人大喊了一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站起来拼命鼓掌,嘴里还不断地欢呼助威,而这时就会有一个工作人员把成箱的产品堆放在一位老人的面前……不一会儿,大部分老人的面前都堆满了产品。

  记者询问一位工作人员,这是在做什么,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前面堆放了箱子的老人都是购买了这些产品的,只要有一位老人购买了产品,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就会这样来一次,表示祝贺。

  记者注意到,老人们似乎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不少老人在购买了产品之后,都会被当成座上宾一样,受到工作人员更大的优待,很多老人还被拉上台,接受工作人员为他们献花以及争相与他们合影,老人们在这样的“光环”之下都有些飘飘然,脸上都笑开了花(如左图)。

  这时,有一名工作人员盯上了记者,他首先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招牌产品“蜂胶”,又向记者介绍起其他各种产品,包括大豆异黄酮片、蓝莓软胶囊、海存卫康胶囊等,除了吃的保健品外,该公司还推销一些诸如磁性健康睡眠系统、彩棉磁性睡系、健康活化制水机、空气负氧离子康健仪等仪器和产品。

  记者询问产品的价格,小伙子立刻来了精神,忙介绍道,今天正赶上公司优惠大酬宾,一箱“蜂胶”(12盒)只要5976元,如果不买蜂胶,也可买其他产品,价格都一样,而且还可以一箱产品搭配着买。见记者迟疑,小伙子连忙劝说,今天做活动,买一箱产品还可另外赠送两盒产品,而且还赠送一床价值900多元的高档床品,还可免费办一张金卡,凭金卡今后跟公司出去旅游,只要付一半的旅游费用即可。

  这时,记者身边的几名老太太也都过来帮着小伙子“做广告”,一位瘦老太太跟记者说,她是糖尿病患者,以前经常要打胰岛素,可吃了他家的蜂胶之后,胰岛素全扔了,再也没打过。还有一位胖老太太也附和说:“是的,我以前有青光眼、白内障,吃了他家的产品后,现在好多了。我去年3月份就开始买他家的产品了,你看,今天我又买了,今天买还划来呢。”

  记者问她们:“你们不觉得这个产品贵吗?”老太太们不以为然地说:“现在保健品都贵哦,他家还算好的了,有的保健品都卖到七八千,甚至上万元呢。小大姐,你要想得开,你看我们一个月才拿1000多块钱,不也照买照吃嘛。”

  记者对小伙子表示,今天没带这么多钱,回去考虑考虑,如果需要会再来买的。小伙子却说,这个活动只有今天做,过时就没有这样的优惠了。“今天来的老人家很多都没有带足钱,他们都是先认购产品,活动结束后,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会打的将每一位顾客送回家的,货物送上门了,你再交钱。”

  这边,小伙子对记者纠缠不休,那边,记者一看时间,已到中午11点30分了,可是在座的老人却没有一位有要离开的意思,还都坐在座位上聊天,记者经过打听得知,原来,公司中午还会请所有老人吃饭,并且已经给他们订了盒饭。随后,记者借口上厕所悄悄离开了会场。

  之后,记者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富尔得”的产品,发现登记在册的仅为两种,一种是福龄花牌福龄花胶囊,一种是福龄花牌蜂胶胶囊,申请人均为杭州富尔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且批准文号均为“国食健字”,注意事项里都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案例二]

  “诺金康”必须活到老吃到老?

  “价格那么高的保健品,还让我妈一直吃到老,普通家庭怎么承受得起呢!”昨天上午,家住五里墩附近的李女士致电记者反映称,自己的母亲经别人推销,购买了两种很贵的保健品,服用一年后也没见母亲的身体有什么好转。让她最担心的是,老人家吃了这种药不知道有没有害处。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有膝关节不适、颈动脉斑块和甲亢。去年10月,母亲认识了一个购买保健品的朋友,朋友劝她对自己好一点,并带她一起去买了不少保健品回来。

  “酒盒那么大的小箱子,里面有几盒保健品,就是两种胶囊,一种叫诺金康牌纳豆胶囊,说能提高免疫力;另一种叫骨生肽胶囊,说能治疗关节的麻木肿痛,消退骨刺炎症,还能深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可以给软骨补充营养素,预防骨质疏松。”

  记者在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两种保健品,发现诺金康牌纳豆胶囊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G20100038,骨生肽胶囊则没有相关批准文号,而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发现很多该胶囊的招商代理广告,上面写的营销方式为“会议营销、广告炒作、社区康复中心”。

  据李女士介绍,去年母亲买两种胶囊花了5000元,购买后经常有人打电话来嘘寒问暖,问母亲服药要有没有感到不适,有时就召集去开讲座,结束后吃一顿免费午餐,或者抽奖拿回一些牙刷、眼镜盒之类的小奖品。还有人上门拜访过两次,带着香蕉、鸭蛋等礼品。

  “我妈说,如果可以购买一万元以上的产品,或者介绍比较多的人来买,可以带去上海游玩,看她着迷的样子,我真的很担心。”李女士说,由于自己工作比较忙,平时又要接送小孩上学放学,没时间陪母亲,只听说卖产品的地方在三里庵国购广场,开会的地方则主要在青阳路上的清风苑小区。

  “也许吃这些没什么害处,但也看不出什么好处啊,我妈的腿还是疼得厉害,身体跟一年前没什么两样。前几天她又花了5000块钱买,听说得一直吃下去。就一点点保健品,价格却贵的离谱。不能代替药品,又看不出效果,却要花这么多钱,太冤了。”

  [案例三]

  低保户家成保健品仓库老伴哭诉其家底全都被掏空了

  “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帮帮我,我家老伴已经把家底全都掏空了,家人的保险都被他退掉,甚至借钱去买保健品,现在还痴迷得不得了,我也说不得,一说他就打我。”昨天下午,家住长淮新村的张阿姨向本报记者求助。

  低保户借钱也要买保健品

  张阿姨今年60多岁了,患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症,老伴王先生快70岁了,身体还不错,退休后在小区门口摆摊。去年年初的一天,老伴被人带着去山东听了一次课,回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隔三差五地去“开会”,每次回来都带回很多保健品,往家里一放,也不怎么用。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张阿姨的家中,一进门就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30多平米的小房子,俨然就是个保健品商店,床上、衣柜上、写字台上、墙边、椅子上随处堆放着保健用品,种类更是多种多样,胶囊、茶、蜂胶、医疗器械、足浴盆、按摩器……应有尽有(如上图)。

  张阿姨随手拿起一些保健品,一下堆了高高一堆。“佛手”、“经典藏药”、“冬虫夏草”、“军亮消云胶囊”、“眼宝”、“眼护士”、“长寿泉代用茶”、“西洋参灵芝经景天胶囊”、“蓉王天丹”、“黄金硒旺”……而这些产品,很多都没有开封过。

  “我老伴人很善良,耳根子软,又比较好面子,别人几句好话就哄得他掏心掏肺。他退休后一个月1200元的工资,我则靠340元的低保生活,他从不给我生活费,全拿来买这些产品了。奇怪的是,他不吃、不用、不卖,也不给我用,放时间久了就扔掉。我大概算了下,光家里放的这些产品,就花了六七万元。”

  家人好心劝阻却屡次被打

  最让张阿姨难以忍受的是,老伴总把那些忽悠他钱的人称为朋友,对自己的话则完全当做耳旁风,说得烦了,甚至会动手打人。“去年他天天出去‘开会’,有时坐在被窝里看电视,正看到兴头上,那边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刻跑出去了,说不能让朋友久等。有一次我跟他吵架,说他老这样,日子不能过了,他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个杯子就往我脑袋上砸,在医院缝了好几针,后来就患上了脑梗塞。”

  张阿姨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跟女婿在外面开货车很少在家。怕儿女担心,她也不敢诉说心中的委屈。儿女都说要接她过去住,但因为老伴爱抽烟,记性又不好,担心他不小心把房子给烧掉了,她只好窝在家里照顾着。

  “他对那些‘朋友’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去年一个男的带他去南京玩了一趟,后来向他推销冬虫夏草,他手上没有现金,又要顾着小摊生意,竟然把银行卡、身份证都拿给那男的,还告诉了密码,里面1万多块钱全被取得精光。今年他要用钱找不到卡,以为是我拿了,把我打了一顿,我让他仔细想,他才终于想起来是怎么回事。”

  张阿姨告诉记者,老伴花光家里的钱后,甚至退掉了女儿的保险,还向别人借债去买保健品。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老伴却依然很坚持。“好多粗制滥造的,一看就是假货。去年人家带他去香港玩,买回来一堆假的中华烟。他好像已经完全被洗脑了,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人家那么好怎驳人面子”

  那么,张阿姨的老伴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记者致电王先生,问要他买保健品的都是什么人,王先生回答说:“都是朋友,人家动不动请我吃饭、喝酒,送我些礼品,还会带我去外面旅游,我一个月也就那么点退休金,没钱出去旅游。人家带我出去玩,也得花不少钱的,让我买点东西,我总不好意思驳人家的面子啊!”

  记者问他是否使用了这些保健品,王先生说:“在吃,效果还行。不过太多了吃不完。过了保质期就不能吃了,会对身体有害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先生常被带到不同的地方“开会”,地址一般都选在大厦、酒店、饭店里面,服务的工作人员十分和蔼可亲,动不动对他嘘寒问暖,让他感到很温暖。

  [权威调查]

  一声“爸妈”喊得老人心都化了

  保健品销售花样层出不穷

  安徽省消协11月28日公布的《安徽省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调查报告》指出,安徽有61.1%的老年人都使用过营养保健品,老年人对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感兴趣度最高,占比分别为54.7%、49.3%,想参加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的也占比46.6%,而参加过商业机构组织的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的为30.5%。

  然而,作为消费维权中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消费权益受损害的也越来越多,投诉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据市消协的工作人员徐莉莉介绍,当前保健品市场普遍存在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购买等现象,且销售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有的通过所谓“专家”、“教授”或虚假患者“现身说法”,夸大该保健品功效,来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宣传对中老年常见病能起到偏方治疗的作用,骗取消费者信任把保健品当药品买。

  有的利用免费讲座、义诊、赠药、组织旅游、观看演出等,吸引市民参加各种保健品推销的活动,现场安排导购或推销员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热的称呼,热情地服务以及甜言蜜语营造所谓“亲情服务”,利用“亲情”感染诱导中老年人消费。

  有的甚至采取“软磨”战术。如老人以没带钱、路远等理由婉拒时,他们会跟随老人上门取钱或送货上门;赢得老年人信任后,他们还会向老人“诉苦”说,您不购买我们的产品,我就要下岗了。现在工作又这么难找,我家里还有老人和小孩,我下岗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来源了,阿姨您帮帮我吧……博得老人同情的同时,推销产品的目的也就随之实现。

  “有些商家甚至打着老龄委、中国保健协会等幌子开展虚假宣传。”徐莉莉说,目前保健品销售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通过免费送药、送诊下乡等形式,和当地村干部、妇联等联合开展活动来推销产品。有的甚至给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同时,这种“游击队”式的销售,漫天撒网给监管增加了难度。绝大多数商家不向消费者出具正规发票,而是提供一个盖有外地企业公章的收费收据。消协或相关部门介入才发现对方提供的企业,包括电话都是假的。这也成为当前保健品投诉维权的一个新难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8-1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骗子

发表于 2012-8-1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找老人销售产品的家伙!好像也促进的这部分“闲置资金”的运转
发表于 2012-8-1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人抓进去。。

发表于 2012-8-1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真的很烦,还挑拨家庭关系,对老人们讲,说什么有老人哭诉“不愿做儿的娘,宁愿做儿家的一条狗。。。。。。”以此来挑起老人们的话题,真是无语了。。。

发表于 2012-8-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朋友们,千万不要去上这种i当!骗你没商量的!

发表于 2012-8-1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死的骗子,谢谢蚂蚁揭露出来

发表于 2012-8-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dizzy::dizzy::dizzy::dizzy:
发表于 2012-8-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Q:Q:Q:Q

发表于 2012-8-12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骗子,真可耻,我妈就老上当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