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87|评论: 19

跟应试教育“叫板”的吴鸿清及他的伏羲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8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应试教育“叫板”的吴鸿清及他的伏羲班

编辑自“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相关阅读参考: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我想证明的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成功的教育经验是不过时的,完全可以为培养现代人才服务。“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对几十年教育的否定。

怎么办?答案也在提问中。既然中国曾经有过培养人才的教育,那么就应该走回去,恢复这种教育。路走错了,只能退回去重走,看着是退,实际上是进。 ———吴鸿清

7月的羊城,热浪灼人。不少孩子放了暑假,还没来得放松一下,又赶场似的继续奔赴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而在遥远的大西北,甘肃天水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孩子,他们虽然从没有上兴趣班,却能文能武,多才多艺,武术、书法、乐器演奏等是他们的必修课,大城市的孩子在兴趣班学的内容他们在课堂上就学到了。

伏羲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吴鸿清于2006年9月创办的。他要证明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课程和教材的问题。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成功的教育经验是不过时的,完全可以为培养现代人才服务。

六年过去了,“伏羲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学到的东西却厚重丰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对歌诀》、《论语》、《大学》、《中庸》、《素书》、《周易》和数百篇古今诗文,书法、武术、乐器演奏更令普通学生望尘莫及。7月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教之道》,在“伏羲班”和台湾花莲县的对话中,伏羲班大胆、全面的教育改革使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自豪的台湾同仁感到惊讶。随着节目的播出,伏羲班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

7月的一天午后,在吴鸿清的母校,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羊城晚报记者与他进行了一席对话,谈伏羲班,也谈教育。

(一)
这是一个大胆的实验

“伏羲班每天的必修课程是语文、数学、武术、书法,每周还有音乐和美工课。品德课没开、科学课也没开,除了数学以外,其他教材全部自编、自选。在体制内的学校办这个实验班,是为了进行零距离比较,用事实说话。”———吴鸿清

2006年9月,吴鸿清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创办了伏羲班。因为甘谷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所以命名为“伏羲班”。

第一个伏羲班的学生都来自土桥村。一年之后,伏羲班在当地小有名气,村外的孩子来了。为了上伏羲班,县城里的家长包车接送孩子,外县的家长在村里租房,陪着孩子读书。

伏羲班是土桥小学的实验班,现有三个年级,110人,但它与以往“实验班=尖子班”大大不同。它不设门槛,不挑学生,班里除了数学用现行教育大纲教材外,其它的教材都是自编、自选。“每天的必修课有语文、数学、书法、武术。每周各有两节音乐、美工。六年级集中学习英语,每天两节。语文以传统国学经典为主干教材,现行教材作为课外读物让学生自学。”吴鸿清说。

伏羲班的老师都来自当地。“我认为,‘食品’,也就是孩子学什么是第一位的。食品有营养,即使孩子自己抓着吃也能长大。食品没有营养,比如吃了‘三鹿奶粉’,父母也不能避免孩子夭折和残疾的命运。”吴鸿清说。

老师也没学过,能讲吗?学生能理解吗?这些每个人都会提的问题,在吴鸿清看来并不是问题:“小学是储宝的阶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和背诵经典,不需要老师讲太多义理。把经典装在脑子里,孩子大了,读书多了,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自然就能理解。这就好比是存钱。小孩不懂事的时候,你给他钱,他不知道有什么用。先存起来再说,存的越多越好。等他长大了,知道钱的用处时,掏出来就有钱花。关键是要存真钱,如果存的是假币,到时候一点用也没有。伏羲班学生学的都是中华文化经典,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永远不过时。“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没存真钱,也就是真文化,真本事。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育。怎么做人,没教;怎么做事,没教。”

“有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他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论语》、《老子》很有研究。来伏羲班支教一年,但我没有让他给学生上课。他可以在这体验生活,每周跟老师学习一次到两次,下课可以跟学生去玩,去聊天,但就是不能给学生上课。我对他说,如果你一讲,这个实验至少失败一半。因为人家会以为是你讲得好,而我要证明的是‘食品’,也就是课程和教材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的因素。”吴鸿清说,身为大学教授,他也不亲自教学,只是提出教学计划和原则,具体教学都由当地老师负责。如果不是当地老师教,这个实验就没有普遍的意义。而且教师担任的课程也并非就是所学的专业。
去年10月22日,伏羲班学生应邀赴港参加“百年辛亥,千人挥毫”活动,张亚慧同学现场书写了两米高的巨幅大字,震撼全场

(二)
伏羲班也要参加高考

“普通班会的我们也会,普通班不会的我们会的更多。这是小孩自己说的。”———吴鸿清

伏羲班的课程和教材与现行教育差异很大,大多数人对伏羲班的教学都有一个疑问:这些孩子以后的出路是什么?怎么跟现行教育体制接轨?高考怎么办?

吴鸿清坦白地告诉记者,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在城市办,家长肯定要问你将来高考怎么办?虽然可以解释清楚,但总是半信半疑,只有看到事实才行。开始也曾设想如何动员家长报名,但没想到听完介绍后,家长报名非常踊跃。我后来想,除了当地非常喜欢书法、武术外,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还没有想到上大学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如何和现行教育接轨,吴鸿清说:“伏羲班虽然和现行教育差异较大,但不是脱离现实、回避现实去搞教育的世外桃源。伏羲班也要参加普通班的考试,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战胜普通班,在高考时考入一流大学。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吴鸿清告诉记者,2010年春季开学,伏羲班期末参加了甘谷县新兴学区统考,学区40多所学校,伏羲班的数学平均分排名第一,语文排名第四。这下家长完全放心了。

在吴鸿清看来,考试是必然的。“伏羲班学的东西已经超过初中,就语文这部分来说,已经背了《论语》、《大学》、《中庸》,将近300首诗词,几十篇古文。这些宝贝是有生命力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因此伏羲班学生的后劲将非常大。”

吴鸿清认为伏羲班的学生有三个特点:一、待人接物有礼貌,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就使孩子有自信;二、课余时间很快乐,没有过重的作业负担,身心都很健康;三、有后劲。

今年9月,首届伏羲班的学生将升入初中,原计划只搞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计划将延伸到初中、高中。土桥小学已经更名为伏羲学校,伏羲班的学生整体升入伏羲学校的初中部。“初中教学实验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每天至少保证两个小时学生自选、自学的时间。在这两个小时里,喜欢理科的多学理科,喜欢文科的多学文科。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好在伏羲班的学生爱学习,多数已经有了奋斗目标。”吴鸿清说。

(三)
书法、武术是我们的必修课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目标不同,而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这种方式。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应试教育是培养考试运动员。” ———吴鸿清

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是国策,但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倡导素质教育的专家不少,吴鸿清是实践者,他的做法独到而简单。

吴鸿清说:“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课程和教材的素质含量问题,这是根本。如果课程和教材的素质含量不高,即使取消考试,也不是素质教育。伏羲班为什么把书法、武术作为每天一节的必修课?就是因为它们的素质含量高。就拿书法来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修养不可缺少的课程。如果从实用的角度讲,硬笔都将被电脑取代,还每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毛笔字,不是浪费生命吗?但如果从培养人的素质出发,这门课非开不可。书法可以培养人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辩证思维的脑力,准确表现的手力。如果再说美感、文学素养等等,就更多了。哪门课程能培养孩子这么多、这么好的素质呢?

落实素质教育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而切实减负是伏羲班不可触犯的重要原则。一、二年级零书写作业,三年级以后,单科书写作业不能超过20分钟。课余时间让孩子玩痛快了,他才能开心学习,学习才有效率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孩子就没有了玩耍的时间,高中毕业,抛书、撕书,一进大学,放纵地玩,还没玩够,就毕业了。这是人天性的颠倒。这样厌学的孩子怎么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
应试教育摧残学生也摧残老师

“中国的老师就弄这点教材,能把分数考上去就行了。但这只能教出考试机器,教不出人才。”———吴鸿清

在吴鸿清看来,应试的教育体制不仅摧残学生,也摧残老师。

中国的老师有多少爱读书的?为什么他们不读课外书?因为没有需求,他就弄这点教材,能把分数考上去就行了,不会教,就搞题海战术。他不用读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但这只能教出考试机器,教不出人才来。”吴鸿清说。

“现在没人管教不教得出人才。”他又补充道,“这样搞得老师压力也很大,根本没时间去读书。”

在伏羲班,老师也有压力,但主要在自己身上,因为他们也没学过这些古代经典,只能比学生先学一步。包括练字,像武术老师,数学老师都在练字。

“板书一出来,学生笑话他,说老师你写的字不好看,老师就不好说学生了。”吴鸿清笑说。

2008年,伏羲班的孩子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吴忠”杯全国少儿第二届书法比赛,“甘肃省入选10个,这个班5个。教育部2010年组织的全国规范字大赛,我们有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伏羲班孩子的书画作品还获得过朱镕基亲笔信表扬,家长都很高兴。”

吴鸿清认为,现在教育的问题和他当初搞实验的时候又不一样了。

“现在应试教育的背后是一种利益。首先是老师和学校的利益,都在分数上。然后各种培训班,各种考证,各种利益,唯有学生的利益没人去考虑。还弄出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歪理,目的就是鼓动家长去报班呗。”他说。

(五)
这几十年被钱学森轻轻一问都问没了

“为什么要办教育,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原点’。摧残人的教育还不如不办。教育如何回归‘原点’?很简单,就是把中国古代成功的教育经验拿来用。过去的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教孝悌谨信、礼义廉耻,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常科学。没有这些,哪有教育。” ———吴鸿清

应试教育备受批评,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如何落实?人才如何培养?吴鸿清很干脆地给了一句话:“向古人学习。”

路走错了怎么办?很简单,只能退回去重走。退回去重走,看着是退,实际上是进。因为你在这条路怎么改都没用,往前再怎么走都不对,只有退回去才有生路。”吴鸿清说。

他认为,“钱学森之问,很多人都在找答案,其实答案就在提问里。这就是回归到能培养出人才的教育。我们熟知的人才都是用古代经典启蒙的。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在启蒙阶段学的都是中国古代经典。杨振宁说他五岁就能背《龙文鞭影》。中国古代有很成功的教育,民国时期也有很成功的教育,这有无数事实证明。我办伏羲班就是为了用最新的事实再证明一下,用古代经典教材和教育经验可以培养出现代人才,这些宝贝是不过时的。伏羲班办在农村,农村孩子,农村老师,教学条件就是黑板、粉笔,所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是VCD,但学生人见人爱,家长很满意。家长满意,这就足够了。”

“启蒙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养正。用什么养?要用文化经典。”

有专家说:“几十年形成的教育体制我们要尊重。”吴鸿清认为:“几千年形成的更要尊重!实际上,这几十年形成的教育体系被钱学森轻轻地一问都问没了。而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不然哪来的中华文化。”

“古代教育首先是教人伦,王守仁的《训蒙大意》开篇就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第二就是要‘顺性’,顺着人的人性,教育要符合人性。”他说。

“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的,如果不‘顺性’,不让他玩,他就会厌学,长大以后就会变态,有的杀人,有的自杀。比如药家鑫,就是长期压抑造成的心理变态,突然就爆发出来了,一发作就不可收拾。事后他也会很后悔,因为他失去理智了嘛。”

“说减负,其实越减越重,减负减得书包安上了轱辘。伏羲班真正做到了减负,学生提个塑料袋就来了,因为就那几本书,哪有什么教辅啊。”

他也叹息道:“过去的教育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就是拼爹啊!”这也是他选择在农村开展实验的初衷。“农村孩子拼爹拼不过,但拼素质,拼做人,农村小孩将来就有力量。农村的家庭环境、老师水平、学校设备,怎么和城里比啊?就好比在公路上跑,人家开着奔驰,你连车都没有,怎么追?你只有不走公路,另辟蹊径,直接爬上去,他在盘山路上绕圈,你就从小道上去了。”

(六)
伏羲班有可复制性
“伏羲班只是点燃一把火,但星星之火,顺应人心,肯定可以燎原。最后我们一定不输给应试教育!”———吴鸿清

就在7月1日,吴鸿清做客央视“城市1 对1”《教之道》节目,当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搞培育人的教育不需要那么复杂。你只要真为小孩一生着想,就能做到这一点。小孩将来在社会上,包括应试也不会吃亏。这是古代早就证明的,我只不过再次证明这一点。

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都有学校打电话来想跟吴鸿清合作。对于前景,吴鸿清也非常乐观:“伏羲班的复制很容易,不需要那么多条件,也不需要那么多投资。只要一个字:‘诚’,真心实意地爱孩子,而不是爱钱,爱乌纱帽。定西市西巩驿中心小学已经自己办了两个伏羲班,办得很好,比甘谷还好。估计今年兰州还会有几个学校办伏羲班,大连、常州、四川、云南等地有学校看了央视的节目之后,打来电话,也希望办伏羲班。”

吴鸿清乐呵呵地说:“星星之火,肯定可以燎原。”

他说他不在乎专家认可不认可,只要家长认可,就够了。因为那是真正发自内心地认为伏羲班好。“我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就是拿出一个样板,把这个火点着。今后伏羲班的重点就在农村,这可以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只要愿意,都可以办起伏羲班,办好伏羲班。”

吴鸿清已经计划好了,明年去河北白洋淀办一个端村学校。“我的一个同窗,也是中大校友,他在老家建了学校,让我去办。这个学校有住宿部,接收外地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现在北京已经有10多个家长报名。

“这个班也就跟到小学,到初中就不跟了,我的全部使命就结束了。”吴鸿清很洒脱地笑道,“到时候全国各地都应该有不少伏羲班了,伏羲班就交给年轻人办去,我就去浪迹江湖咯!” 令他高兴的是,他的好朋友告诉他,自己下半生就打算干一件事:复制100个伏羲班。

“实验还没有结束,”吴鸿清告诉记者,他会一直关注这些孩子到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包括以后成家立业。“这才叫对小孩负责。”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是发自内心去落实的,不是当口号忽悠的。伏羲班的孩子很幸运,我也很幸运,有机会在体制内种一块自己的试验田。”吴鸿清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8-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啊!

发表于 2012-12-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蒙养正太需要了

发表于 2012-12-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鸿清, 男,1954年3月16日出生于山东福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发表于 2012-12-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鸿清   1954年生于山东福山。   197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加入中国书协,现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教授。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老年大学等学术机构授课   1986年主持摄制40讲《书法艺术》电视教学片,获全国优秀节目三等奖。   1999年设计发明“乾坤格书写纸”,获国家专利。   2000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老年书法讲座》,获全国优秀电教节目三等奖。   2000年1月应邀到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书法篆刻展览并在早稻田大学日本石刻文化研究会、朋心书会、金兰书会等单位举办讲座。   2001年设计发明“执笔辅正器”,获国家专利。2001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亲子书法课堂》。   2005年在香港近40所中小学举办书法讲座,历时两个多月,有近万师生参加,受到广泛的欢迎。   2006年2月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千福齐‘临’献香江”大型书法活动,对宣传推广书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   吴鸿清, 男,1954年3月16日出生于山东福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 《中国书法全集·柳公权卷》、 《中国古代玺印大典》、 《书法艺术》 (主编)、 《篆刻艺术》 (主编)等。参加编写《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书法临习指导》、 《中等书法临习教程·褚遂良圣教序》、 《少儿毛笔入门》、电视教学片《书法艺术》、 《老年书法讲座》 《亲子书法课堂》等。   设计发明的“乾坤格书写纸” 、 “执笔辅正器”获国家专利。   2000年1月应邀到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书法篆刻展览并在早稻田大学日本石刻文化研究会、朋心书会、金兰书会等单位举办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讲授《古代书论》、《草书》、 《篆书》等课程。   2005年11月至2月,在香港举办书法讲座四十余场,受到广泛的欢迎。   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众多机构收藏。

发表于 2012-12-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85、489集 2012年8月23、25日讲于香港


  485集:我很多年前都在想,怎样去帮助小朋友把这个学习的方法纠正过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习的时候一门,没有第二个课本,教学的时候,只教小朋友读书、背诵,没有讲解。所以有许多人、不明理的人反对,这种填鸭式的教育错误了,西方的好,要适合小朋友的程度,小朋友无知,教他念小狗叫、小猫跳,这个小朋友欢喜,念古圣先贤东西他不懂。孰不知中国古时候教学方法,目的不是叫他记,把这个东西死记下来,不是的;记是附带的,教他念这些东西是收心,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不是别的。
  小朋友也会胡思乱想,如何教他不胡思乱想?教他念书,教他背书,所以他把那些书背熟了、记住了,那是副作用,不是第一个;第一个是保持他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保持他的天真,那是修定。古人用心良苦,但是古人知道,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说古人的方法用错了。所以我就想实验,找一个小学,还是教小学的课程,一年教一样。语文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可以用两年或者用三年,深深扎下去;数学用一年;现在小学学英语,英语也可以用一年。这一年就专修,所以书包很轻,就一本书,不像这么沉重,小孩学得很快乐,他头脑里就一样东西,不装第二样东西,想了多少年。前几天有个同学送一份资料给我看,大陆上有个吴鸿清老师,他已经在做了,把成绩做出来了,我看了非常欢喜。但是也出了点问题,他只教六年级,小学;中学又要跟一般中学去了,要进入染缸了,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我们办实验学校。这个实验学校是一辈子的,不是六年的,想办个一条龙的实验学校,这个学校是培养圣贤的,培养圣人、贤人、君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博士班,这一条龙,招不招生?不招生。学生从哪儿来的?从幼儿园挑的。每一年幼儿园招生,在幼儿园里面挑优秀的学生生一年级、二年级、一直把他教下去,学习传统的学说、圣贤的学说,国外的一些科学技术也学,通通都学。肯定他们出来,二三十岁出来之后,这些大学、研究所的同学不能跟他相比,他超越太多了。这个家长必须有认识,肯把小孩送来受训,人多少没有关系,三个、五个都成功,这个世界上出三、五个孔子、出三、五个释迦,世界有救了。
  ……
  489集:两千五百年前左丘明在《左传》上就说过,“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什么?五常——仁,义,礼,智,信。现在的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五个在都没有了。五个字统统没有了,左丘明说这个社会上全是妖魔鬼怪。什么叫妖魔鬼怪?不仁不义,就是妖魔鬼怪;无礼、无智、不讲信用,就是妖魔鬼怪,灾难出现了,就这么来的。说古人这些东西落伍了,古人的所说的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空间,就是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哪个族群,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哪一种信仰,这五个基本条件必须要遵守,这讲空间。这个社会、这个地区的人民没有这五个字,这个社会就是乱世,这个地方就有很多灾难,现在所谓是自然灾难。不是自然灾难,是什么?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感召来的,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不善的念头感召的灾变,不能不知道。不能够疏忽了,我们再不努力去拯救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我们如何应对现前的社会,这个动乱与灾变,对于这桩事情前因后果,佛经上讲得透彻、讲得明白,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化解灾难、拯救社会要从“我”做起,这个非常重要,绝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永远达不到目的,从我自己本身做起,那换句话说,“五伦”我要做到。

佛法里面的“五伦”比中国“五伦”高的太多了,中国“五伦”是一家人;佛法的“五伦”是一体,体现很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法的慈悲是圆满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无条件的爱,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父子有亲”,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条件的,这天性。双方你能看到的是小孩在三、四个月,婴儿,那个时候还保存着圆满的天真,没有变质。所以你看这个小孩他对父母、对一切人的亲爱,他这个时候还不认生,不管什么人接近他,他都欢喜;五、六个月以后认生了,他只认识他爸爸妈妈,喜欢,别人他害怕,不敢接近,他认生了。三、四个月还不认生,你就看他那种天真的亲爱,你能够感受到,他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睛、看他的表情、看他的动作,能看得出来,这个时候没有好好去教他,他就学坏了。
  现在这个小孩跟谁学的?天天看电视。长大了上小学了,就看网络,就学会用电脑了。电脑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电视的内容是什么,他全学去了。他学坏了,他没有责任,大人有责任,社会有责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正知道了,赶快回头。这两天我提到的吴鸿清教授,昨天我跟他联系了,这是个觉悟的人,大学教授,大学的课不去上,找一个穷乡僻壤一个小学里头,去办复习实验班,办成功了。我们这么多年来,有一条龙的这个学校的构想,昨天我告诉他,我说光办小学不行,他一到中学去念书,就立刻被污染了,环境的力量太大了,他保不住,怎么办呢?继续办下去,小学毕业了办中学,中学毕业了办大学,大学毕业了办研究所,这样才能把这小孩圆圆满满的带出来。这个班是什么?这是圣贤班,这不是什么硕士、博士学位,这是圣人、贤人的学位,他们将来做圣、做贤。只有圣贤能救世界,能救国家民族,太难得了!这培养圣贤。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出现五个孔子、五个释迦,全世界就有救了。我们要把目标放在这个上面,无论干什么都是为这桩事情。
圣贤教出来的,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承认、要肯定“人人本性本善”,这个一定要承认“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就是圣贤,换一句话说,个个人本来都是圣贤,只是学坏了,没好好的教他,学坏了。
  而学习的时候最重要是扎根,中国古时候人懂得,所以根扎得好,这根是胎教。怀孕的时候,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胎儿,所以母亲的思想纯正、决定没有邪念、决定没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动作都不可以有,你爱护你的这孩子。孩子出生之后,孩子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都是纯正的行为,也就是《弟子规》是父母表演给婴儿看的,他每天在看。从出生就看,看到三岁,一千天全学会了,这叫根深蒂固。所以古人有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这个根栽得好,他一生不会改变,有这么大的力量,那这个功劳完全是母亲的,所以母亲是圣人。母亲知道这个道理,三年十个月,十个月是怀胎,把这个小孩照顾好,这圣人的根就扎下去了。往后再是老师教他,要为他聘请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有德行,德行一定摆在第一,这个老师决定是个孝子,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所有一切善法的根都是从孝里头生的。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佛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他第一句是“孝养父母”。不孝父母的人不能学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孝父母的人,释迦牟尼佛来教你都教不好,你听不懂,你吸收不进去,所以孝多么重要。“孝”字就是一体,你看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说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孝”字里头表的意思,跟佛法所说的一体是一个道理。造这个字,不是大圣人他造不出来。
  现代人迷惑颠倒瞧不起古人。所以我常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最清楚、最明了的是英国汤恩比博士,他过世了;他要在,我一定要去访问他。他说的话没有人敢反对,但是听了他的话的人半信半疑,这个我见过很多,他们的表态,不反对;但是也没有表态赞成。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救全世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有证据出现,唐太宗所编的这个《群书治要》,有国家领导人看到我们英文的译本,他翻了一翻,很感慨的说:这是一本真正智慧的宝典”。我们看到太晚了,如果早些年看到,我们就会少做很多错事。所以这个书我们要想方法尽快送给国家领导人的手中,对他的帮助会很大,这部书是传统教育。
  另外,汤恩比也说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没有人做像《群书治要》这个工作,这个工作需要做。我们这些年来,是自己学习各个不同宗教,在里面节录了一些经文,提供我们自己学习,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这本书,这个流通量也相当之广,有英文翻译,这是带个头,这是宗教里面的治要,首先治自己。自己作为一个宗教信仰者,不能作为社会大众一个最好的榜样,那就错了!宗教都是叫人学好的,都是叫人行善的,没有叫人作恶的。那么这个也是一个会集本,各种宗教经典的会集的。
  ……
  宗教教学、圣贤教学,印光大师说的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百分诚敬得一百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一万分利益。没有诚敬,圣贤来教你你也不得利益,为什么?你不能吸收。诚敬就可以吸收,这是今天学圣贤最困难的地方。所以必须有一些人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甘肃这个吴老师给大家做出榜样了,让大家对古圣先贤的东西刮目相看。小朋友接受这几年教育,真的变了,变得非常可爱、可敬,有礼貌,懂得人情;对每个人都有礼貌,“长幼有序”他懂得;放学回家主动帮助家里人做家事,这从前没有的;修学的成绩好,身体好,非常活泼,看到欢喜啊!传统这些东西跟
现在一比较,不一样,参加政府举办的考试,名列前茅,这大家相信了!要继续做,努力地做,目的就是在培养圣贤。
编后话:
净空老法师刚才在《净土大经科注》第493集里说,吴红青教授这两天要去香港,我们强烈要求让吴鸿清教授讲办班体会,同时在线直播或者提供视频下载。别让那些神通、感应、乏味、无聊的演讲浪费网络资源和时间资源了!
吴鸿清教授的做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从吴老师的做法看到了教育改革的一线曙光,也不枉净空老法师提倡采用老祖宗的教学方法这么多年,终于看到希望了。我们期待更多的仁人志士参与其中,这样中国的孩子就有救了,社会也将能到达真正的和谐、安宁了!

发表于 2012-12-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教授吴鸿清:用实践求证“钱学森之问”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26 16:22

吴鸿清对记者说:

  “字写漂亮了是看得见的效果,但开书法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把字写漂亮。书法课是素质课,通过学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定力、眼力、脑力、手力,可以启智育德,审美养心,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是难以想象的。今天的素质教育还是空喊,而古人用学书法就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这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现在进入了电脑写字的时代,但电脑是个双刃剑,很多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可提笔写字,实在难看。如果染上‘游戏瘾’、‘网瘾’,人脑就会被电脑吞噬了。现在小学虽设有写字、体育课,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这些课常常被‘正课’占用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很多能认字但不会写字的半文盲。伏羲班学生的武术,更是亮点中的亮点,看着学生在操场上鸭步、空翻、耍刀、舞剑、练功夫扇,家长无不动容。每逢学校有活动,最抢眼、最招人喜欢的绝对是伏羲班的学生。”

  伏羲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对歌诀》、《论语》等教材,经典作品的背诵量绝对超过一个初三的毕业生,而其熟悉和牢固程度,远非初三学生能比。什么是方法,这就是方法;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少儿时代背诵的作用之大,相当于真正的窖藏,经过岁月的发酵,真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至于从小锻炼出一副强健的身体、坚韧从容的性格,更是受用终生。

  伏羲班有音乐课、美工课,美工作品成了参观嘉宾珍爱的收藏品。竖笛、葫芦丝的演奏,虽然稚嫩,也足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儿。伏羲班的英语准备六年级集中课时学习。吴鸿清认为,伏羲班立足传统,更会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英语不在于开得早,关键在于教学效果。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把母语学好。

  学区统考名列前茅:“素质”用“应试”证明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参观大象山时,伏羲班学生彬彬有礼的举止让导游大为感慨。

  伏羲班严格遵守《弟子规》。学生在村里尊老爱幼,对老师、对家长、对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他们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周围一大批人。

  在甘谷,素不相识的人,一听说是伏羲班的老师,马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2008年,新的伏羲班开课,学生来自全县各地,有的家长租房、借房,陪孩子上学;县城一些家长不惜每天包车往返四次接送孩子到村里上学,看起来很辛苦,可家长和学生非常喜欢。

  伏羲班学生的书包是轻的,轻得用塑料袋就可以提起来;伏羲班学生的作业是少的,少得家长有些担心。学习传统的课程和教材能不能和现行教育接轨?很多人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伏羲班学生的书法、武术名声在外,语文课学的又是传统教材,有人误以为伏羲班只是特长班,文化课都不行。这样的说法吹到了伏羲班家长的耳朵里,不免加重了一些家长的担心。

  为了让家长放心,从而让教学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吴鸿清作出惊人的决定:伏羲班四年级的学生期末参加全学区统考。许多考试的内容伏羲班没学过,能考好吗?如果考不好,对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

  关心伏羲班的人都为吴鸿清捏着一把汗。

  考试成绩出来了,伏羲班的数学平均分全学区第一,语文全学片第一,和同年级普通班比,数学、语文成绩都是第一!

  老师们笑了,家长们踏实了,吴鸿清也笑了。要知道,这是一次不对等的考试,考的仅仅是普通班的课程,如果普通班也考伏羲班的课程,那差异不难想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0年学前实验班招生,家长报名的热情踊跃绝对超乎想象,全县各地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了,甚至邻县的一位画家把“半个家”搬到了土桥村,为的就是让孩子进入伏羲班学习。

  吴鸿清得到了什么?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除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他,物质和精神上的付出上百倍地超出这种“成功的喜悦”。不难想象,要不是办伏羲班,作为经常在电视上讲课的教授和书法家,他在北京该是怎样一种幸福裕如的生活。

  现在,这一切和他无关,而且让他背上沉重的良心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跋涉。一家人一年难得见上几次。年近九十的母亲,他无法尽孝;妻子体弱,也无法照顾。作为大学同学,妻子理解丈夫在西北艰苦环境中实验的意义;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她同样知道自己肩上所承载的对于民族的责任。她经常给伏羲班寄书,帮助联系教育专家指导伏羲班的教学实验。2008年9月她查出有恙,怕影响丈夫的工作,一直瞒着他,直到临手术才不得不告诉他。妻子的身体还没恢复,而吴鸿清,放不下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放不下西北农村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不得不含泪告别需要丈夫陪伴的妻子,回到甘谷,回到伏羲班,继续他艰难而意义深远的跋涉。(牛 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于 2012-12-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鸿清教授的义举堪称感天动地
刚收到孔钢同学发来的两份资料:一份是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6日人物副刊,一份是伏羲学校画册。
四月中旬,孔钢从北京来,几十年不见面,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唯独有一件老生常谈却又十分新鲜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议论。
据说,他的一位朋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吴鸿清,没有组织上派给的任务,也没有为了响应谁家的号召,只是有感于当今普遍不满的素质教育,盘算着如何打开一个突围的路子,带着三名义工,不花地方政府一分钱,全凭朋友们对他的理想抱负的资助,来到甘肃省一个农村学校,办了一个名为“伏羲班”的小学实验班,三年下来,实验班成功了,孩子们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沉重的作业负担,有了尽情发挥的童真,实验班学生的文化水平:语文、数学、武术、音乐、美工、写字,令家长和参观者刮目相看。伏羲班正在扩大为伏羲学校,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所主任表示愿意为伏羲学校设计校园
光明日报的专题报导:“吴鸿清:大学教授‘盯’上了小学”很值得一读,网上查到了《中国新闻网》以“大学教授吴鸿清用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为标题,发表了同样的报导。
吴教授的义举堪称感天动地,读了报导和观赏了画册以后,人们当能获得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搞好素质教育要抓住两个核心:树立崭新的教师形象(师德)是一个核心,教师跟学生同吃同住用劳动,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教学理念是一个核心,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取舍,考虑学生终生受益。当今,应试教育成风,素质教育多做在论文和口头上,难得见身体力行大刀阔斧的行动,因此,一位大学教授居然亲手搞起小学教育,也许是不可思议的。
据说,吴教授要在河北省白洋淀地区搞第二个试验基地,有志者事竟成,预祝他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发表于 2012-1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鸿清 1954年生于山东福山。197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加入中国书协,现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教授。
    1986年主持摄制40讲《书法艺术》电视教学片,获全国优秀节目三等奖。1999年设计发明“乾坤格书写纸”,获国家专利。2001年设计发明“执笔辅正器”,获国家专利。2000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老年书法讲座》,获全国优秀电教节目三等奖。2001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亲子书法课堂》。2000年1月应邀到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书法篆刻展览并在早稻田大学日本石刻文化研究会、朋心书会、金兰书会等单位举办讲座。2005年在香港近40所中小学举办书法讲座,历时两个多月,有近万师生参加,受到广泛的欢迎。2006年2月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千福齐‘临’献香江”大型书法活动,对宣传推广书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子:从2006年9月开始,吴鸿清带领3名志愿者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在一年级新生中招收30名学生组成伏羲班,时间为6年。“伏羲班”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开设6门课程: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各门课程按自主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不受现行教育大纲限制。“伏羲班”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有几个方面:1、语文教学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教材启蒙,三年级开始学习《论语》等古代经典和中外优秀散文。要求背诵,通过背诵开发学生超常的记忆力;2、认字写字分开,一、二年级掌握常用字,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3、每天一节书法课,以此培养学生“五力”(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辨证思维的脑力、准确书写的手力);4、每天一节武术训练,增强学生体魄。六年中至少要掌握一套实用的武术技能;5、数学强调心算、增加珠算;6、音乐增加民乐,至少掌握一种乐器;7、美术由中国画线描起步,高年级开设素描。吴鸿清说办这个班的目的有四个:1、探索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培养人才的路子;2、培养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苗子;3、培养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4、减轻教师负担。
  2006年11月3日伏羲班参加学区统一进行的语文数学考试。伏羲班语文平均成绩为89.59分;数学平均成绩为94.9分。同年级其他两个班语文平均成绩为70.24分和64.71;数学平均成绩为79.4分和82.95分。
  
      记者:您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件事?
  吴鸿清:1、我们总说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其实充其量是“不肖子孙”,不仅祖先创造的好东西被糟蹋殆尽,还以骂先人为时髦。我年轻无知时也曾经“批判”过什么“糟粕”,后来才慢慢知道自己的愚蠢无知。古人很多创造是非常高明的,书法是必修课就是其中之一。我今天听到无知批判古人的言论就非常难过,就像听到人骂我的祖宗八辈一样,我想做一点事情,为先人雪耻。我认为我搞的这一套不是什么创新,实践早已证明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有很多是成功的,我只是想证明它们今天并未过时。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需要证明的问题。证明需要时间,至少三年的时间。这三年,要默默无闻地做。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到底!哪怕碰得头破血流。我是个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的人。
  2、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断层。现在那些火爆吹嘘的人,连给老先生当学生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尤其是启蒙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真正研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需要“童子功”,我也没有“童子功”,我希望能培养几个有“童子功”的学生,他们将来或许能够为继承、振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点工作。  
  3、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现代教育存在不少的弊病,我想走老路,用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课程、教材启蒙,看看是否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当地的人看到目前“伏羲班”一年级的娃娃,说,他们这样学习,即使将来当个农民,也是不一般的农民。
  记者:办实验班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推广还是普及书法素质的一次尝试?
  吴鸿清:办实验班不是教育模式的推广,也不是普及书法素质的尝试。我一直在考虑书法的命运。如果只强调“艺术”,它不仅空间很小,而且生命力有限,最终只是个人的爱好。任何事物都是“应运而生”,这“运”就是需要。古代科举的需要造成了当时书法的昌盛,当代书法的“运”在哪里?就在教育的需要上。古人用书法培养人的许多素质,我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也是为了证明书法可以培养当代人需要具备的某些素质。因此,书法是“素质课”。通过学校教育证明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书法,如果有更多的学校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书法就会“转运”。
  我很清楚,由于种种原因,我所搞的近乎“复古”式的教育改革再成功,也很难得到认可和推广。但现在大环境宽松,能引起思考、引起效仿就不错了。
     记者:现在取得的进展如何?与预期目的有差距吗?学生及家长的反响如何,它的社会意义在哪?
  吴鸿清:伏羲班的教学才一年,在当地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托关系报名的很多,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今年没有招新班。计划招一个学前班(5岁到6岁半),36人,然后明年自然升到一年级。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了,村里的和通过关系来报名的很多,有的已经上了一年级,要退学上学前班。有的还不到4岁。因为要拿户口本报名,有的还托关系改户口。筛去年龄过大、过小和原来学校学前班的学生,还有96人,没办法,只好全收。但老师不够,最近一直在想办法。
  目前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差距也不小。主要是教师没有“同步成长”,如果仅仅看到学生与众不同,教师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比如教学经验、体会,完整的教案等),实验只成功了一半。
  简单说,实验班的社会意义就是把目前教育的“铁桶”打开个口子。
     记者:远离繁华的首都,是什么动力支持您在这里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收获和困难?
     吴鸿清:支持我在这里教学的动力是什么?是人生观。我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有人临死才看透“身外物”,我早看透了。我要能把这件事办成,能看到娃娃的成长,看到他们成才的希望,此生足矣。回京看到灯红酒绿,我就想起这里的困苦;听到的多是“房子”、“车子”、挣钱发财之类的议论,我感到很悲哀……
  至于收获,现在还谈不上,困难自然有,但我不怕。我很喜欢一句话,“只管攀登莫问高”,眼看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各方面都在进步,我就十分高兴,什么都忘了。我现在还想筹办一所学校,把一部分山上的娃娃接下来读书。山上学校的情况(教室破旧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复式教学”无法谈教育质量)和城市的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需要资金,只能慢慢想办法。
     记者:吴老师的行为大有“苦行僧”式的殉道精神,在注重结果的当今,更显珍贵。其对文化发展的忧思与对理想的身体力行,深深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让我们由衷敬佩。最近,我们欣慰地看到广东、江苏等地已把书法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并切实为育人的长远目标在努力着。在此,我们也为吴老师鼓一把劲,在漫长的理想征途中您并不孤独,因为还有我们。

发表于 2012-12-2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鸿清 1954年生于山东福山。197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加入中国书协,现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教授。
    1986年主持摄制40讲《书法艺术》电视教学片,获全国优秀节目三等奖。1999年设计发明“乾坤格书写纸”,获国家专利。2001年设计发明“执笔辅正器”,获国家专利。2000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老年书法讲座》,获全国优秀电教节目三等奖。2001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亲子书法课堂》。2000年1月应邀到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书法篆刻展览并在早稻田大学日本石刻文化研究会、朋心书会、金兰书会等单位举办讲座。2005年在香港近40所中小学举办书法讲座,历时两个多月,有近万师生参加,受到广泛的欢迎。2006年2月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千福齐‘临’献香江”大型书法活动,对宣传推广书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子:从2006年9月开始,吴鸿清带领3名志愿者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在一年级新生中招收30名学生组成伏羲班,时间为6年。“伏羲班”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开设6门课程: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各门课程按自主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不受现行教育大纲限制。“伏羲班”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有几个方面:1、语文教学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教材启蒙,三年级开始学习《论语》等古代经典和中外优秀散文。要求背诵,通过背诵开发学生超常的记忆力;2、认字写字分开,一、二年级掌握常用字,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3、每天一节书法课,以此培养学生“五力”(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辨证思维的脑力、准确书写的手力);4、每天一节武术训练,增强学生体魄。六年中至少要掌握一套实用的武术技能;5、数学强调心算、增加珠算;6、音乐增加民乐,至少掌握一种乐器;7、美术由中国画线描起步,高年级开设素描。吴鸿清说办这个班的目的有四个:1、探索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培养人才的路子;2、培养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苗子;3、培养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4、减轻教师负担。
  2006年11月3日伏羲班参加学区统一进行的语文数学考试。伏羲班语文平均成绩为89.59分;数学平均成绩为94.9分。同年级其他两个班语文平均成绩为70.24分和64.71;数学平均成绩为79.4分和82.95分。
  
      记者:您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件事?
  吴鸿清:1、我们总说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其实充其量是“不肖子孙”,不仅祖先创造的好东西被糟蹋殆尽,还以骂先人为时髦。我年轻无知时也曾经“批判”过什么“糟粕”,后来才慢慢知道自己的愚蠢无知。古人很多创造是非常高明的,书法是必修课就是其中之一。我今天听到无知批判古人的言论就非常难过,就像听到人骂我的祖宗八辈一样,我想做一点事情,为先人雪耻。我认为我搞的这一套不是什么创新,实践早已证明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有很多是成功的,我只是想证明它们今天并未过时。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需要证明的问题。证明需要时间,至少三年的时间。这三年,要默默无闻地做。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到底!哪怕碰得头破血流。我是个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的人。
  2、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断层。现在那些火爆吹嘘的人,连给老先生当学生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尤其是启蒙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真正研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需要“童子功”,我也没有“童子功”,我希望能培养几个有“童子功”的学生,他们将来或许能够为继承、振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点工作。  
  3、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现代教育存在不少的弊病,我想走老路,用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课程、教材启蒙,看看是否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当地的人看到目前“伏羲班”一年级的娃娃,说,他们这样学习,即使将来当个农民,也是不一般的农民。
  记者:办实验班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推广还是普及书法素质的一次尝试?
  吴鸿清:办实验班不是教育模式的推广,也不是普及书法素质的尝试。我一直在考虑书法的命运。如果只强调“艺术”,它不仅空间很小,而且生命力有限,最终只是个人的爱好。任何事物都是“应运而生”,这“运”就是需要。古代科举的需要造成了当时书法的昌盛,当代书法的“运”在哪里?就在教育的需要上。古人用书法培养人的许多素质,我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也是为了证明书法可以培养当代人需要具备的某些素质。因此,书法是“素质课”。通过学校教育证明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书法,如果有更多的学校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书法就会“转运”。
  我很清楚,由于种种原因,我所搞的近乎“复古”式的教育改革再成功,也很难得到认可和推广。但现在大环境宽松,能引起思考、引起效仿就不错了。
     记者:现在取得的进展如何?与预期目的有差距吗?学生及家长的反响如何,它的社会意义在哪?
  吴鸿清:伏羲班的教学才一年,在当地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托关系报名的很多,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今年没有招新班。计划招一个学前班(5岁到6岁半),36人,然后明年自然升到一年级。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了,村里的和通过关系来报名的很多,有的已经上了一年级,要退学上学前班。有的还不到4岁。因为要拿户口本报名,有的还托关系改户口。筛去年龄过大、过小和原来学校学前班的学生,还有96人,没办法,只好全收。但老师不够,最近一直在想办法。
  目前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差距也不小。主要是教师没有“同步成长”,如果仅仅看到学生与众不同,教师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比如教学经验、体会,完整的教案等),实验只成功了一半。
  简单说,实验班的社会意义就是把目前教育的“铁桶”打开个口子。
     记者:远离繁华的首都,是什么动力支持您在这里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收获和困难?
     吴鸿清:支持我在这里教学的动力是什么?是人生观。我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有人临死才看透“身外物”,我早看透了。我要能把这件事办成,能看到娃娃的成长,看到他们成才的希望,此生足矣。回京看到灯红酒绿,我就想起这里的困苦;听到的多是“房子”、“车子”、挣钱发财之类的议论,我感到很悲哀……
  至于收获,现在还谈不上,困难自然有,但我不怕。我很喜欢一句话,“只管攀登莫问高”,眼看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各方面都在进步,我就十分高兴,什么都忘了。我现在还想筹办一所学校,把一部分山上的娃娃接下来读书。山上学校的情况(教室破旧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复式教学”无法谈教育质量)和城市的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需要资金,只能慢慢想办法。
     记者:吴老师的行为大有“苦行僧”式的殉道精神,在注重结果的当今,更显珍贵。其对文化发展的忧思与对理想的身体力行,深深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让我们由衷敬佩。最近,我们欣慰地看到广东、江苏等地已把书法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并切实为育人的长远目标在努力着。在此,我们也为吴老师鼓一把劲,在漫长的理想征途中您并不孤独,因为还有我们。

发表于 2012-1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教授吴鸿清:用实践求证“钱学森之问”
2010年11月26日11:16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吴鸿清希望用自身的实践去求证“钱学森之问”。(资料照片:光明日报)

  他用一连串反差,唤起人们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头发,过时的军用棉大衣和大头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视镜,特别是镜片后那双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谁也不会将他和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等耀眼的头衔联系起来。吴鸿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玺印大典》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而他现在做的,是在一个农村小学办“伏羲班”。

  他在北京“盯”上大西北一个偏远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用极其执著的方法进行教育探索,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钱学森之问”和“童子功”

  “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越喊越响,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没有休息,没有快乐,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学几年,没学到多少终生受益的东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竟赶不上外国学生。”

  吴鸿清创办伏羲班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和现实的距离。

  “为什么方方面面对教育不满意,却无能为力……教师的人生价值在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问题首先出在启蒙教育上。没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

  他说着,透过窗户凝视空朦的远山,像回答我,更像自言自语。

  当许多人还在茫然时,吴鸿清默默上路了。他要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事实来打开一条教育突围的路子。吴鸿清说:“如果说这是一个目标的话,我最初的动机只是想通过努力来证明经典并不过时,传统启蒙教育方式并不过时,用‘童子功’的方式同样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2006年5月,吴鸿清带着三名志愿者从北京来到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在土桥小学办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伏羲班。当地领导问:有什么要求?“只有一个:实验期间不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除此之外,不会给地方增加一分钱负担。”他说。

  7月,吴鸿清第二次来到甘谷,在土桥村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原担心招生有困难,没想到家长们当场报名,生怕知道的人多了报不上。8月中旬,吴鸿清第三次来到甘谷,安顿好住宿,就一头扎进土桥小学。斑驳的墙皮上到处是“屋漏痕”,裸露的房顶不时掉土,吴鸿清和老师们动手吊顶棚、修门窗、做书架、做写字用的案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买?”他说:“钱是朋友资助的,每一分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能省就要省。”

  教孩子终生受益的本领——“做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永远不会忘记张建清老人对伏羲班的支持。”

  吴鸿清给我讲过一个老人的故事。

  大学教授到农村小学,这在当地成了新闻。他要干什么?是来挣钱,还是作秀、忽悠?人们默默地观察着。

  吴鸿清带着志愿者每天早晨6点多到学校,中午就在办公室把凳子拼起来休息一会儿。夏天,大雨后道路泥泞,吴鸿清拎着鞋,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村口走到学校。冬天,学生尿裤子,他不顾腥臊,耐心地为学生烘烤裤子。村民们感动了。张建清等几位老人主动来到学校,俯身铺地砖,上房换新瓦,整修校舍、操场。2008年夏,张建清老人逝世,吴鸿清冒着酷暑,用了几天时间,为老人书刻一通碑。

  吴鸿清不求人们一下子就理解他,他相信行动,相信传统和经典的力量。这个当年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曾经多次出国出境讲学的书法家,亲自为学生写字头,用油印机印描红纸,手把手教学生写毛笔字。年过半百的他,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他常把学生带到自己租借的屋子里,同吃同住。夏天太热了,他就睡在地板上。伏羲班的学生免除了一切费用,还不时能收到老师送的营养品。而吴鸿清的生活,简单到连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如的地步。外面有客人来需要招待,饭菜总是极简单,最后吃剩的,他连汤带水打包带回来自己下一顿吃。描红字帖裁下来的纸边,别人练字用过的废纸,甚至连涮笔的水他都要收起来,自己用来练字。伏羲班的学生正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节俭,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伏羲班教的是学生,抓的是师德。中国传统教育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经典的教材,一个是为师者的人格风范。没有以身作则,榜样先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照样是一个问题。”吴鸿清说。“2008年我父亲逝世,伏羲班学生家长知道后,不仅发唁电,还自发组织起来,设灵堂遥祭。”说到这儿,吴鸿清眼圈红了。

  甘谷,羲皇故里,吴鸿清将他的实验班命名为伏羲班,就是要像人文始祖伏羲一样,穿越蒙昧,寻找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伏羲班以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为核心,书法、武术是每天的必修课,语文有《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主干教材。吴鸿清说:“当前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的问题固然很多,但第一个问题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乎道矣。’说素质教育,首先要看看课程和教材有多少素质含量。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涵不足,就像劣质奶粉一样,谁也没办法养育出健康活泼的孩子。伏羲班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看看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让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千淘万漉’筛选出来的启蒙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就是素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适合孩子的‘食品’,是祖宗留下的宝贝,是不过时的。”

  为了证明课程、教材是第一位的,伏羲班的教学实验坚持常态的原则,不搞特殊化。学生不选,教师不挑,所有课程都由当地老师讲授。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日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人们刮目相看。2008年和2010年,伏羲班两次到天水市伏羲庙拜祭人文始祖,学生们的经典朗诵、器乐演奏和书法、武术表演让围观的群众大为惊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们根本不相信在甘谷农村竟然有这样一群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学生。伏羲班学生的书法作品选送市上展览,评委们根本不相信是七八岁儿童的作品,非要让亲自到现场写不可。看着稚气未褪的儿童凝神悬腕,笔走龙蛇,无不交口称赞。2010年,教育部举行全国学生规范字书写大赛,伏羲班张亚慧获二等奖,张昕雅、姚亚梅获三等奖。

  吴鸿清对记者说:

  “字写漂亮了是看得见的效果,但开书法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把字写漂亮。书法课是素质课,通过学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定力、眼力、脑力、手力,可以启智育德,审美养心,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是难以想象的。今天的素质教育还是空喊,而古人用学书法就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这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现在进入了电脑写字的时代,但电脑是个双刃剑,很多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可提笔写字,实在难看。如果染上‘游戏瘾’、‘网瘾’,人脑就会被电脑吞噬了。现在小学虽设有写字、体育课,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这些课常常被‘正课’占用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很多能认字但不会写字的半文盲。伏羲班学生的武术,更是亮点中的亮点,看着学生在操场上鸭步、空翻、耍刀、舞剑、练功夫扇,家长无不动容。每逢学校有活动,最抢眼、最招人喜欢的绝对是伏羲班的学生。”

  伏羲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对歌诀》、《论语》等教材,经典作品的背诵量绝对超过一个初三的毕业生,而其熟悉和牢固程度,远非初三学生能比。什么是方法,这就是方法;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少儿时代背诵的作用之大,相当于真正的窖藏,经过岁月的发酵,真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至于从小锻炼出一副强健的身体、坚韧从容的性格,更是受用终生。

  伏羲班有音乐课、美工课,美工作品成了参观嘉宾珍爱的收藏品。竖笛、葫芦丝的演奏,虽然稚嫩,也足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儿。伏羲班的英语(论坛)准备六年级集中课时学习。吴鸿清认为,伏羲班立足传统,更会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英语不在于开得早,关键在于教学效果。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把母语学好。

  学区统考名列前茅:“素质”用“应试”证明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参观大象山时,伏羲班学生彬彬有礼的举止让导游大为感慨。

  伏羲班严格遵守《弟子规》。学生在村里尊老爱幼,对老师、对家长、对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他们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周围一大批人。

  在甘谷,素不相识的人,一听说是伏羲班的老师,马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2008年,新的伏羲班开课,学生来自全县各地,有的家长租房、借房,陪孩子上学;县城一些家长不惜每天包车往返四次接送孩子到村里上学,看起来很辛苦,可家长和学生非常喜欢。

  伏羲班学生的书包是轻的,轻得用塑料袋就可以提起来;伏羲班学生的作业是少的,少得家长有些担心。学习传统的课程和教材能不能和现行教育接轨?很多人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伏羲班学生的书法、武术名声在外,语文课学的又是传统教材,有人误以为伏羲班只是特长班,文化课都不行。这样的说法吹到了伏羲班家长的耳朵里,不免加重了一些家长的担心。

  为了让家长放心,从而让教学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吴鸿清作出惊人的决定:伏羲班四年级的学生期末参加全学区统考。许多考试的内容伏羲班没学过,能考好吗?如果考不好,对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

  关心伏羲班的人都为吴鸿清捏着一把汗。

  考试成绩出来了,伏羲班的数学平均分全学区第一,语文全学片第一,和同年级普通班比,数学、语文成绩都是第一!

  老师们笑了,家长们踏实了,吴鸿清也笑了。要知道,这是一次不对等的考试,考的仅仅是普通班的课程,如果普通班也考伏羲班的课程,那差异不难想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0年学前实验班招生,家长报名的热情踊跃绝对超乎想象,全县各地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了,甚至邻县的一位画家把“半个家”搬到了土桥村,为的就是让孩子进入伏羲班学习。

  吴鸿清得到了什么?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除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他,物质和精神上的付出上百倍地超出这种“成功的喜悦”。不难想象,要不是办伏羲班,作为经常在电视上讲课的教授和书法家,他在北京该是怎样一种幸福裕如的生活。

  现在,这一切和他无关,而且让他背上沉重的良心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跋涉。一家人一年难得见上几次。年近九十的母亲,他无法尽孝;妻子体弱,也无法照顾。作为大学同学,妻子理解丈夫在西北艰苦环境中实验的意义;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她同样知道自己肩上所承载的对于民族的责任。她经常给伏羲班寄书,帮助联系教育专家指导伏羲班的教学实验。2008年9月她查出有恙,怕影响丈夫的工作,一直瞒着他,直到临手术才不得不告诉他。妻子的身体还没恢复,而吴鸿清,放不下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放不下西北农村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不得不含泪告别需要丈夫陪伴的妻子,回到甘谷,回到伏羲班,继续他艰难而意义深远的跋涉。(牛 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光明日报)

发表于 2012-12-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教授吴鸿清:用实践求证“钱学森之问”
2010年11月26日11:16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吴鸿清希望用自身的实践去求证“钱学森之问”。(资料照片:光明日报)

  他用一连串反差,唤起人们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头发,过时的军用棉大衣和大头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视镜,特别是镜片后那双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谁也不会将他和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等耀眼的头衔联系起来。吴鸿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玺印大典》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而他现在做的,是在一个农村小学办“伏羲班”。

  他在北京“盯”上大西北一个偏远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用极其执著的方法进行教育探索,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钱学森之问”和“童子功”

  “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越喊越响,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没有休息,没有快乐,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学几年,没学到多少终生受益的东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竟赶不上外国学生。”

  吴鸿清创办伏羲班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和现实的距离。

  “为什么方方面面对教育不满意,却无能为力……教师的人生价值在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问题首先出在启蒙教育上。没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

  他说着,透过窗户凝视空朦的远山,像回答我,更像自言自语。

  当许多人还在茫然时,吴鸿清默默上路了。他要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事实来打开一条教育突围的路子。吴鸿清说:“如果说这是一个目标的话,我最初的动机只是想通过努力来证明经典并不过时,传统启蒙教育方式并不过时,用‘童子功’的方式同样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2006年5月,吴鸿清带着三名志愿者从北京来到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在土桥小学办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伏羲班。当地领导问:有什么要求?“只有一个:实验期间不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除此之外,不会给地方增加一分钱负担。”他说。

  7月,吴鸿清第二次来到甘谷,在土桥村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原担心招生有困难,没想到家长们当场报名,生怕知道的人多了报不上。8月中旬,吴鸿清第三次来到甘谷,安顿好住宿,就一头扎进土桥小学。斑驳的墙皮上到处是“屋漏痕”,裸露的房顶不时掉土,吴鸿清和老师们动手吊顶棚、修门窗、做书架、做写字用的案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买?”他说:“钱是朋友资助的,每一分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能省就要省。”

  教孩子终生受益的本领——“做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永远不会忘记张建清老人对伏羲班的支持。”

  吴鸿清给我讲过一个老人的故事。

  大学教授到农村小学,这在当地成了新闻。他要干什么?是来挣钱,还是作秀、忽悠?人们默默地观察着。

  吴鸿清带着志愿者每天早晨6点多到学校,中午就在办公室把凳子拼起来休息一会儿。夏天,大雨后道路泥泞,吴鸿清拎着鞋,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村口走到学校。冬天,学生尿裤子,他不顾腥臊,耐心地为学生烘烤裤子。村民们感动了。张建清等几位老人主动来到学校,俯身铺地砖,上房换新瓦,整修校舍、操场。2008年夏,张建清老人逝世,吴鸿清冒着酷暑,用了几天时间,为老人书刻一通碑。

  吴鸿清不求人们一下子就理解他,他相信行动,相信传统和经典的力量。这个当年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曾经多次出国出境讲学的书法家,亲自为学生写字头,用油印机印描红纸,手把手教学生写毛笔字。年过半百的他,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他常把学生带到自己租借的屋子里,同吃同住。夏天太热了,他就睡在地板上。伏羲班的学生免除了一切费用,还不时能收到老师送的营养品。而吴鸿清的生活,简单到连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如的地步。外面有客人来需要招待,饭菜总是极简单,最后吃剩的,他连汤带水打包带回来自己下一顿吃。描红字帖裁下来的纸边,别人练字用过的废纸,甚至连涮笔的水他都要收起来,自己用来练字。伏羲班的学生正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节俭,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伏羲班教的是学生,抓的是师德。中国传统教育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经典的教材,一个是为师者的人格风范。没有以身作则,榜样先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照样是一个问题。”吴鸿清说。“2008年我父亲逝世,伏羲班学生家长知道后,不仅发唁电,还自发组织起来,设灵堂遥祭。”说到这儿,吴鸿清眼圈红了。

  甘谷,羲皇故里,吴鸿清将他的实验班命名为伏羲班,就是要像人文始祖伏羲一样,穿越蒙昧,寻找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伏羲班以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为核心,书法、武术是每天的必修课,语文有《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主干教材。吴鸿清说:“当前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的问题固然很多,但第一个问题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乎道矣。’说素质教育,首先要看看课程和教材有多少素质含量。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涵不足,就像劣质奶粉一样,谁也没办法养育出健康活泼的孩子。伏羲班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看看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让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千淘万漉’筛选出来的启蒙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就是素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适合孩子的‘食品’,是祖宗留下的宝贝,是不过时的。”

  为了证明课程、教材是第一位的,伏羲班的教学实验坚持常态的原则,不搞特殊化。学生不选,教师不挑,所有课程都由当地老师讲授。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日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人们刮目相看。2008年和2010年,伏羲班两次到天水市伏羲庙拜祭人文始祖,学生们的经典朗诵、器乐演奏和书法、武术表演让围观的群众大为惊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们根本不相信在甘谷农村竟然有这样一群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学生。伏羲班学生的书法作品选送市上展览,评委们根本不相信是七八岁儿童的作品,非要让亲自到现场写不可。看着稚气未褪的儿童凝神悬腕,笔走龙蛇,无不交口称赞。2010年,教育部举行全国学生规范字书写大赛,伏羲班张亚慧获二等奖,张昕雅、姚亚梅获三等奖。

  吴鸿清对记者说:

  “字写漂亮了是看得见的效果,但开书法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把字写漂亮。书法课是素质课,通过学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定力、眼力、脑力、手力,可以启智育德,审美养心,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是难以想象的。今天的素质教育还是空喊,而古人用学书法就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这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现在进入了电脑写字的时代,但电脑是个双刃剑,很多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可提笔写字,实在难看。如果染上‘游戏瘾’、‘网瘾’,人脑就会被电脑吞噬了。现在小学虽设有写字、体育课,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这些课常常被‘正课’占用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很多能认字但不会写字的半文盲。伏羲班学生的武术,更是亮点中的亮点,看着学生在操场上鸭步、空翻、耍刀、舞剑、练功夫扇,家长无不动容。每逢学校有活动,最抢眼、最招人喜欢的绝对是伏羲班的学生。”

  伏羲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对歌诀》、《论语》等教材,经典作品的背诵量绝对超过一个初三的毕业生,而其熟悉和牢固程度,远非初三学生能比。什么是方法,这就是方法;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少儿时代背诵的作用之大,相当于真正的窖藏,经过岁月的发酵,真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至于从小锻炼出一副强健的身体、坚韧从容的性格,更是受用终生。

  伏羲班有音乐课、美工课,美工作品成了参观嘉宾珍爱的收藏品。竖笛、葫芦丝的演奏,虽然稚嫩,也足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儿。伏羲班的英语(论坛)准备六年级集中课时学习。吴鸿清认为,伏羲班立足传统,更会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英语不在于开得早,关键在于教学效果。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把母语学好。

  学区统考名列前茅:“素质”用“应试”证明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参观大象山时,伏羲班学生彬彬有礼的举止让导游大为感慨。

  伏羲班严格遵守《弟子规》。学生在村里尊老爱幼,对老师、对家长、对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他们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周围一大批人。

  在甘谷,素不相识的人,一听说是伏羲班的老师,马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2008年,新的伏羲班开课,学生来自全县各地,有的家长租房、借房,陪孩子上学;县城一些家长不惜每天包车往返四次接送孩子到村里上学,看起来很辛苦,可家长和学生非常喜欢。

  伏羲班学生的书包是轻的,轻得用塑料袋就可以提起来;伏羲班学生的作业是少的,少得家长有些担心。学习传统的课程和教材能不能和现行教育接轨?很多人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伏羲班学生的书法、武术名声在外,语文课学的又是传统教材,有人误以为伏羲班只是特长班,文化课都不行。这样的说法吹到了伏羲班家长的耳朵里,不免加重了一些家长的担心。

  为了让家长放心,从而让教学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吴鸿清作出惊人的决定:伏羲班四年级的学生期末参加全学区统考。许多考试的内容伏羲班没学过,能考好吗?如果考不好,对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

  关心伏羲班的人都为吴鸿清捏着一把汗。

  考试成绩出来了,伏羲班的数学平均分全学区第一,语文全学片第一,和同年级普通班比,数学、语文成绩都是第一!

  老师们笑了,家长们踏实了,吴鸿清也笑了。要知道,这是一次不对等的考试,考的仅仅是普通班的课程,如果普通班也考伏羲班的课程,那差异不难想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0年学前实验班招生,家长报名的热情踊跃绝对超乎想象,全县各地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了,甚至邻县的一位画家把“半个家”搬到了土桥村,为的就是让孩子进入伏羲班学习。

  吴鸿清得到了什么?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除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他,物质和精神上的付出上百倍地超出这种“成功的喜悦”。不难想象,要不是办伏羲班,作为经常在电视上讲课的教授和书法家,他在北京该是怎样一种幸福裕如的生活。

  现在,这一切和他无关,而且让他背上沉重的良心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跋涉。一家人一年难得见上几次。年近九十的母亲,他无法尽孝;妻子体弱,也无法照顾。作为大学同学,妻子理解丈夫在西北艰苦环境中实验的意义;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她同样知道自己肩上所承载的对于民族的责任。她经常给伏羲班寄书,帮助联系教育专家指导伏羲班的教学实验。2008年9月她查出有恙,怕影响丈夫的工作,一直瞒着他,直到临手术才不得不告诉他。妻子的身体还没恢复,而吴鸿清,放不下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放不下西北农村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不得不含泪告别需要丈夫陪伴的妻子,回到甘谷,回到伏羲班,继续他艰难而意义深远的跋涉。(牛 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光明日报)

发表于 2012-12-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越喊越响,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没有休息,没有快乐,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学几年,没学到多少终生受益的东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竟赶不上外国学生。”

发表于 2012-12-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方方面面对教育不满意,却无能为力……教师的人生价值在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问题首先出在启蒙教育上。没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

发表于 2012-12-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寻义理,辩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须熟习,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宫室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姓名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身体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衣帛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文史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珍宝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璫对象筒,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器皿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果品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蔬菜 虀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毳食 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饆饠逾粽子,馎饦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茶酒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醲。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草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药石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水介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蝘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色彩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数目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色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情怀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方隅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发表于 2012-12-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班教的是学生,抓的是师德。中国传统教育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经典的教材,一个是为师者的人格风范。没有以身作则,榜样先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照样是一个问题。”吴鸿清说。

发表于 2012-12-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个小孩跟谁学的?天天看电视。长大了上小学了,就看网络,就学会用电脑了。电脑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电视的内容是什么,他全学去了。他学坏了,他没有责任,大人有责任,社会有责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正知道了,赶快回头。

发表于 2012-12-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 )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9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发表于 2012-12-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辨证思维的脑力、准确书写的手力

发表于 2012-12-1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