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八名学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没有网络、不通电话,甚至想给朋友和家人写信,也难得寄出去。
生活,清苦而单调。但是,志愿者张跃的内心,却无比的快乐。前不久,一位拍客偶尔闯进张跃的世界,用镜头记录下他的工作与生活。张跃的故事,就这样被传开。
艰难的选择
"康定县贡嘎乡子梅村小学需要老师。"从网络论坛上看到这个帖子,张跃就萌生了去那里支教的念头。
这是2011年10月的一天。看到帖子后,张跃与发帖的资深驴友陈姐取得联系,在陈姐的带领下,走进子梅村小学实地考察。子梅村,位于贡嘎山下,从村里到乡上,需翻过海拔4550米的子梅山,开车翻子梅山需要三个小时。赶到那里时,已经是晚上10点。
听说有新老师来,村子里的10余户人家都聚集在学校前。学校,其实就是一幢藏式两层建筑,已经十年没有孩子在里面上课了。更揪心的是,没有网络,不通电话,没有城市文明的一切,张跃无法想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里做点什么。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设计公司怎么办?张跃的决定遭到家人和朋友地一致反对,但他的态度异常坚决。最终,大家都默然认可,只有年迈的奶奶,背后多少次偷偷抹泪。
2012年2月17日,天还没有亮,张跃提着行李,在朋友的陪伴下悄然出发。
内心的较量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学校刚翻修过,教室里课桌和椅子,是村民们拼凑的。
到了那里才知道,没有课本,张跃想到了陈姐。那天是2月19日,老乡骑着摩托车,顶着漫天的雪花,带着他行驶了近3个小时,到临近的草科乡给陈姐打电话。下车时,手脚已经失去了知觉。
这次经历,给张跃莫大地刺激,他没想到,打个电话会有这么难。当时,他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后来,张跃又先后出山,通过朋友帮忙,到新华书店购买、外面的学校找旧书,解决了课本的问题。
2012年3月1日一大早,沉寂十年的子梅村小学喧闹起来。
村民们带着孩子来了,还送来了腊肉、刚做好的饼。担心张跃吃不惯臧餐,村民还专程翻山给他买了蔬菜和调料。这个场景,让张跃感觉鼻子一阵阵发酸。
这天,学校正式开学,有8名学生,都是村里的孩子。第一堂课是数学,教孩子们数数。当张跃说出"1、2、3……"时,孩子却大睁着眼睛,一脸的茫然。那时,他才反应过来,他们听不懂普通话。
困难,都慢慢地克服了。看到孩子们欢喜的笑容,张跃觉得,一起都不重要了,只要孩子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学习,这就够了。
寂寞的夜晚
吃饭,睡觉,上课,这是张跃目前人生世界里最简单的"三点一线"。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
每天早上7点起床,升火、洗簌、煮饭。吃完早饭,他就坐在学校的秋千上,等着孩子们来上学。下午放学,如果天气情况好,他会到附近爬山,享受自然之美。
吃住都在学校,为了照顾张跃的饮食习惯,乡里每周都会派人给他送来蔬菜、大米等食物。一日三餐需要自己动手,为了不太麻烦,他经常早上煮好一天的饭,有时候煮一顿饭要吃上好几天。
最难熬的还是晚上。记得刚去的第二个晚上,送行的朋友走了,校园里冷清得可怕,风呼呼地刮个不停,孤独感突然来袭,张跃翻来覆去地想念家人和朋友,最后干脆翻身起床,拿起笔给他们写信。但是,落后的交通,这些信件在半个月后才寄出去,累计有20封。
有时候,也躲在床上看书,但带去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只好从头再读。后来,张跃练起了毛笔字,也想想心事。更多的夜晚,为了抵抗孤独,他总会想法让自己"累一点,尽量感觉疲惫",这样可以很快入睡。
人生得与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偶尔也有朋友们进山,给张跃带来外面世界的惊喜,走时带出需要寄的信件。
记得有一次,朋友西卡进山看望张跃。这个活泼的女孩,带着孩子们上课,唱歌、跳舞,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快乐。这一幕,被当地一位老阿妈铭记在心。后来老阿妈去世了,临终前嘱托张跃,一定要向西卡致谢。
这些琐碎的故事,时时都在感动着张跃。
大半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简单的生活,让张跃有了人生的大悟:其实,人生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追逐,这就是意义与价值所在。
内心的矛盾与无助,时不时也会困扰张跃。在城市里,有梦想,还有爱人。根据计划,张跃在这里支教的时间为期一年。进山后他就在寻找下一位支教老师,但至今没有结果。
如果在山里待上几年,原本在城市里拥有的一切或将不再。但是,每当看着那些可爱的孩子和朝夕相处的善良村民们,他内心很纠结,如果一年后他真的离开,他们该怎么办?
如果新的老师没有找到呢?张跃说,没找到老师前,他将一直坚守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