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位于童家镇万寿村天台山顶,据县城12公里。明万历36年 (1608年)建,现存异体殿宇三重,佛象25尊。
万寿寺庙宇巍峨深广,结构古朴,环境清幽。狮桥、月池、古井,气势庄严、肃穆。寺为县中古刹,这里有古老的建筑,庄严的佛象,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据现存有关碑文和乾隆版、道光版乐至县志记载,万寿寺初创于明朝正统初年。明朝皇帝为兴隆佛法,敕赐西度之人喇嘛僧悟脱往各府、州、县官员军民人等宣传佛法,
“扬阐宗风
”。悟脱云游至童家天台山,视山
“基合卦位,坐坎向离
”“左山飞凤,右水流虹,发源云顶,派衍婆娑。
”于是在天台山上
“披草芥,除荆棘,后建殿宇,前开月池
”,面向南方,建立本寺,为谢皇恩,起名曰
“万寿
”。悟脱乃成为万寿寺开山祖师。
万寿寺在清代极为兴盛,有庙产数百亩,常住僧人30余人,高僧辈出。初由楚石老和尚掌教30余年。曾任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的桂芳大和尚,幼年祝发出家于万寿寺,晚年退院,归养故山于此,圆寂后安葬于万寿寺旁。清代四川将军崇实,因仰慕桂芳大和尚的德望,书赠
“露湛天花
”朱漆金字横匾,留镇山门。
桂芳大和尚嫡传弟子了极,深通翰墨。了极两位高徒悟空与悟远,系同胞兄弟,悟空擅花鸟画,悟远精山水画,都因绘画在四川出名。了极圆寂后传法给真应,再传常护。常护曾任成都文殊院执事
——维那。后传常书、常福、广德、广平、通明。
1952年
“土地改革后,万寿寺僧人多回原藉务农,寺庙成为了政府及机关单位驻地。三合小学建立后,后又成为小学校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府落实宗教政策,政府占地全部退还,小学改迁,后经政府重视,广大信众募集资财,对万寿寺进行培修,整理庙堂佛卷,恢复旧观。1993年,万寿寺被县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现任住持释能净。
万寿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三重正殿,完好保持明代古寺建筑风貌。又建有观音殿、玉佛殿二侧殿,主塑释迦牟尼、弥勒、四大天王、阿弥陀、观音、地藏王、药师佛等,佛像 25尊,其中玉佛3尊、铜佛2尊、石刻1尊,玉佛殿、观音殿各有铜狮麒麟一对,所塑佛像庄严肃穆,造型生动,技法高超,不仅有珍贵文物价值,而且较高的艺术价值。
万寿寺以
“三奇
”而誉满四方。
第一奇:奇花异香的牡丹。
清末,绵竹拔贡、乐至儒学训导黄尚毅有诗赞曰:
荼靡香梦扑西山,乔木葱茏景窈然。
古寺犬声迎客吠,前朝鱼鼓伴僧残。
画工绝俗歌棠棣,尤物宜人是牡丹。
不为游春乘兴至,禅关已度放花天。
第二奇:半月池内二水井,
“无源不竭
”、
“虽旱不涸
”,明朝太仆侍卿、乐至县人黎尧勋撰文称:
“泉涌高岗,水清味异。
”六十年前,万寿寺居士陈安再半夜子时起来烧头柱香,看见一巨蟒在半月池边饮水。
第三奇:半月池上建有三拱池桥,美称
“无河三拱桥
”。据闻,拱桥两边的鱼儿各居其位,都不游到桥对面去。清代文人郑世坦有七律诗赞曰:
旧砌重新石色鲜,无源不竭古今传;
谈空即是瓶中水,用汲何如井下泉;
影带圆光名半月,桥通净域号迎仙;
闲来试访濠梁乐,那羡他池有洞天。
“三奇
”美谈招来八方游客,慕名前往观光者留连往返,盛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