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圣谕将原梓潼水尾(水尾即水末,今梓江与涪江交汇处)的万安县治所迁至潺亭,仍称为万安县,设县治于灵江东近盐井处。是盐亭建县之始。 盐亭在这以前只是亭乡级单位。东晋时因失去北方半壁江山,一时半会儿没能力收复中原,跟匈奴、羌、羯、氐这样的“胡人”拼杀不过,只好拼凑行政单位。地方同时有本治与侨置两套单位人马。侨置单位是啥子意思,今天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给举个例子一下就能说明白。比如蒋介石当初被赶到台湾去,啥子上海市长,福建省长这些人马基本上成建制的跟着跑来了,虽然大陆已失去,但一时半会儿还抱有反攻回来的幻想。于是这些行政人员保留,并不降级,继续按原来职位办公。从心理上能认为自己还统治着这些地方,就像今天台湾还有“蒙藏委员会”一样。 这样,东晋南北朝时,各地出现大量侨州、侨郡、侨县,不少 地区出现有州而无可辖的郡,郡无可辖的县;有的两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两个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于极度混乱境地。 * 西晋灭亡于公元316年,东晋经过八九十年的建设,人口增加,加之慢慢明白“收复中原”无望。于是就干脆增加行政单位,多设郡县。公元405年,盐亭境内开始建万安县治,据今1600多年。比好多国家历史都长啊,比如美国公元1776年独立,到今才236年。呵呵。 盐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成为了县级单位。甚至在后面一点的南北朝时代,还被宋、齐、梁、北周这样的乱世小朝庭抬升为郡一级国家行政单位。盐亭在这一时期先后被命名过西宕渠郡、实郡、北宕渠郡、盐亭郡、高渠郡。 * 那“盐亭县”这个名称,最早又起始于哪里呢? 这个还是源于一段战争。朝代更替。就是那个历史上最信佛的皇帝萧衍,公元502年建立梁以后,他分封在各地的子孙互相攻打,弄得内部空虚。反被北方的西魏捡了便宜,于公元553年,轻取益州。西魏为了表示对益州的行政归属合法占有,将原来郡县更名,就像今天日本人把钓鱼岛,改成“尖阁列岛”类似。把别个的娃儿抱来,必先改个名,跟自己姓心里才踏实一般。 公元554年,是 梁元帝承圣三年,也是西魏恭帝元年。西魏恭帝将原来梁的北宕渠郡及县【潺亭县】,更名盐亭郡、盐亭县。这样,历史上就开始出现了叫“盐亭”这样的行政单位,中国就出现有一帮人,他们叫:盐亭人。 故“盐亭人”到今天是被叫了1458年。 * 西魏只存在22年,北周代之。北周存24年。隋代之。期间北周还在县境内设置高渠郡与高渠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统改全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同时在汉族地区大量合并州县,高渠郡便被废为县。盐亭郡同时也被废,存县。盐亭设“国家一级”行政单位的时代就永远过去了。大业三年将高渠县也废止了;并入盐亭县,属新城郡(治所今三台)。所以高渠郡与盐亭郡、高渠县与盐亭县曾短时间同时存在过。 这以后,唐时从盐亭分置永泰县;宋又分置东关县。到元时永泰、东关复并入盐亭。 * 有的看官可能要问了。 你的标题叫:盐亭名宦。我就想看有哪些名官名宦呢,啷格扯了半天扯不到正题哎?呵呵,这就叫卖关子,盐亭人叫过场,而且过场一定还要多才行。现在人们都晓得,过场往往比结果还重要。 过场除了要打伏笔之外,过场本身也是内容。比如我写这段历史的意思就是,盐亭建县到隋朝统一之前的176年中,盐亭曾有过那么多的县官,甚至郡官。他们本该有过名宦。甚至古蜀设亭到盐亭建县这几千年的历史,盐亭更该有过什么有名的亭长啥滴。比如刘邦从一个小亭长就一直干到国家主席且兼军委主席呢。 只能略表遗憾地说:这段历史已被淹没。从现已有的资料来看,往事尘封。盐亭目前找到的官师表,名宦志,更多地是从隋朝开始。 下节,我们就开始说正题吧,今天就到这,洗洗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