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盐亭名宦中,以“提高民众文化与教育水平”为业绩的有扈充、刘瑢、杜升、刘堂、史步高、刑锡缙、朱壬、陈仲良。 扈充,宋颐宁一年(1068),永泰县令。目前所知永泰县的县令就更少了,唐朝仅安平人崔义初,宋治平一年(1064)永泰令郭经等。扈充在永泰当县令的时侯,文同刚好五十岁,在外游宦已达二十年。闲人合理推测扈知县有感此邑人杰地灵,唐时出过李义府这样的“神童宰相”,当世有文同这样的“四绝人才”,于是“与学立教、颇多善政”,狠抓基础教育,培育地方文化,“邑人戴之”,祀名宦。 刘瑢,河南贡生,康熙间令(1697),有一系列善政,重学立教比较明显。个人风格廉洁正直,“禁私派”,象今天温总理评薄稀来一般,不准“拉小团体,小帮派”。足见其作风逗硬,官场正人君子一名。咸以为“神君”。神君不是金蛇郎君,也不是神仙神灵,此处是对“贤明官员”的敬称。当官能获此殊荣,不枉一生。 杜升,康熙间教谕。教谕只相当于“文教局长”,以非县令职而列名宦,事绝非常见,人也绝非常人。足见他为盐亭教育事业是作了非常贡献的,评其“立品端方、廉介目守、勤于训课、恪守共厥、士子奉为楷模”。杜升作为一个文教局长来说,一是有真才实学,二品德高尚,三以身作则。有了楷模,就像有了雷峰,有了焦裕禄。盐亭当时士风、学风为之一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刘堂,康熙间令(1702)。刘堂对盐亭教育的贡献是第一次搞封建社会“义塾”,即今天的义务基础教育学校,免费入学。在当时就敢搞真正的免费上学,这是很有创举与想象力的事情。而且在“公事之余,亲自训诲”,担纲主讲老师,由县一把手亲自授课,免费生意肯定兴宏,故得“远近就学,一时游其门,登贤书捷南宫者六七人”。登贤书指乡试中举,捷南宫却是礼部会试高中进士。意思是他教育的学生多有出息,中有六七个举人(甚至有进士)。清朝的事情好查,复核一下“选举表”便可知。 刘堂在盐亭干了五六年(1702—1707),即康熙四十一年至康熙四十六年,其间考上的盐亭举人进士可以算他的学生。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确有三位盐亭人中举:林敬修、张浵、岳冠华。人数不够。考虑到乡试三年一次,被刘老师教过,在他调走后再中举的可能性也有,故把康熙四十七年乡试中举的刘勋也算上。也才四人。若再将康熙四十七年的贡生二十三人都算上,那又好像太多了。当然这足以说明,刘知县开办的“义塾”,意义深远,成绩卓著。至少让当时的穷孩子,取得了与地主富农娃儿一般的平等教育机会,故一时人才辈出。 至于进士,唯有岳冠华被不确切的“乡土资料”称为“乾隆进士”。并在今黄甸功梓山还留有诗为证。另有说系乾隆30年(1765年)乙酉科进士。这有三处破绽:一是进士科实际上开在乾隆31年丙戌科(1766),此乙酉科系乡试举人科,实应为60年前的康熙44年那个乙酉科;二是岳冠华若活到1765年的话,也是七十几奔八的人了,哪还会去考进士;三是《盐亭县志》编刻于1786年,要是二十年前有谁中进士,不可能不录。 当然也不排除是不是也像今天的官场,靠钱或关系去搞一个“进士文凭”来撑下门面。另也不晓得有没有皇帝一高兴“赠封官员”或“直接卖进士文凭的”。 总之一句话:岳冠华举人文凭很硬,进士学历很软。虽然这样,岳冠华依然是岳家与盐亭的优秀诗人与历史人物。其编有《渭南县志》与《岳氏家谱》,今留存诗《渭南八景》也足见其岳飞后裔的才情。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曾经的好老师:刘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