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唐宋街道名称未见记载。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当时保宁府附郭阆中县城有街道三十九条,府辖其他县城街道为南部四条,苍溪五条,广元七条,昭化四条,巴州六条,剑州八条,南江四条,梓潼五条,江油、通江未记。清咸丰《阆中县志》载阆中街道达四十九条,到民国时期,治城图标有街名六十余条。1985年统计,阆中城区有街巷九十多条。古城街巷依旧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是我国古城建筑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历史形成的古城街道职能分区,井然有序,功能齐全。现仍清晰呈现着以清代贡院为中心、由府县文庙和学道街、状元街、三陈街组成的科举文化街区;以华光楼为中心,由上华街、下华街、下新街、上新街、大东街组成的古商贸文化街区;以双栅子街为纵轴,屏江街、笔向街、白花庵街、米粮市街组成的官宅、民居文化街区;以礼拜寺街为主干,由礼拜寺横街、净圣庵街、南街组成的回汉宗教文化街区;以汉桓侯祠为中心,由西街、原建关帝庙的武庙街组成的三国文化街区;还有由油房街、醋房街、皮房街、沙河街、高家坎、机房街组成的传统产业作坊街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古城街区进行了较彻底的整治修葺,地面一色的青石板,房檐整齐的瓦当吊檐,檐下灯笼高挂,匾联取代了洋招牌,铺面门板古风重见,管线埋入地下,尽可能地修旧如旧,再现了古城风貌。
古城街道蕴含的人文内涵、风水意象,是阆中历史文化丰厚积淀的组成部分。
【内东街】位于古城东门(今东方广场南出口东端)内至徐家牌楼口,因在古城纵横主街交叉点中天楼以东而得名。根据“东方配仁”的“四德方位”传统,明嘉靖《保宁府志》称其为里仁街,清咸丰《阆中县志》称东大街,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改称大东街。是古代阆中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大东街】古城东门外右拐向南的大街,是明清时阆中工商业发展而形成的商贸市场街。明嘉靖府志称为东门外“第一街”,清咸丰县志载:“下新街一折而东,市肆喧阗,百货充赢,未有过于大东街者”。
【城南新巷】古城入南门即向东的小街,今称“城南新巷”,其南侧有城墙遗迹。明代管理刑名监察的四川“按察分司”亦即“分巡川北道”衙门设于此街,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杨瞻命其名为“执法街”,嘉靖府志列“执法街”为诸街之首。
【南街】古城南门(今“城南新巷”口)至徐家牌楼口的大街,嘉靖府志名列第二,称“崇德街”,体现了执法与崇德紧密联系的治国理想。清代更名为南大街,民国后期始叫南街。因风水学以东南为“生方”,富有生气和财气,南门宜于偏东,城楼宜于“高昂轩朗”,所以阆中南街不与北街相对接。咸丰县志载:“南大街偏东与北大街相错不相直,惟东西两大街一条横亘,而踞东西北三大街之中者则为中天楼”。古时的南大街到南城门为止,南门外至下新街的一段,明代称“威德街”,清代称“得胜街”,而今之南街则包含这一段,已取消古名。
【西街】明代中天楼以西至桓侯祠一段称“尚义街”,既合于“西方配义”之旨,又是对张桓侯大义千古的颂扬。再西则称“旬宣街”。清咸丰县志合并两街,通称为“西大街”。民国县志又分称“桓侯祠街”和“城隍庙街”,今并称“西街”。
【北街】中天楼以北至北城门(今新村路口,原有北门城楼,1956年拆城楼后曾设猪市于此,故俗称“猪市坝”)为北向主街,明代称振武街(瓮城小巷有“振武井”,称“振武井巷”今称“北门井巷”),因临近兵营校场而得名。咸丰县志、民国县志均称北大街,今称北街。
【武庙街】中天楼至徐家牌楼口,明代称丝市街,由茧丝绸贸易集中而得名。清代,祀关羽的武安王庙(又称关王庙、关帝庙,俗称武庙)由文昌祠左迁建于此街,咸丰县志已见改名为武庙街。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颁令岳飞与关羽合祀于武庙,关帝庙内增祀岳飞,改称关岳庙,武庙街亦称关岳庙街。
【学道街】北街东面与西侧田家巷通连、延至盐市口街的街道,一说明代称为状元街,因东头有唐代尹氏兄弟状元尹枢、尹极之状元府而得名。清咸丰《县志》相关记载却称其为“北大街左横街”。雍正八年,“即(贡院西侧)考棚改设”川北道署,省学政按临本府的办公住所“学院行署”亦建于道署东侧,学政初称“提学道”、后又称“学院”,此街遂取名“学道街”。
【状元街】徐家牌楼口北至学道街、与南街通连的一条街,清代和民国县志都称状元街,为纪念阆中状元而命名。明嘉靖府志载,南十字街口(今称徐家牌楼)的北口即状元街口有“三状元”坊,纪念陈尧叟、陈尧咨和南部马涓;东、西、南口分别有“三学士”坊(纪念宋代雍直、蒲传正、鲜于端夫)、开科解元坊(纪念曹永兴)、发轫都宪坊(纪念任维贤)。咸丰县志图载,状元坊已重建于街之中段,坊列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五状元名。今状元坊移于内东街,列唐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和宋兄弟状元陈尧叟、陈尧咨等阆中四状元名。
【双栅子街】中天楼正南至河边之街,据“南方配礼”传统,嘉靖府志称崇礼街。咸丰县志和民国县志均称双栅街,俗称双栅子街。清代此街西侧驻有阆中县署和川北镇右营,因南城门不设此街,设两道栅子门以作防护,遂以栅子门命名。
【米粮市街】双栅子街与南街之间有四条东西向街道,据嘉靖府志,由北数第一条称“敦仁街”,街名仍与在南主街之东相关(“东方配仁”)。咸丰县志称“米市街”,民国县志载为“米粮市街”,可见此街数百年间都是繁荣的粮食交易市场
【白花庵街】双栅子街与南街间北数第二条街,嘉靖府志称“仕宦街”,许是街中多有官宦宅第;咸丰县志和民国县志均称“白花街”,一说本为“百花街”,因有花市而得名;亦说因街中有白花庵而命名。白花庵是城中著名寺庙,明朝宰相杨廷和赴京应试路过阆中时,寄住于百花庵,曾应僧人请求题写 “云林”大匾。清代品级最高的四川籍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的遂宁人张鹏翮,少时曾寄居百花庵读书,亦曾手书“大觉禅林”匾额,还写《桓侯祠祷雨文》(桓侯祠已复制刻石)。白花庵后毁于火,未再重建。今人多从后说,因名白花庵街。
【笔向街】双栅子街与南街间北数第三条街,嘉靖府志称“文昌街”,此街西通保宁府文庙,东向东山顶上文笔塔,因有文昌之名。咸丰县志称“前屏江街”,系以“面屏山、临江水”而得名。民国县志载为“笔向街”,据此街住户蒲氏宅第之家谱记载,“笔向街”之名系清光绪乙酉科(1885)拔贡蒲伦召所取,因街朝东正对白塔,远望若笔立,又叫文笔塔,取文星高照之意,因以名街。
【屏江街】双栅子街与南街间北数第四条街,嘉靖府志称“承宣街”,许是此街东边与执法街稍许相错,实为通连,道台衙门近在咫尺,遂有“承宣”之意。咸丰县志称“后屏江街”,民国不再取前后屏江之名,惟此街最符合“屏江”之实,故县志只称“屏江街”,今名相沿未变。
【礼拜寺街】内东街南与南街平行的街道,为回民聚居区。明末清初原名“盘龙街”,系因街之中间铺石板,石板两侧铺卵石,形如龙脊鳞甲而得名,但明嘉靖《保宁府志》载“盘龙街”在东门外。后又因清康熙间街之南段西侧建有清真寺(即今存清真寺,称“老寺”),光绪间又在北段建新礼拜寺(称“新寺”,被日本飞机炸毁),回民穆斯林在寺中作礼拜,清咸丰县志载此街已更名“礼拜寺街”,相沿至今。
【礼拜寺横街】南街与礼拜寺街之间有两条东西向街道,南面一条,咸丰县志和民国县志均称“崇礼街”。此街名与回教礼拜寺相关,取尊崇教祖、虔诚礼拜之意。今改称“礼拜寺横街”。
【净圣寺街】南街与礼拜寺街之间北面一条街,咸丰县志称为“道升街”,民国治城图标名为“净圣街”。两名都与街东头南侧有建于明代的“净圣寺”相关。寺原名净圣庵,文革后重建改称净圣寺,故今街名为“净圣寺街”。
【盐市口街】内东街以北至学道街口,明代称“小街”,清代渐成销售食盐的集中地,咸丰县志已有“盐市街”之名,民国时依然,今随俗称之为“盐市口街”。
【官菜园街】内东街北今电信局处,明代为守御千户所“帅府”,清代为川北镇总兵衙门,亦即“川北镇署”,俗称“镇台衙门”。其背后今广场一片,原为官地。清乾隆五年(1740),在湖南任总兵的蒙应瑞年逾七十告老还乡,居于康熙赐匾的迎恩街“元戎第”。乾隆钦赐其附近的这一片官地为“蒙家官菜园”,所种菜蔬多余者常添补官家及市民食用,故民间惯称这一片为“官菜园”。民国时期始有菜园西边小道。后城市发展,形成南连盐市口街、北头折接古莲池街的街道,遂因旧地名称“官菜园街”。
【左营街】清代川北镇总兵署下辖驻阆绿营兵有左、中、右三营,官菜园西边一片为左营驻地,其南沿张家大院原为总兵官邸。故官邸前街称“前营盘街”,民国县志地图标为“合璧井街”,今按史实更名为“左营街”。
【合璧井巷】今公安局门口的皂角树处原有一井,井口中间有一石梁,使井口状如鼻之二孔。石梁毁坏后,二孔合一,人称“合鼻井”。后将学道街北至左营街再至古莲池街的长巷,因井之名取巷名,改“鼻”为“璧”,称“合璧井巷”。
【古莲池街】清代川北镇总兵官邸及左营背后,称“后营盘街”,西连“莲池巷”。称街、巷而并无街市,仅土路边几家小店而已。今城市北扩,已成闹市,遂因古莲池之名,将此街此巷合并称“古莲池街”。
【火药局街】川北镇下辖之中营驻地,在北街北端之西侧,附近设火药局管理贮藏弹药,地址原邻近凤凰楼(今阆中中学操场东北角处)。到民国时,仍有砖石筑成的贮藏弹药的仓库。今凤凰楼街原本无街,故将临火药局最近的北街西侧街道命名为“火药局街”。
【田家巷】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朝廷为旌表阆中庠生(秀才)田绍虞之妻,庠生田士霖之母,诏令在街口立“田刘氏贞节坊”,后田氏居家的这条小街被命名为“田家巷”。
【铁五显街】五显是中国古代民俗崇拜的五位神灵,相传是东岳泰山神的五个儿子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修练而成,个个造化精奇,道术高深,俱能伏魔降妖,神通广大。其中第三子显正为炳灵王,即火神灵官马元帅,亦即无所不能的华光大帝。相传明代英宗由五显神助他复辟,于是加封五显神为元帅,诏令建庙祭祀。阆中北街以西、与田家巷成丁字的那一条北起今火药局街,南至西街的小街,北头正对位于原五金厂大门的“铁五显庙”,庙内供奉铁铸五显神像,遂因以“铁五显”名相对之街。此街名始见于清咸丰县志。
【锦屏街】西街之南通向良牧街的南北向街道,是通向府文庙的要道,嘉靖府志称“府学街”,咸丰县志称“文庙街”,民国县志图标为“黄云庵街”。黄云庵被毁后,因此街正对风光旖旎的锦屏山,遂取名为锦屏街。
【良牧街】双栅子街以西、与笔向街相连的东西向街道,因在府学之东,嘉靖府志称“学右街”,咸丰县志称“黉学巷”。民国时为纪念虎臣良牧张飞,改名为“良牧街”。
【迎恩街】古城北门之外,顺延北街的主街,嘉靖府志载有“大十字”、“小十字”、“北坛街”、“五里街”等,今已无可对照确指;咸丰县志载为“迎恩街”,沿袭至今。据蒙氏家谱资料,清康、雍、乾三朝在湖南任总兵四十余年的阆中人蒙应瑞,屡立战功,曾在北门井巷附近建府邸,康熙钦赐“元戎第”金匾,蒙氏与阆中官民接匾,乃迎接圣恩,因取街名为“迎恩街”。
【三陈街】东门外“三陈街”,古时曾名“秉均里”。明清至今方志均名“三陈街”,系因北宋谏议大夫陈省华居家于此,其子尧叟、尧咨中状元,尧佐为进士;尧叟、尧佐为宰相,尧咨为节度使。巍科重臣,时人艳羡,世称“三陈”,原籍阆中因以“三陈”名街。
【一元街、二元街、三元街、四元街】北门外迎恩街以西第一条东西向横街(今新村路西段),即咸丰县志所称“一元街”,向北与之平行的还有“二元街”、“三元街”,初系为纪念宋阆中状元陈尧叟、陈尧咨、南部状元马涓而命名;后又有“四元街”,系加上纪念阆中唐兄弟状元尹枢、尹极而取掉了马涓;今更有“五元街”,乃还原历史,将保宁府状元补齐一起纪念。
【上新街、下新街、中新街】双栅子街与南街之间在南门外还有一街,明清至今都叫“上新街”,因南城墙外临江逐步成街,遂名“新街”,南街至大东街之间的新街发展起来后,就有了“上新街”、“下新街”之名。下新街中段新辟通向江边的巷道后,又取名“中新街”。三街之“新”是相对于古城墙内老街而言,“上中下”系依江流由上游到下游排名;它们都是阆中地方产品临江水运的枢纽区域和工商贸易的中心地带,店铺以前店后作坊居多,南侧房屋后门都邻近水码头。
【醋房街】出南门瓮城穿过上新街通向江边的小街,明代设“南栅”。保宁醋创始人、清代索易廷将醋房迁来此街,既有取水之便,又得临近码头方便水运之利,“上水佳醋”逐年声名大振,远播川渝,渐得“保宁醋”之美誉。其他几家醋房也陆续迁来,此街遂名为“醋房街”。有人称此街为四大国醋之一的保宁醋之发源地。
【皮房街】下新街以南临江小街,清代以来是加工牛皮、制革并生产皮货的集中区域,遂得“皮房街”之名。
【棉花巷】下新街中段通向江边另有一大巷,曾为收购加工棉花、生产棉花制品的集中区,遂称之为“棉花巷”。
【上华街、下华街】大东街以下,下新街口至华光楼的短街称“上华街”,华光楼至江边的一段则称“下华街”,均因华光楼得名。两街自古为商旅中枢之地,清代进士金玉麟有诗句 “春城天不夜”赞其繁华。
【油坊街】大东街之东,与县学坝街交接的小街,历来是榨油作坊集中区域,和桐油、食用油交易的闹市,特别是阆中桐油名扬九州,多从此街发售,就近装船水运,逐渐形成“油坊街”之名。
【县学坝街】阆中县文庙和阆中县学,自明弘治年间至清咸丰初,原在东门外油坊街以东、沙河街高家坎以北。邻近之街,咸丰县志称为“县学街”。咸丰元年,县文庙颓圮,知县徐继镛始将其移往城内北街西侧,但原址“县学街”之名未变,今称“县学坝街”
【上沙河街、下沙河街、高家坎、向家巷】下华街折东一条沿江街道,以靠近河边沙洲之特殊位置取名。此街较长,以相国寺街通河出口为界,西为“上沙河街”,东为“下沙河街”。街之南背靠沙洲,若干“吊脚楼”相连,有数处通向水边的石坎相间其间,形成城市亲水的和谐关系,呈现独特的江边风情。可惜因滨江路改造,如此情景已不复再现。上沙河街中段为县学坝街通河边出口,与华光楼下通河出口处一样,有十八级石坎下河,邻近住户恰是高姓居多,故名高家坎。此街向北一小巷,为向姓祖居,名“向家巷”。
【机房街】与下沙河街平行的北面一街,西起县学坝街口,东连草堂寺街。此街远离城市中心,邻近航运码头,历来为茧丝绸棉加工作坊聚集之处,是阆中地方工业集中区,赵家丝厂、徐家丝厂等若干有规模的厂家穿插其间,街上前列丝绸店,后传机纾声,因得“机房街”之名。
【草堂寺街】机房街东连的“草堂寺街”,系因北侧今大桥下原面粉厂处有“草堂寺”而得名。唐广德二年秋,诗圣杜甫莅临阆州,次年春又携家莅阆,两次寓阆达半年之久,写诗六十余首。阆中人在其居处建“草堂”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为四大“杜甫草堂”(成都、三台、阆中、陕西华县)之一。后草堂由佛家弟子经管,衍为“草堂寺”。寺已不存,名街以为缅念。
【光国寺街】下沙河街西头北侧,古有与华光楼相望的光国寺,寺西止于机房街而通连管星街的一条短街,因寺而名“光国寺街”。
【太平寺街】内东街出东城门,过十字街口再相东延伸,嘉靖府志有“呈瑞”之名许是此街。咸丰县志未见记载,民国县志治城图裁其一段标名“太平寺街”,接着一段标名“瑞麟街”,即是一脉相承的印证。东方为“生方”,主祥瑞,古人本着“前朝后市,左宗庙,右社稷”的营城理念,将宗庙、社坛都布设于东门之外;人死了无论葬于何地,都从东门外出殡;这些,与明代“呈瑞”、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太平”、“瑞麟”含义一致,体现了古人敬天法祖、重本贵生的传统观念。至于今仍沿袭的“太平寺街”之名,系因此段北侧原川剧团处有太平寺。
【天上宫街】太平寺街再向东延,即明代“呈瑞街”更东边的一段,民国称“瑞麟街”。民国后期又因街东端北侧曾有“天上宫”,供奉王母娘娘,更名为“天上宫街”。
【公园路】天上宫街穿越十字路口再往东边,古时无街而有通向观音寺的土路,今已成繁华路段,取名“公园路”。其源由,是路之北侧今蚕种场至保宁醋公司一片,原有建于1929年颇具规模的“阆中公园”,是川北最早的公园。1935年军阀败退撤出阆中时,将公园烧毁。今以园名路,是为纪念。
【白果树街】太平寺街折南而去有一与大东街平行的街道,许是嘉靖府志所谓“第二街”。此街有两株历经数百年沧桑的银杏树,雌雄各一,可四人合抱。现一棵被砍,一棵尚存。银杏又称白果树,清代至今均因以树名街。
【管星街】白果树街再南延至机房街口,便是声名卓著的“管星街”。三国时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居住于此街东侧,今仍存“周家院”。周氏祖孙为方便观察,在家院后园建楼台观测天象,后人遂以“管星”为街名。
【马王庙街】管星街中段有折西通向县学坝街的街道,因西端北侧曾有马王庙,遂以庙名街。马王爷又称灵官马元帅,赤目三眼,镇邪除恶,不仅是降妖伏魔的火神,而且镇服水中妖孽本领也最大,江航水运业主和船工常祈求他镇服水怪,保佑江航平安。庙已毁,惟街名成为历史的记忆。
【财神楼街】大东街与白果树街之间,有一条通连三陈街的街道,西端临东街口原有两通过街的财神楼,以迎东方生气财气,利于商家密集的东街和背后全城人户生意兴隆,财源旺盛。此街便以财神楼命名。
【寿山寺街】三陈街东延,便是寿山寺街,因街之北侧有寿山寺而得名。
【毛家巷】白果树街中段伸向东方一巷,因毛姓居多,取名“毛家巷”。
【东来当巷】白果树街中段伸向西方一条两折曲巷,其主段部分向东方正对白塔,取“紫气东来”之意,名“东来当”,主迎纳东方生气。清末民初,东街客商云集的“保宁旅行社”在此巷开有向东后门,其院内办起钱庄和当铺(徽派建筑,今犹存),生意非常红火,当铺尤为有名。于是有人将“东来当(dāng)”读成“冬来当(dèng)”,今仍误为“冬来当(dèng)巷”。
【东台井街】天上宫街之南一条与白果树街平行的街道,伸向今人民医院西侧,叫“东台井街”,系因人民医院后门西侧有东台井而得名。此井乃千年古井。《陈氏家谱序》中记载:“祖籍保郡(保宁府)东关外东台井,宋状元陈讳尧叟、陈讳尧咨,即我陈氏门中之先辈也。”这段话可以证明三陈居住在东台井附近的三陈街。
【临济堂街】中国佛教有“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东台井和人民医院北侧之街,因曾有临济堂,祀济公和尚。故得名“临济堂街”。
【文昌宫街】太平寺街北折直通古治平园的街道,因其中段有文昌宫而名为“文昌宫街”。文昌即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专司文运、功名、利禄的大神。他还降伏“五瘟”、“收瘟摄毒”,人称“瘟祖菩萨”,保佑百姓康健平安,人畜兴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所以不仅学子考试前务必祭拜文昌,城乡百姓也都经常祭拜。
【郎家拐街】古城东门外第一十字街口向北的大街,建国初期只到广场前面三岔路口。嘉靖府志载东门外有“蟠龙街”,疑是此街出东门便遥见盘龙山而得名。咸丰县志未载,民国治城图标名为“郎家拐街”,相传曾是朗姓家族聚居地。近年已延伸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主街。
【杨天井巷】郎家拐街南段东侧,原有杨天井,两条小巷通到井边,称“杨天井巷”,今已改造为郎家拐街与文昌宫街之间的一条大街,仍因井名,为“杨天井街”。
【王爷庙街】民国县志治城图将文昌宫通向郎家拐街的东西向街道标为“文昌宫街”,今则称“王爷庙街”,系由其南侧曾有王爷庙而更名。
【三叉路】与王爷庙街对望相通的一条土路,西延至人民广场背后分叉,南通官菜园街,西通城壕外土路(今已形成“通济渠街”)因称“三叉路”,现已是繁华街道。
【镇江寺巷】机房街南通沙河街有一街巷,西侧有古“龙神寺”民国时改称“镇江寺”,巷以寺得名。
【万寿宫巷】机房街中段北侧有“万寿宫”,系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江西移民为祀奉祖籍地道教神祗许侠而建,规模宏大,宫墙犹存。宫之西面一巷,遂名“万寿宫巷”。
【万寿宫街】万寿宫北面有通向管星街的街道,亦因宫而的街名。
【何家巷】万寿宫北通向三陈街的巷子,古时何姓居多,取名“何家巷”。
【大步坎街】何家巷南面东折通向张飞大道南段的道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北面为民居宅院,南面则是一道三米多高的土坎,古称“大步坎”。今推平成嘉陵江一桥引桥北面的街道,仍以此称为街名。
【水巷子、火巷子】水巷子是方便南街口与下新街一带居民去嘉陵江取水的巷道。“火巷子”却不是为灭火而设置的“防火巷道”。抗日战争时期,日机曾三次大规模轰炸阆中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八月十六日,日机第二次轰炸阆中时,为方便城内民众疏散,时任县长的肖毅安下令把礼拜寺通向下新街处的房屋“火速拆除”。因命令有“火速”二字,因名“火巷子”。
【寓思园街】清代嘉庆年间,川北兵备道道台黎学锦的爱女病死,黎为其女修墓建祠,题名“寓思园”,寄寓对亡女的怜爱与悲哀。近年城市扩展,这里建成新街,以“寓思园”命名。
【通济渠街】清嘉庆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亲自勘察规划兴修沙溪场到观音寺地带的水渠,用筒车抽江水入渠,灌溉城郊田园。渠成后,民众拟名 “黎公渠”,黎不许,乃命名为“通济渠”。今引为街名,以为纪念。
【张飞大道】原为阆中古城东侧边缘通道,民国时建“潼(川)保(宁)公路”始形成大路,建国后为阆中至广元公路之一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称“土马路”。后城市发展,辟为30米宽街道。现为古城东侧主街,半岛市区中轴干道。先称“东风路”,后因中段街口有城雕张飞铜像,遂于本世纪初更名“张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