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台人如何避匪患?躲进山寨里!
三台发现晚清时期军事寨堡
在三台县广利乡龙归寺村玉皇山上,三台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近期发现一座建于清朝晚期的军事寨堡——大胜寨。这是继三台发现清代峨山寨、铁脚寨后,再次发现且遗迹保护较为完好的军事寨堡,同时还发现了当时村民入寨避难防匪患,类似于现在的暂住证的“寨票”。11月15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了大胜寨。
特约记者 吴功斌 记者 黄志富 文/图
大胜寨坐落在三台县广利乡龙归寺村与射洪县陈古镇古驿道交界的玉皇山山顶上。为了探访古寨堡遗址的真面目,当地村主任马永烈和七旬老人王兆元陪记者一起,登山探访了大胜寨。
穿过陡峭且布满荆棘的山脊,攀越40多分钟后爬上了山顶,山顶宽阔,一望无际,山下的公路己成了“羊肠小道”。山寨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共有寨门两个,前寨门保存完好,后寨门拱顶已坍塌断裂。前寨门呈圆拱形,雄伟挺拔,宽约2米,高约3米。由于岁月磨砺,寨门上长满了青苔和杂草。寨门及寨墙均用石条纵横交错堆垒而成,石条连接缝隙无灰浆、水泥等任何粘合物。在寨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大孔,用于关闭寨门时安放门杠。寨墙高约6米,随山坡地势而建,蜿蜒起伏,横亘在山梁上。
山寨右方为易守难攻的悬崖峭壁,在崖壁上,雕刻有几处题款为清代光绪年号的“涂鸦”之作,有鱼、凤凰、庙宇及硕大的“魁”字等。三台县文管所工作人员陈卫介绍,古寨防御峭壁上的浅浮雕石刻表现手法抽象,刀法粗犷奇拙,充分表现出了清代低层民众的生活习俗风情。但这些图案是否与山寨军事防御的功能有关,还有待考证。
下山路上,马永烈告诉记者,据老一辈人介绍,当年并非人人都能进入大胜寨躲匪避难,为了防止奸细,要凭“寨票”才能入住。几年前,重庆市机要局退休干部李文辉回三台老家时,意外获得了一张清咸丰十年(1861年)的大胜寨“寨票”,马永烈还专门留存了“寨票”的照片。
记者看到,这张毛笔手书的“寨票”,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全文为:“大胜寨公议《寨票》付给粮户李贵忠男五丁、女二口亲领存收,嗣后入寨避贼,簿票合同相对,无阻。寨首李复元、王本成、王定邦与牌甲王开瑞、王守仁等同给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给票”,票据上还加盖有骑缝印章。
这张“寨票”表明,清咸丰十年(1861年),为躲避匪患,农民李贵忠一家七口曾被批准进入大胜寨避难。
据陈卫介绍,大胜寨建于清代中晚期。1844年,白莲教余部流窜至当地活动,为抵抗白莲教和匪患,当时的清朝政府号召各地修寨,以“坚壁清野”战术对付白莲教,当地百姓遂以家族或村为单位,耗费巨资修建山寨、城堡,当白莲教侵袭时,就将财物、粮食、牲口等带至山寨内避难。
在清代,三台境内古驿道沿途每隔近百里就建有山寨,大多功能齐全,配有屯兵室、储藏室、牲口圈、蓄水池等。如今风雨飘摇百余年,这些山寨很多已经垮塌,不复存在,大胜寨之所以保留较为完整,是因为玉皇山上没有村民居住,平时也少有人上山,减少了人为破坏。特别是留存至今,弥足珍贵的“寨票”,对研究当时的民风民情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