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交锋十年,十年让越南人民心头滴血。按照地域来说,如果中越没有交锋,越南在经济上的突出肯定超过泰国这些小国。而正因为八十年代经济发展浪潮中,中越的交锋而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则是,越南的首府胡志明市也无法避免在世界十大红灯区上榜。
而中日与经济上如果持续对抗,会让整个日本的经济体系进入完全崩溃。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化中,完全抵制日货是不可行的。这句话很在理,但是有选择的抵制日货也会让日本痛不欲生。举个比较典型的事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选择了抵制日货。民间是抵制日货,但是在军阀的高层却无法抵制。因为日式的军火便宜,适合国情。在这种民间抵制日货,军方进口日货的情况下。即使让当时拥有东三省良好的矿产资源的日本也痛不欲生。
道理很简单,做个最简单不牵扯太多因素的数学题,如果一个国家有1000家企业,每家企业有100名工人,每个工人都养活三口之家。如果有一半的工厂不开工,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如果这1000家企业里只有300或者更少才能开工的话,这种局面会越演越烈。要知道,民国当时只针对极其低端的普通生活用品进行抵制,就已经让日本的经济大受损失。
我记得一个经济课的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10亿人口,哪怕是卖牙刷,不多只要一个月能卖出10万枝,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是谁都不可能放弃掉咋么庞大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放弃掉你,你才是最大的悲哀。
钓鱼岛的事件从经济上也极大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因为地域与人种的关系中国人出游普遍选择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今年的钓鱼岛事件后,中方对欧洲出行审判权放宽。让欧洲人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经济能量。就连法国敌视中国最大基层手工业者,现在对中国的看法都大有改观。因为他们说“我卖出去一双鞋子,可以卖回来20双不或许更多,如果中国人真的都能保持这样的热情,我欢迎中国人。”一双好的法国手工皮鞋,一个月一名熟练的工人才能制造三双。在早期温州皮鞋的冲击下,让欧洲所有制造皮鞋的手工业者恨之入骨。而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欧洲人发现他们所制造的皮鞋对中国旅游消费者的消化能力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短短一个国庆,就已经把法国三年存货的皮靴销售一空。这就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消费能力,也是让人后怕的经济能力。
中日交锋,让欧洲尝尽了甜头。
犹如1931年后英美联合放弃蒋介石,蒋介石转身跟德国全面合作,从基础上全力的援助德国。而在当时全世界经济萧条下,大家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的是什么状况,而就在仅仅只是中国当时的消费市场的支撑下,德国利用全世界的经济萧条,从战败国华丽的转身的一跃千里。短短数年后德国的强大,中国功不可没。中日经济战,最大受损的是日本,并不是中国。中国用十年拖死日本,不是什么玩笑话。
钓鱼岛事件背后:日本经济的出路何在?
如果中日两国的经济以目前局势发展,日本认为它将就此成为中国经济的附庸,所以日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努力来制约中国的影响力。但日本又深刻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发展无法脱离中国,所以也在尝试和中国的合作升级,希望搭乘中国经济成长的顺风车。遗憾的是,日本经济总是被政治左右,这样的大背景,如果长期以来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局面,在日本右翼的挑拨下,从“钓鱼岛事件”转入政冷经冷,那么,日本经济有可能面临不只是又一个失去的2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算起,日本经济从巅峰跌落,至今已经经历了两个“失去的10年”。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政府为摆脱困境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只证明了一件事情:其努力最多能阻止其经济过快下滑,对于拉动经济复苏,基本上无能为力。
2004年,日本发布的《经济财政白皮书》宣称——日本经济终于从90年代泡沫破灭以来的长期停滞中复苏!在经济持续低迷10多年后,这是日本官方第一次做出如此乐观的表态。现在看,日本当时的乐观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预见性,在随后的几年里,果然实现了高于2%的复合增长率,和“失去的十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再次将日本经济拖入谷底,复苏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