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09|评论: 7

七百年风雨 醴峰观华丽转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5 17:00 | |阅读模式

 
01:01:15
作者:□ 记者 邓成满 文/图
 
新旧牌匾,左一为范毓山老人


醴峰观远眺
 
 
  七百年风雨 醴峰观华丽转身
  □ 记者 邓成满 文/图
  3月27日,在明媚的阳光下,一块红绸徐徐落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碑牌,在受到国务院颁布近一年之后,首次出现在元代建筑醴峰观山门前。至此,这座历经风雨整整700年,在十多年前还破败不堪的深山古刹,终于得以华丽转身。
  瞻仰:
  一抔黄土
  醴峰观的历史积淀
  醴峰观坐落在南部县丘垭乡金星村大铜锣山(即皇后山)梁上,为歇山式斗拱建筑,是四川省仅存的七处元代建筑之一,被人们称为元代建筑的标本。同时,她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也非常深厚——
  大铜锣山有一奇峰名叫醴峰,相传峰上有7口古井,井水清洌甘甜。东晋成汉时,开国君主李特之妻罗氏住在成都,因不服水土,只好通过驿马将醴峰井水送往那里。罗氏病死后,其子大成皇帝李雄特意将她厚葬在醴峰,并将7口井全部封埋,后人便将醴峰改名为“李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当地人在罗氏墓前的封井上建庙一座,这就是醴峰观,又叫做李封观。
  皇娘坟是醴峰观一处奇特所在。森然古柏簇拥着的封土堆下,相传是皇娘安息的神秘墓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暂住醴峰观的某劳改农场修建养猪场需要条石,就扒开封土堆,打算掘墓取石。就在开挖至3米深处时,发现其叠砌的条石的接缝榫眼处,均用铁汁浇灌,整个墓室联为一体,掘石只得停止。据传,那墓室上有一个比碗口略大的小孔,有人发现其中似乎有烛光缥缈;一位胆大者丢一块石头进去,竟骨碌碌滚了好一阵,可见其洞穴之深邃。如今,这座封土堆已重新整治,再现巍峨之相。它的前后左右,共有8株胸径1米以上的古柏,相传为罗氏与李雄母子手植。
  在皇娘坟前留连,我们感受到一位古代奇女子的伟大。她勇敢,曾亲自率兵马与丈夫和儿子冲锋陷阵;她娴淑,皇后山下的洗马河,至今有她梳装打扮的遗存;她爱家,至死不忘葬身乡梓。因此,称她是南部的骄傲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当醴峰观成为南部境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保”时,再回过头来追思罗氏,她不但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有丰厚的物质遗产。
  就在离皇娘坟不远处,在两块油菜田之间,有一处高出地面不足50厘米、荆棘丛生、乱石嶙峋的土堆。它就是传说中的陈尧咨墓。这虽有穿凿之嫌,但绝对不是妄言。就在醴峰观正殿山墙下一隅,记者发现《陈康肃公传》的古碑残片。其残存字迹表明,至少在清代,就有“陈尧咨葬于此”的说法。
  陈尧咨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虽然过去千年,但中学语言课本中一篇《卖油翁》,以其“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开篇,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两位哥哥尧叟、尧佐,被称为“三状元”。当年,南部和阆中两地竞相宣布为“三陈”家乡,学界也有人各持观点相助。后来有人指出,千多年前的阆中南部,辖区属地不如今日分明,“三陈”应为两地共有。也有方家进一步考证:“三陈”故乡在南部,兄弟中有人在现南部境内出生,有人在阆中出生,有人在南部境内读书,有人在阆中读书。时至今日,关于“三陈”故里的归属之争早就停息,南部阆中两地也就各持己见而自得其乐。
  两相比较,在皇后山上的陈尧咨似乎显得有些尴尬。有人说,不管这皇娘坟后方的一抔黄土,是否真的是陈尧咨墓,但它也应该受到重视。即使是传说,毕竟它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搜索:
  一张旧匾
  醴峰观的前世今生
  跻身“国保”,醴峰观幸甚。一位名叫范毓山的七旬老人,更是感慨万千。
  1993年11月28日,税务系统退休干部范毓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来到皇后山,住进醴峰观。他们的初衷,是找一个修身养老的别样所在。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约五六个人来到山上。大殿虽然还在,但天上漏雨,地下过风,屋子要倒不倒的了。更可气的是,由于这里已被废弃多年,附近的老百姓竟把它当作圈羊拴牛的畜牲圈舍。屎尿遍地,臭气熏天。有人当时就打了退堂鼓!”范毓山向记者介绍。
  在范毓山们看来,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毁了太可惜,不保护更是罪过。也就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展开了文物保护工作。曾经悬挂在醴峰观山门上的那块匾,在不经意间见证了这些民间文保人的艰辛与幸福。
  即便是以记者不专业的眼光来看,说句大不敬的话,那块曾经悬挂了十多年的旧匾着实有些搞笑。虽然专家解释“里峰观”这三个字也有出处,但它的题写者却是要吓人一大跳——郭沫若!
  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为官从政,郭沫若均算得上现当代的顶级人物。如果时空换位,当郭老今天尚在人世而醴峰观又跻身“国保”,这块匾的存在至少还说得过去。但15年前的醴峰观,只是“县保”不说,它破败得已经不成样子了啊。
  记者追寻这块牌匾的由来。
  范毓山介绍,1993年春,时逢醴峰观庙会,当时山门无匾,这就好比文章无题一样。附近热心人士便商议送一张牌匾。为了有气魄,题写牌匾的人当然要大人物为最好。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不可能,请书法大师花不起那个费用。怎么办?众人挠头皮。一天,某人前往南充办事,在市育英路如今的西华师大门口,他发现校牌由当年的“南充师范学院”变成了“四川师范学院”。他有些吃惊:当初那几个字是郭沫若写的啊。如今郭老早已逝世,这新牌匾咋还是他题写的呢?一打听才知道,师院虽然更名,但由郭老题写的校牌弥足珍贵,他们从郭老字帖中找出与校牌字迹相近的“四川”二字放大,替换先前的“南充”二字,因此基本上能做到风格统一。
  获得这样的“灵感”之后,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里峰观”牌匾也就问世了。游人香客前来,有感于字体的雄浑,更惊诧于书家的大名。“噫,你们真不简单,把郭老都请得动哈!”面对戏谑与质疑,醴峰观人含笑不答。
  醴峰观申报“国保”成功之后,因为当年的那块牌匾已经破旧,同时也的确有些与“国保”身份不符。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2007年春,就在“国保”揭幕仪式前,一块崭新的“醴峰观”金字牌匾,悬挂在山门之上。它没有落款,“从电脑上找的字,颜体榜书,气派。”
  “如果能请到方家学者来题写就更好不过了!”有人说。而那块旧牌匾,完成了她的使命,被放置在厢房内。“我要把它保管好,这也算得上一件文物吧。”范毓山说。
  “他们的最大功劳,是提供了民间人士对文物看管和无破坏修复的样本。”有关人士说。包括当初那块“郭沫若”匾,我们不能视之为“附庸风雅”或“拉大旗作虎皮”,换一个角度看,它正是当年民间文保人士力弱而志坚的表现。
  如今让范毓山们最高兴的是,15年过去,当醴峰观从冷坛破庙华丽转身,实现了由“县保”到“国保”的四级跳时,他们的功劳也得到了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肯定。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4-11 22:56 |
我上次还去过

发表于 2008-3-30 15:52 |

我就是那里的,我找了好久才找到,我听朋友说,这上面有我们醴峰观,我找了一下午,总算找到了。我每年回家都会去的,还拍了好多照片的。

[em15]

发表于 2008-4-22 17:02 |

我家离那很近就是没去过

发表于 2012-11-27 17:11 |
小时候经常去,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读完此文才知道,有点小骄傲。哈哈

发表于 2012-11-28 10:23 |
可以去玩一玩

发表于 2012-12-8 14:45 |
夏天乘凉很舒服,环境还是很不错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