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我随驾驶员乘车先到了深渡,啊,又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集镇。
新安江畔的深渡,是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安徽境内重要的中转站,位于歙县东部,属于歙县管辖。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的徽商就是从这里下江南,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的。
这里风景秀丽,江面开阔,却又两岸奇峰高耸,青山绿水,让人流连往返。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县任职时,爱其山水,始定居于此。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谐“摇”)”的千古绝句。
深渡镇则依山傍水,分外灵秀。
忙不迭的拿出网易拍一口气拍摄了许多片片,心中暗暗自喜:这回我可是看到的比各位多啊,拍得片片也多!真是高兴……
接到了大家,上车,继续前进。傍晚时分,进了歙县县城。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解决了肚子的温饱问题,拿上网易拍,开始了歙县县城的游览。
歙县——古称徽州,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歙县是一座山庄式的古城,山环水绕,风景十分秀美。歙县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存古遗址十九处,古墓葬十三处,古建筑三百八十五处。稀世罕见的许国牌坊和棠樾碑坊群,气度恢宏,古雅壮观;明代三桥,宋代两塔,文房四宝,名特土产,徽州名菜,令人流连忘返。徽州,被人们称为人文博物馆。
这里我曾经来过好几趟,原先那古韵尚存的窄窄的石板路,已经被宽宽的水泥长方条块所代替,实在遗憾,让这座历史名城印上了“伤痕”!
歙县县城实际只有一条长长的老街,这条老街上有著名的许国石坊、斗山街等。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因为已经入夜,斗山街已经熄灭了灯火,只能站在街口张望了一番,那里的美景,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无法拍摄了,我们只拍摄了世界上仅有的八角牌坊——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
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石坊所有题词,均出自许国门生著名书法家黄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显得豪放、华丽、威严。
看到这座“许大学士”牌坊,心中感慨万千:古人集智慧和勤劳,为后人留下了这蔚为庄观的建筑,后人竟然不知道精心维护,以保证让它流传万代!
你看,周围的建筑与此格格不入,连那些路灯都摆放的不是位置,遮挡住了这座牌坊的原来风貌。还有这牌坊的前后都是些不入眼的遮挡物,连它真正的相貌,也无法再现在我们的面前,选择了无数个角度,都无法将它的全部摄入镜头,只能将其分割开来,局部拍摄。就是这样,还是显现出这座著称与世的牌坊一斑之壮美!
走过牌坊,又见东樵楼。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歙县城内还有二座樵楼,一为南樵楼,俗称24根柱,据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
匆匆走完了歙县县城,那过往的风貌早已在点点逝去,最使人遗憾的是,那著称于世的古建筑“斗山街”,却因灯火皆无,而无法窥其俊貌,只得怅然而归……
两天的行程虽然仓促,但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永恒的,那美丽的新安江画廊,乃大自然天造地设之作,至于龙川之壮美,家朋之馨香,绵潭之秀丽,深渡之古老,乃成吾记忆中一串硕大的珍珠,时时感慨于苍天之杰作!
让汽车缓缓行驶,让美丽渐渐浓缩,让记忆慢慢永恒,永恒在心灵的深处!
再见,龙川!
再见,家朋!
再见,绵潭、漳潭、深渡!
再见!新安江,我心中的永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