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贺 字乔卿,雒县(今广汉)人。其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汉明帝时任侍中、尚书仆射、荆州刺吏等职。政声好深得百姓爱戴,荆州民众有歌云:“厥德仁明郭乔卿”。汉明帝视察南方,特褒扬郭贺“赐三公服,去襜露冕,使百姓见之,以彰有德”。意即让百姓看见他的容貌和衣服。这既是最高统治者给他的殊荣,也体现了百姓对他的爱戴。病逝后,天子痛恤,赐钱30万。
郭玉
雒县人,东汉和帝刘肇时的太医丞校尉,西汉末年蜀中名医涪涪的徒孙。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郭玉未到宫中前,在民间行医。当时,汉和帝的贵妃小腹左边有一包块,疼痛时膨胀如养病拳,手足疲软,不省人事,宫中太医无能为力。于是,和帝令太监去广汉郡请名医郭玉。郭玉到宫中后,汉和帝亲自测试脉理,叫他隔着帘帏为两个“女人”的手摸脉,郭玉正确地判断出有一只手是男人的,后又治好了得疑难病的宫妃,汉和帝才同意为贵妃治病。贵妃的病,经郭玉诊断后,药到病除。汉和帝见郭玉确是医术高明,将他留在宫中,封为太医院的太医丞。
张邦伸
字石臣,号云谷,清乾隆丁已三月初八日生,汉州张家后营(今广汉新平镇人)。乾隆己卯科举人,会试大挑一等。任辉县县令时,力治劣绅污吏;任光州州判时,赈济作到“无烂无遗”,了结积案3800余件,无一上诉;任襄城知县时,按有车马者分轮次派差以均劳役,官民称善。《汉州志》记载张邦伸治绩为“政理民和,案牍清简”。因为官政绩政声好,上司曾推荐他升任汝州或郑州,然他以母疾告养,力辞归田,时年45岁。回归故里后,助修文庙,赈济族中穷人。他好为诗,约四千余篇,现仅存《云谷诗钞》八篇于世。共著有《全蜀诗汇》、《唐诗正音》、《绳乡纪略》、《云栈纪程》、《云谷文钞》、《锦里新编》等共17部95卷,是汉以来今广汉地区的多产作家之一。卒于嘉庆癸亥十一月二十五日,终年67岁。
张怀泗
字环浦,号临川,晚称枣核老人,今广汉北外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人,先后任怀来、顺义、宛平知县,因生性磊落,刚直不阿,被免官职。返乡后居住今北外乡斑竹园老宅。
李调元曾去拜访,并题“兰花深处别开门,中有幽人自乐园”于其室壁上。他也以“独木桥边垂钓影,百花丛里读书声”自吟咏,乡居生活,悠然意远。他以经史授生徒,主讲汉州讲道书院,向学生讲孔、孟、程、朱之学,三十六年无倦色。向他求教者上千,学有成者过百,列朝为官者逾十。
张怀泗是四川著名的书法家,现有真迹流传于世。著有《榴榆山馆诗钞》、《抱经堂今古文集》、《安西闻所闻》、《扬诗见所见》等三十余卷。主修嘉庆《汉州志》四十卷。他晚年清贫,怡然自乐,不以为病。尚书汤敦甫使蜀,以“谈笑春风,精神秋月,文章余事,道德初心”书赠之。
安晋彦(1910—1930)
号硕朋,别号伯威,广汉雒城镇人。1923年入广汉职业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考入广汉师讲习所。毕业后,1930年春到广汉女子中学任稽查,在教师李司克(中共党员)的影响下转为中共党员。
“广汉起义”前夕,安同李司克四次深入到泥、木、解工人群众中做动员组织工作;通宵达旦刻印文件、传单、标语,为起义作准备。1930年10月起义当晚,安负责在警察局后面草房放火。26日和宣传队员们在街头贴出盖有“广汉县苏维埃政府”印章的布告和“打倒军阀割据的非法统治!”“建立人民民主的苏维埃政权!”“打倒帝国主义!”“实行土地改革!”“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并在主要街口安放桌凳,登台向群众宣讲党和红军的政策。起义军从广汉出发,经什邡,转战绵竹等地,安沿途开展宣传活动。起义失败后,为保存力量,党组织令其转移,安同两名宣传员回到广汉北外他舅父家隐蔽。两天后安不顾个人安危,同舅父外出探视情况,不幸被捕。其舅父立即转回告诉在家的二人转移。
安在狱在,经受严刑拷打,始终不屈,视死如归。1930年12月4日英勇就义,年仅20岁。1950年5月,川西行政公署批准为革命烈士。
缪嘉文
字景吾,1902年2月9日生于今广汉向阳镇。192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学院。1927年任广汉县实业局长,并创办广汉缫丝厂、沙河桥农场。1928年被四川省实业厅委任四川省特派员——京(南京)沪实业调查员,领队赴京、沪、江、浙等地考查。回县后兼第一平民工厂厂长,又兴办大米加工厂、火力发电厂。“九一八”事变后,奋志从军,先后任川军一二五师团附政训员、旅政训员、一二四师政训处长等职。“七七”事变后,川军奉命出川抗日。缪在出发前回家安排家事,适逢母亲重病,家人劝阻其缓行,他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们当军人的保卫祖国是我们的天职。”并嘱家人善侍母亲,次日便随军出征。
1937年冬,缪嘉文从山西前线寄信回家说:“近月余来,我们部队连续在榆次、阳泉、寿阳、娘子关一带与日寇作战,将士们士气高昂,十分骁勇,几次冲入敌军阵地用刺刀与敌人拼杀,大灭了日寇的威风………但武器装备太差,人员伤亡很大,我们每个中国军人都抱有为国牺牲的信念,就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1938年春,从前线寄给家里的信说:“我们部队已进驻滕县附近,深受老乡们的爱戴,支援物资,杀猪慰劳,给我们官兵很大鼓舞,增添了我们的勇气和信心。”3月17日,缪嘉文在保卫滕县的战役中为国捐躯。1947年,国民政府联合勤务总部抚恤部,将缪嘉文列入《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
戴季陶
谱名传贤,笔名天仇,于1891年1月6日出生于今广汉雒城镇花市街。祖籍浙江吴兴,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经商,定居汉州,在中西街开碗铺,世继其业。其父戴小轩兼业中医外科。戴季陶六岁在汉州入私塾读书,1902年赴成都求学,1905年去日本留学,就读于师范学校,后入东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同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1917年起,历任广州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1935年,戴季陶因公务回川,于5月31日趁便返回广汉探亲扫墓。在县逗留四天,住其外甥宋雨村家。戴身着长袍,拜见亲友作揖打拱,祭祖扫帚墓三跪九叩,在去看望他的幼年教师胡俊清以及在党政军欢迎他的场合,均行跪拜礼。是年10月,戴赠给广汉《万有文库》两套及其他书籍共4000余册。1938年回广汉时,又赠与县图书馆一些书籍。
1941年,戴季陶倡导编篡广汉县志,敦聘国立编译馆郑鹤声、康清柱等组成调查团,于6月下旬到达广汉。由向朝清、向伯高、李茂青、张绪英等91人成立调查委员会,按自然、政治、党务、军警、经济等分设调查组。次年,《广汉调查报告》除地理篇外,均已完成,但未出版。1981年,新修县志工作开始后,曾多方查找当年的《广汉调查报告》稿,未获。
1948年底,戴季陶应宋子文之约,携眷飞往广州,住东园寓所。次年2月11夜,服安眠药自杀。其子戴家秀(安国)扶柩回川,葬于成外西枣子巷墓地。
曾甦元(1819—1960)
名宪悦,今广汉新华镇人。1913年加入国民党军队,历任连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副军长、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曾在兼任绵竹知事时,倡导建公园、扩街道、修马路。大旱之年预征粮税、扩充军备。镇压过1928年“七四”农民起义。1933年奉命到通江、南江、巴中地区与红军作战,在黄土垭被红军打得全军覆没。1940年在湖北钟祥县购置田地千余亩安置老弱残兵。1941年在广汉创办力生中学和曾后小学。1949年12月21日,在共产党人策动下,率部在什邡起义。
1950年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旋调华东军区干部管理部。以后历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江苏省委员会驻会委员、江苏省林业厅厅长、民革江苏省筹委会常委、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及民革江苏省常委等职。其间,1957年曾列席最高国务会。1960年8月因癌症逝于北京。
覃子豪
又名天才、覃基,1912年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1932年考入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研读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诗集《剪影集》。1934年,覃参加中共党员夏奇峰、蒋代兹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书,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主编《扫荡简报》、《前线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创办《东方周报》、《太平洋日报》等,并创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诗集,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7年,覃子豪去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粮食局督导员、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
1951年主编《新诗周刊》。后与钟鼎文等创建兰星诗社,编印《兰星》诗刊。先后创作、翻译出版《海洋诗抄》、《瓶之存在》、《论现代诗》、《法兰西诗集》等诗集、诗论。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
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冯灌父
名骧,别号平园,1884年出生于今广汉万福镇。1912年考入北洋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热河都统署军士教导训练所教育长。1921—1949年,历任四川陆军第二军参议、云阳县知事、四川边防军第六混成旅行营参谋长、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南溪和奉节两县储运处处长、长寿县税捐处长等职。
50—60年代,冯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和省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政协一至五届委员、成都市美术社图画组组长等职,并为全国美术协会及西南美术协会会员。
冯灌父自幼酷爱书画,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作品皆精,张大千曾说:“烟云烘染,人物线条,自愧不如灌父。”冯工书法,尤善擘窠大字,如重庆“朝天门”横额。成都市政府、武候祠、杜甫草堂、江油李白纪念馆、眉山三苏祠、广汉市政协均收藏有冯的墨迹。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冯应邀绘《天彭丹景》大型国画一轴,装饰于四川厅内。
1969年4月24日,冯灌父因病逝世。1984年11月,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及参事室举办首届书画展览,展出有冯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遗作,其中《夔门瞿塘峡》及扇面人物尤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