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
乡亲们看着大鹏那饱满方圆的天仓地库,直鼻下面那张阔大的嘴唇还没留上胡子。他面容较为清瘦,表情庄重,虽然身着布衣,但那整洁的装束仍让人感到他与以前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岁月那把无情的刀在他额头上刻了几道浅浅的横纹。
地方上的小孩们围着他们看,大鹏的几个娃娃也好奇地看着这些小孩。
乡亲们在听了大鹏的介绍后,有人认为他确实有个性,没有辱没李家的门风!但也有几个族兄弟、长辈的脸色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大鹏家。
大鹏当然看出了这些人的心态,但他没往心里去,对自己辞官回乡的事也没多作解释。还是照常招呼没有离去的客人,和他们谈论着国事家事,也谈到了造纸的事。
那些悄然离开大鹏家的人边走边说:“我还以为大鹏又升官了,衣锦还乡,才赶来看他。哪晓得他却丢官回乡了?早晓得这样,还不如不来!”
“喂,我说这件事有点怪啊!”
“咋怪呢?说来听听。”
“你们想,其他人出钱都要捐官,还削尖脑壳想朝上头爬。他李大鹏反而主动辞官回乡,难道说他是一个傻子吗?我想他肯定狂妄自大,得罪了上司或同僚,被罢官后吆回家来了,碍于面子才只好说是辞官回家的。”
“就是,就是。肯定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他在哄我们这些山巴佬还差不多啊!”
“这大鹏平时在官场上耀武扬威的,出门有轿子,前面有兵勇开道。而今回来当百姓,生活在这穷山恶水的地方,顿顿吃着粗茶淡饭,我看他咋习惯啊?”
“这都不说,大鹏兄弟在当官时,我们几弟兄哪个沾过他指甲沟儿大的一点光啊?可我们还是指望他把官当得大点,将来也好跟着沾点光,谁知他却把官丢了!”
是的,这个堂兄说得不错。大鹏才发蒙读书的时候,就有人想沾他的光。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中午,天气格外燥热,纸匠们吃了午饭在李家大院外的树下休息。李成江和成明兄弟找个凉风拂煦的地方坐下,抽着叶烟,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说到了成辉身上。
成明满腹怨气地说:“大哥,你看爹爹好偏心啊,他把所有家产都卖了,我们苦苦阻挡他一阵,才把这个纸坊保存下来。嗨!他却把纸坊给了老三,家里的东西我们兄弟二人啥都没有分到,现在反倒在老三的纸坊卖工。这还不说,你看老三那个儿子大鹏,从小就拿给爷爷奶奶供起,他一点心都没操过,娃娃就长大了。我还没见过天底下有这么偏心的大人!”
“二弟说的是实话。不过这也不奇怪,世间上历来都是‘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嘛,你我都是成辉的大哥、二哥,人家说‘出林笋子先遭难’,哪个叫你我不是幺儿呢?”
李成明听到大哥的话有些急了:“大哥,我不是这块意思。我是说不管老大、老二还是老三,这手板手背都是肉,家中不管有钱没钱,当大人的都该把一碗水端平,这才是道理。”
“道理?算啊,你看成辉拖着三个娃娃天天睁开眼睛就要吃要喝,还要照管双老的生活,日子也过得不容易。好在大鹏这娃娃还算听话,他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将来他如果有点出息,你我兄弟也好跟着沾点光嘛”!成江劝导着他。
“有出息!这都不晓得是哪年哪月的事喽”?成明反驳他道:“你看他好调皮刁钻啊!将来是成龙上天还是成蛇钻草都不晓得,再说他出息的时候你我都老了,还能沾他啥光啊?”
“人长大自然会懂事嘛,哪个小时候又没有调过皮呢?有人说越调皮的娃娃长大才越有出息”。成江说:“‘结交前人,指望后人’。即使你现在沾不到光吗,他大鹏毕竟是我们的侄儿嘛。要是有一天他能光宗耀祖,你我就是在九泉之下,也感到脸上有光啊!”
据传大鹏小时候顽皮至极,一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外时惊叹这小子将来必然大富大贵。便在他耳边轻言几句,从此他七窍顿开,刚启蒙不久就会打算盘,成绩优异,看书过目不忘。人们说“李家这阴宅、阳宅的好风水,马上就要发在李大鹏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