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县城,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头晕目眩,但常常却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身心总是感到特别的疲惫,于是就特别想念乡村的集市,就特别想到乡村的集市去看看。 乡村的集市与城里的不同,它不是天天都有。在农村,比较大一点的乡镇都有集市,而比较集中的集市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政府驻地,一般依照农历设定逢场日,相隔三五天轮回一场。根据习惯,有的逢农历一、四、七,有的逢二、五、八,有的逢三、六、九,有的逢四、七、十。逢场这天,村民或早或晚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往往风雨无阻,卖点土特产品,买些油盐酱醋,或者只为了去喝碗茶、沽点酒,与亲戚朋友摆摆龙门阵。 星期天,我选择了离县城30多公里的黄渡镇,邀朋带友,骑着摩托兴致勃勃地去赶集。当我们到达集市的时候,平日里寂静的乡村集市已经变得骚动起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人山人海,处处都是喧嚣忙碌,说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乡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眼前的嘈杂,他们或蹲或立,或停或走,静默着,说笑着,穿梭着,卖东西的眼巴巴等待买主,卖了东西的就急着去买自己需要的家什物品,闲着没事的就三五个人聚在一堆,吹牛聊天冲壳子。他们一个个置身其中,却仿佛又超然其外;每一个人似乎都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而又能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繁华热闹中。 徜徉在这种乡村集市中,虽然吵闹、杂乱甚至有些脏,却能拥有都市难得寻觅的踏实感——这里的商品包罗万象,生活用品样样齐全,贵的空调彩电,贱的针头线脑,大到猪牛羊,小到鸡鸭兔,还有各种数不清的土特产品,以及各种小吃,应有尽有;这里的商品经济实惠,米面粮油大多是自产的,瓜果菜蔬是刚刚采摘的,豆腐凉粉是新鲜出炉的,鸡鸭鱼兔也多是自养自销的,只要看准了,东西尽管放心地买,价钱尽管放心地还;这里的行道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吃穿用、生产资料的买卖,补锅补盆的、补鞋修伞的、看相算命的、卖耗子药的……他们都一个劲地赶趟子。 我们继续转悠,看见一筐筐、一背背刚刚采摘或采摘不久的黄橙红橘,分外让人眼馋。我们看中了一筐广柑,讨价还价,以每斤0.6元的价格成交,然后带着挑剔的眼光选出了一大堆。付了钱,我们正准备走,那位村民一边热情地把刚才挑选出来其实并不算差的那堆广柑往我们的口袋里塞,一边说道:“要是到我家里,这筐广柑都可以不要钱的。” 到了中午,我们都有些累了,于是找了一间茶庄坐坐。其实,这并不算什么茶庄,比较准确地说只是一个茶摊,但茶摊两旁都坐满了人,他们正在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尽管他们喝的茶水浑浊发黄,喝的茶叶也绝对是低档的,但他们一个个都怡然自得,很是满足。也许,乡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茶的好坏,而恰恰是这种喝茶的场所和乐趣。 下午一点过,赶集的人陆续退去,集市很快回复到平日的寂静。寂静——喧闹——寂静,乡村的集市就这样不断地轮回。或许对于众多乡民来说,集市绝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场所,而是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寄托和情感。它记载着尘世的喧嚣、生活的琐碎,刻录着村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