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先生从广安回来了。
叶先生以前是冷铺子叶家湾人,在49年的时候,国民党二十九军从顺庆府(现南充)行军到潼川府(今三台县),路过冷铺子的时候,叫他们叶家两弟兄带路,到达县城的时候,当官的不许他们走了,无奈之下,只好跟随军队到了潼川府。所幸的是,到了潼川府后,部队和平起义了,和共产党部队合编后,被部队派到上海学习医疗技术,后来两兄弟都随志愿军到达过朝鲜战场。
缘由叶老先生和我父亲是儿时伙伴,怀揣着想深入了解冷铺子前世的想法,也因为是叶老先生祖先修建起来的冷铺子吊脚楼,及冷铺子里面的叶家湾大院,特意去他侄儿家里拜访他,希望可以从他那里寻求到有关的第一手资料,老人也年逾古稀,熟悉冷铺子过往的人也不可多见,这次的见面也弥觉珍贵。
老人家得知我是他儿时伙伴的儿子,见面后很是高兴,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记忆力也相当清晰,提起过去涉及的故事,人物,风情,地名如数家珍,恍如昨日,经老人家娓娓道来,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就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叶家祖上是从福建迁来盐亭的,一路来的有两房人,一房迁徙在今三台县,一房迁徙在盐亭光禄山那面的石坎子,开始时候是在石坎子那边种地,偶尔兼做点小买卖,但生意一直没有起色。因为那时候盐亭的交通极为不便,从顺庆府到潼川府都是走的这一条道,包括川西一带的行商客旅,提起冷铺子都是比较有印象的,而石坎子到铺子这一段路,却尤为惊险,山高林密,土匪时常出没其间,唐代诗人杜甫在经过光禄山时,在他的《光禄坂行》中说到过此路段的艰险,诗云;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亦。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浊归客。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
为了生计,叶家准备把生意搬到山这面来,经过风水先生堪舆,此处极为适合,根据水路,地形测算,梓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水流直对此处流来,而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他们叶姓和木姓的才能在这里生根发展。在光绪年间,叶家祖先开始开山采石,动工修建冷铺子,由于工程浩大,工期长达6年,依山形地势,才修成一座半边伞形的一排楼阁。
在这里他们开茶园,建客栈,修碾坊卖豆花,由于价廉物美,也避匪患,南来北往的行商客旅,在落日天亮之前,都要选择在这里住宿,以便天亮之前好结伴而行翻越光禄山。冷铺子脚下的梓江,河面开阔,水深便于停靠船只,那些从剑阁,梓潼往遂宁重庆放木排,运山货的客人,在天黑时也会在这里住店休息。为了方便招揽旅客,叶家特意在屋檐挑出一盏大大的灯笼,使远远的客人就可以看到。一同在冷铺子做买卖的还有刘家的先人,在这里买锅盔,火烧馍。
叶家分家后,另外一房就在冷铺子里面湾里,修建了一座大大的四合院,也是修建了好几年才修建完毕。故称叶家湾。可惜现在也没有逃过被毁灭的命运,也被里面的那些住户坼掉大半,只留下残垣断壁,衰草凄凄。
听着老人的述说,恍惚中,过去的那些水碾坊,石碾坊,客栈,菩提树,梓江上的行船,清清的河里悠闲游荡的鱼儿,翻越光禄山的人流,那些早也不见的古老大柏树,滴水观音,天井上的甬道,古道上的马蹄印,修建于清代的朝阳大石桥,冷铺子吊脚楼里,曾经散发出幽幽墨香的古朴线装书,还有那些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浮现在眼前。但是它们确实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再也不见,过去的冷铺子印象,只留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了,想起这些不禁令人感叹唏嘘!
见与不见,只在一念间。
本帖最后由 云奚山人 于 2013-4-16 13:4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