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羌笛悠悠.
你悲凉的旋律啊,是岷江河畔的奇迹.岷江河水奔流不息,塑江而上,羌笛声乍然响起.清细而激越,穿透凝固的空气,打破尘封的记忆.于是悠扬的笛声和着千百年前文人骚客们的句子回荡在川西北高原开阔而亮丽的坝子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虏骑双双引宝车,羌笛两两奏胡笳.”
羌笛笛身小巧,制作精良. 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羌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为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将这两管油竹演绎到极致,毕竟吹奏羌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他讲究鼓腮唤气,演奏中绝不间断.仿佛潺潺远去的岷江水,不停的流淌,为禹羌后人讲述着一个民族艰难的历史.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定下凄凉的基调.从建立大夏王朝到流离于川西北高原,虽然笛身已由西北大漠的鹰骨改成了羌山的油竹,可这悲凉的古韵仍然未改.
|